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濤 王青龍
【摘要】中國新聞史上以《新聞記者》命名的新聞專業(yè)刊物一共有三家。沿著歷史的脈絡向前梳理,這三家分別是1983年在上海創(chuàng)辦的《新聞記者》,1938年在武漢由中國青年新聞記者協(xié)會主辦的《新聞記者》,以及1937年創(chuàng)刊于上海,由我國著名報人、新聞教育家顧執(zhí)中老先生任主編和發(fā)行人的《新聞記者》。新聞史上對前兩家多有記載,但對最早的《新聞記者》卻鮮有著墨。本文試圖通過對史上第一家《新聞記者》月刊的介紹,回顧老一代報人知識分子在民族危難時期的一段“辦報救國”之往事。
【關鍵詞】新聞記者顧執(zhí)中辦報救國
第一家《新聞記者》的創(chuàng)刊號是中華民國二十六年六月五日,也就是1937年6月5日。編輯兼發(fā)行人為顧執(zhí)中,由新聞記者社出版,太平洋印刷公司印刷,為月刊,每月5日發(fā)行。目前安徽大學圖書館藏有第一卷第一號和第一卷第二號(即第一、二兩期)。目前學界有學者認為,顧執(zhí)中先生主編的這本《新聞記者》只出版了兩期。第二期出版后,因上海淪陷,停止了出版,顧執(zhí)中先生也離開上海經(jīng)香港去了重慶。①然而筆者在查閱“全國報刊索引”網(wǎng)站數(shù)據(jù)庫時,找尋到第一卷第三號的部分電子影印版,證明這本刊物仍有第三期的存在。
一、鮮明的抗戰(zhàn)立場
近現(xiàn)代以來的中國知識分子,往往有著“辦報救國”的傳統(tǒng)。《新聞記者》作為一份其時知識分子所辦的雜志,其最重要的歷史使命自然也無外乎以文章救國。對于身處民族危亡時期的文人來說,除了投筆從戎以外,另一種戰(zhàn)斗方式便是拿起手中的筆,用文字喚起更多人對家國的憂患意識,團結起更多的人,勇敢地迎擊侵略者?!缎侣動浾摺穭?chuàng)刊號的封面圖片是一個穿著國軍軍裝,肩扛“筆槍”;腰間別著“墨水”的“記者戰(zhàn)士”。配圖旁的豎條文字為“我們要堅持著我們的武器,以保衛(wèi)我們的崗位”。②封面圖片即立場鮮明地將這本雜志確立為“以筆抗戰(zhàn)”的最前線。
從正文第一篇的《致讀者(第一函)》內容起,即反映了主編顧執(zhí)中鮮明的抗戰(zhàn)立場:“快樂的地球,已由侵略者在各處埋掩了許多大量的炸藥和地雷……拿著我們的筆,為全世界人類找尋和保護和平的不受摧殘,是我們在現(xiàn)階段應當忠勇地擔負起來的責任!……同胞,我們新聞記者,決定堅持著我們所有的筆桿,站立在你們的最前線,為著你們的幸福而不惜作殊死的斗爭。”③《新聞記者》雜志創(chuàng)辦于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前夕,彼時日本侵略者妄圖侵占中國全境的狼子野心已經(jīng)是昭然若揭。這一時期,《新聞記者》雜志通過大量文章揭露了日本對華陰謀之真相,也用匕首投槍似的文字,痛斥某些國人賣主求榮的漢奸行徑。在第一期的文章中,《平市記者日偽觀光團紀實》一文,作者將個人在北京了解到的這一所謂“記者觀光團”之劣跡,細陳于紙上,憤然曰“該團此行不但我國報人之污點,且為我民族之奇辱”。④除此之外,《新聞記者》更承擔起社會預警的角色。第二期在題為《日本威逼筑滄石路》的本刊特寫中,作者陸詒在文章開頭便疾呼“滄石路成,中國亡”⑤,警示民眾“一條鐵路線的伸展,對于帝國主義者的侵略和控制,往往會引起為虎添翼的作用”。⑥第一期“我們的日記”欄目主要摘錄4月21日至5月15日這25天里各地新聞報紙上“令人痛心的新聞”,共29條,多轉自于《申報》、《新聞報》、《時報》、《大公報》等其時具有較大社會影響力的報紙。而在這29條新聞中,竟有21條和日本有關。包括《華北日軍大規(guī)模演習》(申報4月24日)、《日人在上海走私毆傷關員》(大公報4月24日)、《天津日軍擅捕農民》(時報4月30日)等。從這些報道不難看出,當時日本軍方正加緊對中國的相關活動,民間層面的中日糾紛也日漸增多,而這些都預示著戰(zhàn)爭的陰霾正逐漸籠罩著中華大地?!缎侣動浾摺芬彩峭ㄟ^這種方式,為普通讀者敲響戰(zhàn)爭的警鐘。
