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璞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活血化瘀療法在缺血性心肌病患者中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 選取2011年12月—2013年12月在該院確診收治的60例缺血性心肌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觀察組患者根據辨證施治原則采用活血化瘀療法進行治療,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后心功能指標、血尿酸水平以及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并作對比分析。結果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心功能指標改善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血尿酸水平下降程度顯著低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3.3%,與對照組的10%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采用活血化瘀療法對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療效確切,能夠顯著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血尿酸水平,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較低,值得臨床大力推廣。
[關鍵詞] 活血化瘀療法;缺血性心肌?。粦脙r值
[中圖分類號] R2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5)03(a)-0169-02
缺血性心肌病是冠心病的一種特殊類型或者晚期階段,其主要是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導致長期心肌缺血,從而引發(fā)心肌彌漫纖維化,發(fā)生和原發(fā)性擴張型心肌病相似的臨床綜合征[1]。研究資料顯示,缺血性心肌病的臨床特點是心臟逐漸擴大,收縮功能損害,引發(fā)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嚴重者甚至危害患者生命[2-3]。該研究選取2011年12月—2013年12月該院收治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給予活血化瘀療法進行治療,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在該院確診收治的60例缺血性心肌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患者男13例,女17例;年齡57~78歲,平均年齡為(65.6±4.6)歲;病程4~27個月,平均病程為(22.7±1.8)個月;其中伴糖尿病患者8例、伴高血壓患者10例、伴高脂血癥患者7例、心肌梗塞病史患者5例。觀察組患者男14例,女16例;年齡58~79歲,平均年齡為(65.9±4.7)歲;病程5~28個月,平均病程為(24.1±1.9)個月;其中伴糖尿病患者7例、伴高血壓患者11例、伴高脂血癥患者8例、心肌梗塞病史患者4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以及疾病等一般資料情況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guī)的抗凝、降脂等治療,對照組患者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給予單純西醫(yī)治療,包括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或者血管緊張素受體阻斷劑、醛固酮拮抗劑、β受體阻滯劑、硝酸酯、利尿劑以及洋地黃制劑等藥物;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活血化瘀療法進行治療,具體處方如下:川穹、三七、丹參及桃仁各10 g,大黃15 g,紅花和甘草各5 g,濃煎成汁,50 mL,2次/d。
1.3 臨床觀察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的心功能指標、血尿酸水平以及不良反應情況,作對比分析。
1.4 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 16.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和血尿酸水平對比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心功能指標改善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血尿酸水平下降程度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比
觀察組患者有1例頭暈、2例惡心、1例血肌酐水平輕度升高;其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3.3%(4/30),而對照組患者有1例頭暈、1例惡心、1例血壓降低,其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0%(3/30),兩組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缺血性心肌病是一種臨床較為常見的疾病,多見于高齡患者[4]。臨床認為缺血性心肌病主要是由其他疾病發(fā)展而成,如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其主要發(fā)病機制為心肌長期血供不足,使得心肌組織出現營養(yǎng)萎縮及障礙,纖維組織增生引起。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胸悶氣短,出汗、疲倦乏力等[5-6]。
中醫(yī)認為缺血性心肌病屬于“心悸”、“胸痹”、“怔忡”以及“水腫”的范疇,即正虛邪實[7]。正虛是指患者氣虛血瘀,陰陽虧虛,屬于血瘀氣虛證型,而邪實是指氣滯、寒凝、血瘀、痰濁[8]。因此,治療缺血性心肌病的關鍵在于以氣虛為主、血瘀為輔進行治療。該研究采用活血化瘀療法,其中含有川穹、三七、丹參、桃仁、大黃、紅花以及甘草等中藥,川穹性溫,能夠起到增加心肌血流量的功效;三七有輕微苦澀,性溫,具有化瘀止痛、活血益氣的作用,同時也是治療冠心病患者心絞痛的關鍵藥物;丹參能夠起到抑制組織纖維化的功效,其與桃仁、紅花聯合使用能夠有效活血化瘀;大黃味苦微澀,咀嚼會有砂粒感,具有瀉火、清熱解毒,活血祛瘀的功效;甘草味甘、性平,是一種清熱解毒、健脾潤肺的常用藥物,能夠有效調和多種藥物,起到活血化瘀的功效,緩解患者病情[9-10]。
該研究可以發(fā)現,給予患者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對照組)與活血化瘀療法治療(觀察組)對于缺血性心肌病患者臨床效果對比,觀察組患者治療后心功能指標改善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血尿酸水平下降程度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3.3%,對照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0%,兩組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鄧明玲[11]的研究結果中,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療的觀察組患者的各項心功能改善指標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且觀察組患者的血尿酸水平下降程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結果與該研究結果相類似。由此可見采用活血化瘀療法治療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具有顯著的優(yōu)越性。endprint
綜上所述,采用活血化瘀療法對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療效確切,能夠顯著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血尿酸水平,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較低,值得臨床大力推廣。
[參考文獻]
[1] 付敏,師聰紅,張寶紅.冠狀動脈介入聯合心臟再同步化治療缺血性心肌病頑固性心力衰竭的臨床療效[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4,3(12):259-260.
[2] 李劍明,陳越,李婷,等.左心室致密化不全核素心肌灌注顯像疑似缺血性心肌病一例[J].中華核醫(yī)學與分子影像雜志,2014,2(34):146-147.
[3] George A Beller.More evidence for the survival benefit of 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 versus medical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cardiomyopathy and hibernating myocardium[J].Circulation. Cardiova scular imaging,2013,3(6):355-357.
[4] 賀付成,呂品,趙雪,等.血漿miR-21和miR-133a在缺血性心肌病中的表達水平及臨床價值研究[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4,11(17):1275-1278.
[5] 郭慧佳,張建義,胡亞軍,等.高敏肌鈣蛋白T與慢性心力衰竭的相關性及對急性心肌梗死的鑒別意義[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4,8(17):871-874.
[6] 劉麗丹,支曉陽,許偉瑩,等.心房纖顫對缺血性心肌病患者血漿NT-proBNP水平的影響[J].醫(yī)學研究雜志,2014,5(43):113-115.
[7] Florian Streitner,Thomas Herrmann,Juergen Kuschyk,et al.Impact of shocks on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or dilated cardiomyopathy and defibrillators implanted for primary prevention[J].PloS one,2013,5(8).
[8] 游國芹.阿托伐他汀鈣聯合曲美他嗪對缺血性心肌病患者肌鈣蛋白Ⅰ水平和心功能的影響[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4,6(22):64-65.
[9] 馬曉虎,趙學霞,孫萍,等.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心源性猝死的預測因素分析[J].寧夏醫(yī)學雜志,2014,9(36):795-797.
[10] 崔芳,王愛平,張友良,等.血脂康治療缺血性心肌病的療效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4,5(7):36-37.
[11] 鄧明玲.活血化瘀療法對缺血性性疾病患者心功能和血尿酸的影響[J].海南醫(yī)學,2012,23(13):28-29.
(收稿日期:2014-12-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