朱云靜
很多人認為,轟轟烈烈的新課程改革早就跨越了艱難痛苦的“瓶頸期”,進入了溫暖和煦、鳥語花香的春天??勺鳛橐痪€教師,我卻覺得這溫和的春天太短暫。一轉眼,一線的語文教學改革就陷入一種迷茫的狂躁氛圍之中。
的確,新課程改革如一夜春風,送來了許多新的理念。許多有才情的語文教師,新課改給了他們展示才情的機會:如果語文老師是個詩歌愛好者,語文課堂必定變成詩歌創(chuàng)作與展示的舞臺;如果語文老師是音樂高手,語文課堂上必定會飄揚著動人的音樂聲;如果語文老師擅長表演,語文課上就會有形式多樣的課本劇表演。所有的創(chuàng)新都會被冠以“人文”的帽子,大張旗鼓的呈現(xiàn)在語文課堂。氣氛活躍了,輕松了,但這決不是教育的目的。語文課出現(xiàn)了太多的隨意性。語文老師被改革的熱浪沖昏了頭腦,各顯神通,耍盡十八般武藝,熱鬧取代了安靜,浮躁取代了沉思,語文課的語文性卻被完全忽略。
費孝通談治學時曾說過:“如果過去的一切都應當否定,我們不是成了無源之水了么?今天我想大家已經(jīng)覺悟到這種對過去全盤否定的態(tài)度是有害的了……我常常想到過去的很多老師,我覺得我今天的許多知識和思想,的確都是跟這些老師學來的?!备母锊⒉皇菍鹘y(tǒng)教學觀念、行為的完全拋棄。俗話說:萬變不離其宗。在熱熱鬧鬧的語文教學改革中,我們一線教師必須冷靜地思考這樣的幾個問題。
一、語文教師教的是什么?
我們的語文教師必須樹立這樣的意識:我們是教語文的,不是教人文的,也不是教文化的!
“語文”這個課程概念首先是葉圣陶先生提出來的,在1962年的一次講話中這樣解釋“語文”:平常說的話叫口頭語言,寫到紙面上叫書面語言。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 “語文”就是學習、研究、運用語言的學科,“語言”就是語文課程的本體價值。具體地說,語文課就是來學習語言、研究語言、運用語言的。
還可以借用特級教師楊舜山老師的一段話來更加通俗的解釋“語文”:語文就是語文,他姓“語”名“文”,過去是,現(xiàn)在是,將來還是,而且永遠是。語文有聽說讀寫四個兄弟……負責聽聞、說話、閱讀、寫作。聽說的是口頭語,讀寫的是書面語,既有吸收,又有表達。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聽說的是暖世之語,讀寫的是用世之文。
綜上所述,語文就是我們的民族語言,包括口頭語和書面語。語文教學最原始、最基本的任務就是負責教學生掌握語文知識、習得語文技能,并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訓練,讓學生打好扎實的語文基礎。我們的教學內容應是“語文性”的,我們的教學實踐應幫助學生掌握常用漢字,熟練背誦經(jīng)典詩詞,識記常用文言字詞的意義和用法;訓練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信息篩選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寫作能力;養(yǎng)成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形成健康積極的世界觀人生觀等等。
二、語文課堂上老師怎么講?
新課改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個性化解讀,于是語文教學從過去的“教師滿堂講”變成了“學生自由說”,學生們可以自主地解讀文本,自由地發(fā)表見解。教師將學生帶進文本,接下來的事情就全部交給學生去做。讀書、思考、交流、展示……所有的環(huán)節(jié)無一不體現(xiàn)著學生的主體性。甚至對于一些所謂的“奇思異想”、“歪理邪說”,教師也不能輕易加以否定,而要小心翼翼地呵護好學生的想象力和自信心。某種程度上,語文教師的主導性在改革中被自覺或不自覺地忽略掉了。
確實,過去的“教師滿堂講”的教學方式已經(jīng)被淘汰。那種“完全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的教法,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能啟發(fā)學生的思考,不能使學生的語文學習更高效。但在教學中,也要防止用集體討論代替?zhèn)€人閱讀,或遠離文本過度發(fā)揮。教師精準的分析、講解、點撥和總結是可以的,而且是必需的。學生的理解畢竟是膚淺和片面的,教師在尊重學生個性化的解讀的基礎上,不能因為遷就學生的個性化解讀而降低自己的閱讀水平,忽略自己的解讀和認識,從而由“牽著學生的鼻子走”變成“被學生牽著鼻子走”。所以,在具體的語文教學環(huán)節(jié)中,一線語文教師必須發(fā)揮高屋建瓴、提綱挈領的指引作用,時刻明確自己的“主導地位”及其價值,并持之以恒地堅守好這塊陣地。
三、中考不考的要不要講練?
說到語文知識,必然會有重“工具性”的嫌疑,但如今的語文教學恰恰就是太重“人文性”而忽略了其本就應該具備的“工具性”。語文知識內涵豐富,但基本的不外乎語音漢字、語法知識、修辭和邏輯知識、文學及文章知識。學生如果不掌握好這些基本的語文知識,又憑借什么來學好語文?這些知識,在現(xiàn)行的教材中處于被弱化的地位,但作為一線教師,在具體的語文教學過程中,必須要有選擇性地進行講解、訓練。
比如寫作的文體問題。汪政先生說:“文學史就是文體的演變史?!闭Z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現(xiàn)實生活中的文體依然存在,而且功能在不斷變化,那么,語文教學就有必要對學生講清楚,讓學生訓練到位。
中考對閱讀理解的考查主要是散文、說明文和議論文這三種常見的文體。在平時的教學中,一線教師對這三種文體的閱讀理解訓練得是比較多的,學生對這三種常見文體的特點以及??碱}型了解得也比較到位。但因為中考作文大多要求學生寫記敘文,很多一線教師在平時的寫作教學中便只集中訓練記敘文寫作。要求學生對生活進行細致化的描摹與感悟,鼓勵學生表達出真情實感,學生寫出的文章都像“散文”或者“隨筆”。這當然是為了應試,在現(xiàn)行的考試制度下,這并不會看出什么弊端。然而,當學生走向社會,進入到廣闊的語文應用領域中去的時候,就不能準確地辨識和運用各種文體,這必然是一種巨大的缺失。
新課標明確要求:寫記敘文,表達意圖明確,內容具體充實;寫簡單的說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寫簡單的議論文,做到觀點明確,有理有據(jù);根據(jù)生活需要,寫常見應用文。還要求能變換文章的文體或表達方式等,進行改寫。新課標對文體的劃分是明確的,那么我們的一線教師就必須讓學生弄清楚他們各自的特點及要求,并在平時的作文教學中有意識地讓學生進行不同文體的寫作訓練。不為別的,只是因為語文教育是不能脫離現(xiàn)實生活的教育,語文也終究要發(fā)揮其“工具性”的一些功能,所以,不能讓學生缺失了這樣的知識與能力訓練。
作為一線語文教師,我們或許無法精準地解讀新課標的深刻內涵,或許達不到教育專家的思想高度,但我們每天都在從事語文教學。在這場轟轟烈烈的改革中,我們要保持清醒,認清什么是語文,什么是語文教學,什么應是一名語文教師該做到的。堅守語文教學這塊陣地,堅持我們語文人的信仰,堅定地向語文教學的春天邁開步伐!
(作者單位:如皋市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