“日本帝國主義者,為了要破壞我們國內的和平統(tǒng)一和團結御侮的工作;為了要緩和他們國內政治和經(jīng)濟的嚴重危機,于是就在七月八日上午五時發(fā)動盧溝橋事變,企圖實現(xiàn)他的以武力占領我們華北國土的陰謀!”⑦——這是第三期《新聞記者》中《盧溝橋抗戰(zhàn)史》一文的開頭,這篇文章全景式地報道了這場標志著中華民族進入全面抗戰(zhàn)時期的重要歷史事件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果,揭露了日本侵略者可憎的面目,展現(xiàn)了前線第二十九軍英勇殺敵的頑強氣慨,號召國人團結起來共同抗擊日本。這是這本《新聞記者》雜志在全面抗戰(zhàn)打響以后對戰(zhàn)事進行的最深入的一次報道,而這也標志著該刊物的抗日熱情被推向了最高潮。
二、為民作喉舌
《新聞記者》第一卷第一號的月刊出版紀念上,曾有錢宗澤所題四字:“為民喉舌”。在《江西兩報人被捕詳記》這篇通訊中,記者嚴品藻詳細記錄了其時江西教育廳長程時煃及警察局長黃光斗非法誘捕健商兩報負責人引起報界轟動的事件,批判當?shù)毓倭艑蠹埡戏ㄝ浾摰拇驂海罢\為南昌新聞界近年來未有的不幸事件”、“激動了江西新聞界同業(yè)的憤慨而作一致步驟的抗爭”。⑧
1937年6月25日,民國著名的“七君子案”在江蘇高等法院作第二次審理?!缎侣動浾摺芬矊ν忂^程做了詳細的報道。在關于這起案件的報道《沈案第二次審理》一文中,記者將沈鈞儒等人堅持抗日救國立場,在法庭上進行不屈不饒的斗爭描寫得細致入微,也將法官的窘態(tài)一覽無余。記者通過這種對庭審現(xiàn)場發(fā)生事實的客觀報道,充分表達了自己的抗日救國立場,也借機抗議譴責了其時政府對“七君子”等愛國人士的迫害。
三、對于新聞事業(yè)及新聞教育的關注
《新聞記者》,相較于同時期的其他報紙刊物,其最大的特色在于把關注點放在新聞記者這一群體本身,供新聞同行之間交流。在《我的報館與我的工作》一文中,將報人一日的工作詳盡敘之于紙上,將新聞后臺展現(xiàn)在讀者眼前,拉近讀者與新聞工作者之間的距離?!渡虾蠊さ囊话銧顩r》更是聚焦于報工這一新聞事業(yè)最底層工人的日常生活,喚起民眾對于勞苦大眾的關注。在《新聞記者的職業(yè)病文化病與傳染病——我們的資產就是健康》中,作者將新聞記者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身體精神出現(xiàn)的各種病況做了有意思的描寫,并逐一“下藥”,期冀能喚起新聞同行在辛苦工作之余能夠對自身身體狀況保持關注。
對新聞教育的關注,是《新聞記者》這本雜志最具特色的地方。在第一期《致讀者》一文的尾部,便附有“中國新聞學暨外國語函授學校報名入學的廣告”。第二期《致讀者》篇末,也附有一則“民治新聞學專修學?!钡恼猩鷱V告,而這所新聞學專修學校,更是由顧執(zhí)中等人于1928年在上海集資創(chuàng)辦。在《從綏遠新聞事業(yè)談到邊疆新聞教育》一文中,該刊物在全國新聞事業(yè)尚處于萌芽時期,便已將對邊遠地區(qū)新聞事業(yè)的關心提上議事日程,并較早地提出邊疆新聞教育應當加強少數(shù)民族的新聞人才培養(yǎng),這一觀點對今天邊疆地區(qū)的新聞教育事業(yè)來講,都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在《美國新聞事業(yè)的嬗變》一文中,作者介紹了美國新聞事業(yè)的發(fā)展歷程,較早提到了新聞自由的相關概念,不啻為近代中國新聞專業(yè)主義教育的開始。在《我們應該讀哪一種報紙》中,作者萬母解釋了為什么要讀報:“一為找消息”、“二為求意識”、“三為尋學問”,⑨在挑選哪種報紙進行閱讀這個問題上,則要考慮它是“代表哪種階級的報紙”、“報紙上是寫的什么東西”,⑩這些都有力地指導了普通讀者建立科學合理的新聞觀。
