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有事,會比平常晚一點到學校。打電話給孫老師,她手機關機。打電話給宋老師,他二話不說代我去教室看班。同事之間的這種互相幫助,讓我感動。今天還有幾位小朋友幫我從辦公室把全班同學的練習冊抱到教室。大家都那么熱情,很感動??!
——沈麗新(班主任)
昨天王越不小心推到我,我撞到吳昊宇的頭了??墒俏也还滞踉剑驗樗龁栁遥骸耙灰メt(yī)務室?”我感覺她很關心我。
——孫永杰
數(shù)學課上,我忘帶尺子了。郭一寧看到后把她的尺子借給我用。我感覺她很大方。
——孫志勉
“我看見沈老師特別早地進班看學生上早自習,不愿意麻煩別人而寧愿自己餓著肚子。沈老師真善良!我看見同學們來教室之后靜悄悄的,就算整理桌斗里的東西也不影響別人。同學們的修養(yǎng)、習慣真好!
——孫老師(數(shù)學老師)
以上內(nèi)容選自我們的班級日志《看見》,這是孩子們有空便喜歡閱讀的文字。
班級日志取名“看見”,我在扉頁上寫了三行字來闡述這個名字的意義:“我看見,我自己和大家,所有的善意和美德?!蔽以谝粋€孩子的日志后寫了一句評論:“贊美別人也是一種能力!”
雖然我很贊同共情(這里指教師理解學生想法、感受、行為等的能力)的教育力量,我也很擅長對他人及時表達共情,但是,在對學生各種心理、行為表達共情的同時,我也為他們“看見”他人善意和美德的能力日漸退化而憂心忡忡。
如果陪伴孩子的過程只限于共情,哪怕再好地接納學生對同學的各種抱怨、批評與指責,還是不利于他們的心智健康成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成年人對他們的共情是必需的。然而,具備“看見”并贊美他人善意和美德的能力,也是必不可缺的。
一、幫助學生學會正面溝通
因為我這個班主任善于共情,孩子們特別愿意跟我表達自己的各種委屈,或者投訴同學帶給他的“不舒服” “不高興”。每次孩子們跟我交流的時候,我真心理解他們的情緒,并及時共情。他們在我這兒表達過后,大部分孩子的不愉快情緒都能得到足夠的緩解。
但是如果長期僅限于此,那么,我就是在縱容孩子成長為愛抱怨的人。這令我警惕。暢銷幾十個國家的《不抱怨的世界》一書中明確指出,健康的溝通是:直接找那個和你發(fā)生問題的人談,而且只跟那個人談,和另一個人談就是抱怨。這會形成三角問題,也會繼續(xù)制造問題,而不能解決問題。
所以,漸漸地,在孩子來找我投訴他人的時候,我首先還是會說:“我理解你這會兒的心情,肯定不高興。”但在這之后,我會非常認真地給出建議:“我建議你找那個讓你不高興的人溝通。你要直接告訴他:‘你這么做,我很不高興,希望你下次不要再這么做。”為了避免孩子沒有勇氣去找人正面溝通,往往我會加上一句話:“我在這邊看著呢!你去吧。你要有禮貌、語氣溫和,但是要很認真地跟對方直接交流?!?/p>
教師面對學生的投訴時,如果不是勸誡這個不滿的孩子,就是去找另一個孩子興師問罪,這就相當于在鼓勵孩子習慣性地把教師卷入他們的沖突中,并允許這個投訴的孩子在當前的情況下成為“受害者”,而且繼續(xù)維持這種模式,去應對今后人生的挑戰(zhàn)。盡管“勸誡”或者“興師問罪”之后,表面上看來,可能化解了當下的困境,但其實并沒有給予孩子所需的方法去處理他們未來生命中的問題。這不是正面溝通的榜樣。
想真正做到幫助、支持孩子,教師就要指導學生彼此正面溝通,并信任他們能通過溝通來化解彼此的沖突。讓孩子學會與他人正面溝通,其實是給他們送了一份重要的禮物,他們將會減少對他人的抱怨與指責,并習慣主動跟對方正面溝通,自己來解決問題。
二、培養(yǎng)學生的自省習慣
孩子們之間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大小沖突,其實都源于他們只在乎自己的感受,而不會去換位思考。他們能夠敏銳地看到他人的過錯,卻不肯向內(nèi)反省自己的問題。
