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丕聰
錢,古稱泉,是一種等值量化的交換工具,也是人賴以生存的重要基礎(chǔ)。有道是“舉天下一毫之事,非金錢無以行之”。市場經(jīng)濟(jì)更是如此。但錢亦是殺人不見血的刀,君不見落馬之“蒼蠅”“老虎”,誰又不是被錢所害?那么,錢到底是個什么東西?對其認(rèn)識理解最透徹最深刻的,當(dāng)數(shù)唐朝名臣張說的“罪己悟”。
張說才華橫溢,歷仕四朝,三次為相,但有個毛病——貪財。開元十四年遭彈劾入獄,唐玄宗派人探望,見“坐于草上,于瓦器中食,蓬首垢面,自罰憂俱之甚”,憐其有功遂赦免。張說悔罪,以錢喻藥寫下奇文《錢本草》,警示后人。這里,錄如下:
“錢,味甘,大熱,有毒。偏能駐顏采澤流潤,善療饑寒,解困厄之患,立驗(yàn)。能利邦國、污賢達(dá),畏清廉。貪婪者服之,以均平為良;如不均平,則冷熱相激,令人霍亂。其藥,采無時,采之非禮則傷神。此既流行,能役神靈,通鬼氣。如積而不散,則有水火盜賊之災(zāi)生;如散而不積,則有饑寒困厄之患至。一積一散謂之道,不以為珍謂之德,取與合宜謂之義,使無非分謂之禮,博施濟(jì)眾謂之仁,出不失期謂之信,入不妨己謂之智。以此七術(shù)精煉,方可久而服之,令人長壽。若服之非理,則弱志傷神,切須忌之。”
妙哉斯言!短短一百八十多字,便振聾發(fā)聵話盡錢之本性及利弊。
其一,錢的本性如何?錢能救人行善,但錢也會害人?!拔陡?,大熱,有毒”,寥寥幾字,就給錢這味特殊的藥定了位。正由于它能治療饑餓,解困厄之患,讓人過上笑顏常開的日子,所以“味甘”,人皆喜之趨之??梢坏┥习a鉆進(jìn)錢眼,就會發(fā)熱昏頭中毒,有些鋃鐺入獄者莫不是喜錢太甚、熱毒太深毀了一生。愛錢有道,要治病留福,又不中毒,非必先察其藥性不可!否則,就可能良藥變毒藥,無異于飲鴆止渴。
其二,錢怕誰?唯獨(dú)“畏清廉”。許多人未折戟沙場,卻倒在錢途中,皆因臨大利而易其義,失之廉。如果都學(xué)東漢太守楊震夜拒十斤金不為動,常懷黎民、敬畏之心,常問“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拒腐蝕,永不沾,當(dāng)金錢的主人,而不是金錢的奴隸,錢就不值錢了,自身無病就能治錢之病。當(dāng)下,各種誘惑考驗(yàn)隨處可見,群眾談腐“四方焦熱待為霖”,猶需領(lǐng)導(dǎo)干部“此地清廉惟飲水”。
其三,怎樣對待錢?首先要明白,花錢如下藥,不對其癥就會亂其效,“冷熱相激,令人霍亂”。生財如采藥,來路不正,“役神靈,通鬼氣”,老天爺都會降罪。有錢不用當(dāng)守財奴,錢如廢紙毫無價值,還遭水火、盜賊惦記。而揮霍亂花錢當(dāng)敗家子,遲早會變成窮光蛋。觀古鑒今,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人人都應(yīng)謹(jǐn)記。
要不為錢迷、不被錢害,關(guān)鍵在恪守“道德義禮仁信智”。即:堅持正道,用錢要有度;守住私德,不把錢當(dāng)寶貝;嚴(yán)恪道義,付出與收入要相應(yīng);遵循人禮,不貪非分之財;為富要仁,有樂善好施之心;講求誠信,一諾千金不違約;要有理智,不讓錢傷害到自己。只有掌握這“馭錢七術(shù)”,錢這味藥才會保持良性而不顯瘧,“久而服之,令人長壽”,反之,則會“弱志傷神”??芍^醍醐灌頂,寓教深刻。
其實(shí),錢本無罪,也無藥性。錢如毒藥,病根在人自己身上。任何時代,任何人,都有追求物質(zhì)生活的權(quán)利,這無可厚非??墒?,對金錢欲望的追求如果沒有了“度”,“多米諾效應(yīng)”就會立刻顯現(xiàn)。人若是欲壑難填,“三觀”毀盡,毫無修身養(yǎng)德之心,即使錢再長眼懂事想造福于社會,也只能長嘆有眼無珠,最終由不得自己,露出“抵福于人少,而禍于人多”的猙獰面目。當(dāng)錢落入心術(shù)不正者手里,社會的公平、正義、和諧就會被毀壞,因此遭到了普通大眾的深惡痛絕。
“廣廈萬間只睡臥榻三尺,良田千畝不過一日三餐?!卞X啊錢,命相連。當(dāng)下每一位為官者為民者,都當(dāng)深思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