《新聞記者》從第一卷第二號開始,便在刊物最后設立《讀者信箱》這個欄目。這一欄目的設立,使得讀者能夠在讀罷將感受、建議反饋給《新聞記者》的編輯,在頻繁的互動中拉近傳受之間的關系。一些受制于家庭經(jīng)濟條件等因素而喪失教育機會的新聞愛好者,能夠通過這一欄目發(fā)表自己的新聞作品,接受專業(yè)編輯的指導。此外,許多的失學青年更是將《新聞記者》這本刊物看做良師諍友,從中接受生活和學習的再教育,而該欄目收到的一些讀者來信一般也由刊物主筆顧執(zhí)中親力親為地給予回復。誠如讀者所言:《擁護<新聞記者>的主張》,該欄目也饋之以《給讀者以有力的指導》。毋庸諱言的是,在那個時代能夠享受到系統(tǒng)教育的青年人畢竟只是社會中的極少數(shù),許多有志青年便是通過這種與報刊編輯的互動,重拾起對生活的信心和對學習的熱情。從這點上來說,《新聞記者》也在其時扮演著為失學青年提供新聞教育的角色。
四、廣告與生活服務
《新聞記者》作為一本在市場環(huán)境里流通的雜志,在保證內容質量的前提下,亦不得不考慮經(jīng)濟效益。和其時的《大公報》、《申報》一類市場大報相比,《新聞記者》的主辦方并沒有什么資金雄厚的財團提供財力和物力上的保障,因而它想要保證日常經(jīng)營,也就更為依賴廣告收入。
《新聞記者》二期中出現(xiàn)的廣告內容包括工業(yè)制造(“‘濾不費勞’機油精煉器”)、醫(yī)療保健品(“艾羅補腦液”、“龍虎商標人丹”)、運動器具(“標準運動器具”)、藥號(“德心堂國藥號”)、知名醫(yī)師專家(“國醫(yī)茹十眉”)、圖書出版(“中華書局《非常叢書系列》”)、新聞院校(“民治新聞學專修學?!保┑阮愋?,基本上涵蓋了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所能感知到的領域。有意思的是,作為一本新聞專業(yè)月刊,《申報》及《申報周刊》、《時報》、《武漢日報》等報紙的宣傳廣告也登上了這本《新聞記者》。第一期共有各類廣告17則,第二期21則,其時的廣告居然也包括“吳良材眼鏡”這種至今仍存世的“百年老店”,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報紙雜志上不以時代為轉移的廣告,見證了一個品牌的傳承與發(fā)展。
《新聞記者》上除了廣告以外的另一個服務就是為讀者提供出行服務,在第一期及第二期雜志的尾頁,都附有一則“隴海鐵路簡明時刻表”,包括各站名、車次及時刻表等信息,方便讀者出行。
結語
中國新聞史上的這第一家《新聞記者》,雖然存世僅數(shù)月便因戰(zhàn)禍而夭折,后世知之的也不多,但作為創(chuàng)辦于全面抗戰(zhàn)前夕的一份試圖“為民作喉舌”、“以筆當槍”的雜志,它在中國報刊史上的歷史地位不應該就此被忽視。顧執(zhí)中老先生作為我國近現(xiàn)代著名的新聞教育家,在國家和民族面臨內憂外患之際,不僅堅守在新聞教育的崗位,更是積極投身于辦報救國的活動中去,以筆為戰(zhàn),充分展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對國家,對民族的拳拳赤子心。種種這些,都應該被后人所銘記。
參考文獻
①吳元棟,《尋訪五十年前的〈新聞記者〉》[J].《新聞記者》,1992(7)
②③④⑧顧執(zhí)中編:《新聞記者》創(chuàng)刊號,1937-6-5
⑤⑥⑨⑩顧執(zhí)中編:《新聞記者》第一卷第二號,1937-7-5
⑦顧執(zhí)中編:《新聞記者》第一卷第三號
(作者: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