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quán)江峰
【關鍵詞】 物理教學;觀念干擾;類型;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13—0068—01
一、 觀念干擾的類型
1.日常用語。生活中有許多和物理有關的日常用語,這些生活用語含義較為模糊,不夠精確,在表達上常常有一詞多義的現(xiàn)象。如,“重量”有時指重力(電動機與柴油機相比,體積小、重量輕),有時指質(zhì)量(一袋水泥的重量是50kg);“熱”有時指熱量(冷水吸熱),有時指溫度(變成熱水),有時指內(nèi)能(摩擦生熱);油比水輕,書包帶越寬壓力越小,蹺蹺板總是重的一側(cè)下沉,女高音(音調(diào)高)、高聲(響度大)唱,打開電燈……這些用語并不能算錯誤,因為在具體的情境下,人們能夠理解它的含義。
2. 片面認識。如,力,很多人理解為和人的主觀體驗直接相聯(lián)系的“力氣”,甲推倒乙,是因為甲推乙的力量比乙推甲的力量大;在運動和力的關系上,看到有馬拉車車才向前運動、有人推桌子桌子才會移動的生活現(xiàn)象,認為力是物體運動的原因,牢牢地把力和速度而不是加速度聯(lián)系了起來,認為物體受力才有速度,不受力便沒有速度,即使原先有速度也會自發(fā)地趨于靜止;靜止的物體沒有慣性,物體運動了才有慣性,運動的速度越大,慣性越大等等。
3.習慣思維。物理學中大量的公式都是用數(shù)學語言表達出來的,但物理規(guī)律與數(shù)學關系式畢竟不同。如,初中物理電學中歐姆定律的數(shù)學表達式I=,變形為R=,但不能理解為“導體的電阻與加在它兩端電壓成正比,與通過它的電流成反比”。不少學生往往用純數(shù)學的觀念理解物理規(guī)律,思考和處理物理問題,而忽視了它們的本質(zhì),推導出錯誤的結(jié)論,導致對物理規(guī)律的理解產(chǎn)生錯誤。
二、 觀念干擾的應對策略
首先,要充分了解存在的觀念干擾。只有充分了解了觀念干擾的類型和特點,才能提高排除觀念干擾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了解的方法有多種,可以通過回憶自己學習過程來了解,也可以通過學習物理經(jīng)驗的積累來了解,但最重要的途徑是教學中學生的反饋信息。由于學生頭腦中的先有觀念大多是隱蔽的,教師必須善于營造一種課堂氛圍,使學生積極參加教學活動,勇于暴露其原有觀念。不僅如此,還必須善于幫助學生理清思路,使他們那些不清晰的認知變成明確的、可用語言表達清楚的概念。
其次,利用典型實驗和歸謬法克服觀念干擾。1.典型實驗。如,學生通常認為“物體浸入液體越深,浮力越大”。為了證實他們的結(jié)論是否正確,筆者做了個小實驗:拿一個旁邊開了口的溢水杯裝水,水面剛好和開口處相平,用彈簧秤掛一重物,并將之緩慢放入水中。當重物沒被水浸沒時,隨著重物在水中深度的增加,溢出的水不斷流出,而且彈簧秤的讀數(shù)不斷減少,證明浮力是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的。但當重物完全浸沒在水中時,無論將重物移到水的任何深度,再也沒有水溢出,而且彈簧秤的讀數(shù)也不變,說明當物體浸沒在水里時,浮力跟深度無關。這樣,通過實驗的方法,使學生糾正了習慣思維得出的片面結(jié)論,獲得了更典型、更生動、更能反映事物的物理本質(zhì)屬性和共同特征的感性認識,獲得正確的物理概念。
2.歸謬法。所謂歸謬法,就是將對方的錯誤觀點加以引申,從而得出荒唐的結(jié)論,以此證明對方的謬誤,類似于數(shù)學中的反證法。在物理教學中,恰當?shù)乩脷w謬法,引導學生從習慣思維走向物理思維,從而建立正確的科學概念,使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難點的突破、知識的掌握和理解。如,手緊握一圓柱形瓶頸,當手的握力增大時,手與瓶之間的摩擦力將如何變化?在解答時,許多學生會回答“增大”。筆者采取先不進行正面解答的方法,而是順著他們的結(jié)果進行歸謬:手緊握瓶頸時,瓶處于靜止狀態(tài),瓶受到的重力和手對瓶頸的摩擦力是一對平衡力。若手對瓶的摩擦力增大,那么摩擦力將大于重力,瓶將向上運動,學生會立即意識到自己結(jié)論的錯誤。經(jīng)過分析得出錯誤結(jié)論產(chǎn)生的原因所在:增加壓力,可增大摩擦力的大前提是在滑動摩擦的情況下,對于靜摩擦這個性質(zhì)并不適用,正確答案是“不變”。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