因此,在面對投訴的時候,除了建議孩子正面跟對方溝通,我會注意用溫和而有力量的語氣問:“你自己是否也有讓對方不高興的地方?你們的矛盾跟你本人一點關系都沒有嗎?”提問的時候,教師要注意語氣,最好是純粹的疑問,而不是反問、質(zhì)問。孩子的心都是最敏感的,他們完全可以獲悉教師的語氣究竟在表達什么。只有純粹是疑問,沒有任何批評、指責的意思,才能夠觸動孩子,讓他自己去好好反思。
大多數(shù)投訴別人的孩子,在聽到這些溫和的疑問句時,會從“義憤填膺”轉(zhuǎn)為“偃旗息鼓”。如此的次數(shù)多了,孩子們會日漸醒悟:“如果我覺得對方讓我不高興了,可能我也有讓他不高興的地方。”他們會循著這份自我認知去慢慢調(diào)整與他人的交往模式。
不管是兒童還是成年人,在跟他人相處時,其實都不大可能把另外一個人改變成時時、處處讓我們喜歡的模樣。如果想要改變和他人不愉快的交往,那么只能先反思自己的問題,嘗試體察對方的感受,然后自己作出一定的調(diào)整與改變。因此,學生養(yǎng)成了自省的習慣后,在面對矛盾與沖突時,他們就有更多可能去問責自己的責任,并因之改變自己的言行。而在這樣“發(fā)生矛盾—自省—改變自己”的過程中,矛盾關系的另外一方才更有可能也去主動反思自己的責任,這樣雙方的矛盾關系才有可能真正發(fā)生改變。
三、指導學生理解“善意”與“美德”
“善意”與“美德”是兩個抽象的名詞,教師可以在日常班級生活中用具體的形容詞來幫助學生理解這兩個詞。
比如:周一,好幾個值日生要參加學校各種訓練,只剩下三個孩子打掃教室。我和副班主任討論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時,在一邊收拾書包的男生俞楊聽到了,淡定地說:“我來幫忙做值日吧?!逼綍r俞楊的媽媽經(jīng)常要到下午近5點來接他,在等媽媽的時間,他總是在門廳的閱讀空間里看書、寫作業(yè)。我當時就表揚了他。不僅如此,第二天我還在全班同學面前再次表揚他:“昨天,俞楊看到值日生少,就主動留下來幫忙打掃衛(wèi)生。我覺得他非常大氣!他是一個真正的男子漢!”
比如,中午,愛活動的孩子都到院子里去玩了,愛閱讀的孩子都留在教室里看書。我留意他們各自的活動,然后會總結(jié):“我很喜歡中午在教室里的感覺。留在教室里的同學都特別安靜,各自看書。那一刻,我覺得我們班的同學特別優(yōu)雅,覺得我們的教室真是讀書寫字的好地方。我也看到了我們班的小葛在院子里活動的時候,不小心被同學絆倒在地,他笑笑就自己站起來了。我覺得他很明理,對同學很寬厚、很友好?!?/p>
就這樣,“大氣” “優(yōu)雅”以及“明理” “自律”(這四個詞也是我們班的班風)等具體的形容詞成為孩子們能看見的善意和美德。
臺灣教師蘇明進在其著作《希望教師——教孩子一生最受用的36種能力》中指出,要教給孩子的第30種能力就是“學會贊美”。有一次他布置了一個作業(yè),要求孩子們寫對五個同學的贊美并作為作業(yè)交上來。而在我們班,則要求把對他人的贊美寫到班級日志里。大家有空就可以去取班級日志寫,不論長短,唯一的要求是:不要寫你的委屈與抱怨,而是寫你自己和大家的善意和美德。我們兩位正副班主任,也一起參加這個活動,經(jīng)常在日志上寫下我們對同事、對學生的感謝與贊美。在我們的班級日志里,有越來越多具體的善意和美德被看見、被感謝、被贊美。
【結(jié)語】
學生到學校里,除了學習文化知識與技能,更重要的就是學習與他人交往的能力。在學校生活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與人相處之道:既不動輒覺得受傷、自憐,也不隨便抱怨、指責,而是習慣自省,具備“看見”并贊美他人的善意與美德的能力。這樣,他們的童年才會真正歡樂,他們未來的人生才會真正幸福。
(責 編 盧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