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設計;《蘇州園林》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26-0051-02
【作者簡介】張正華,江蘇省金湖縣塔集中心初級中學(江蘇金湖,211631)教師。
【設計思想】
《蘇州園林》是葉圣陶先生為一本蘇州園林圖冊寫的序言。文章雖說是一篇介紹園林的說明文,但它表現(xiàn)出來的美俯首可拾。
首先是美在結構,作者憑借對蘇州園林的情趣和特點的深刻理解,以及對《蘇州園林》圖冊的反復揣摩,從藝術的高度準確地抓住了蘇州園林的共同特征。由于本文介紹了蘇州園林的共同特征,而不是每個園林的個體特征,所以他在文章一開頭抓住了幾個關鍵詞,如“標本”,不僅反映了蘇州園林很具代表性的一面,還顯示了蘇州園林也有其他園林的特色。
再說“鑒賞”一詞的表述,不但表明蘇州園林與其他園林不同的特點,而且用藝術的眼光來看待蘇州園林,自然提升了蘇州園林的藝術品位?!皹吮尽焙汀拌b賞”這兩個關鍵詞,既能引起讀者的注意和興趣,更有助于體現(xiàn)蘇州園林在中國園林中的地位。然后文章點出了蘇州園林的共同特征,即“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完美的圖畫”一詞,直接把園林與圖畫聯(lián)系起來,不但令人遐想,同時也揭示了蘇州園林的特點,而且與上文中的“鑒賞”一詞相照應。然而,對這一特點作者又是怎樣來說明的呢?作者安排文章時卻獨樹一幟,先運用一個排比句,抓住四個“講究”,讓讀者從整體上感覺這一特點是怎樣形成的,同時,也引起讀者急于讀下去的興趣。從文章結構來說,這四個比喻句,不但具有上述的作用,而且承上啟下,為后面的說明起到了引領作用。因為它與下文的3至6節(jié)一一對應,也都是先介紹特征,再展開說明。第7節(jié)中又抓住“忽略”一詞,從細處著眼,緊扣“完美的圖畫”,將蘇州園林的細微之處也詳盡地說明清楚。因此《蘇州園林》一文,在結構上整體和諧,前后照應,引人想象,表現(xiàn)出完美的結構美。
其次是完美的景色。游覽者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能看到圖畫的完美:圖畫里有不講究對稱的亭臺軒榭,追求自然之美;有一座一個樣的橋梁、高低屈曲任其自然的石岸、玲瓏的石頭,泥沼里養(yǎng)魚、種荷,“魚戲蓮葉間”的動態(tài)畫面,給人如臨其境的美感;花草樹木方面抓住俯仰生姿的高低樹、古老的藤蘿和滿眼珠光寶氣的花色;還有不容忽略的每一個角落,具有圖案美的門和窗,一律淡灰色,和白色對襯的屋瓦、檐漏等,無不給游覽者以美的享受。
然后是完美的語言。為突出“完美的圖畫”這一特征,作者用了概括性強的語言。如“假山的堆疊,可以說是一項藝術而不僅是技術”這一句,概括出蘇州園林的假山藝術,它強調的是藝術而不僅僅是技術?;蚴侵貛n疊嶂,或是有花木點綴的幾座小山,充滿了畫意,這就是藝術。二是用了精練而形象化的語言。如“游覽者看‘魚戲蓮葉間,又是入畫的一景”這句。這中間“魚戲蓮葉間”就是一幅畫:紅色的鯉魚,翠綠的蓮葉,清澈的池水,它把魚、蓮葉和水的美都表現(xiàn)出來了。其中的“戲”字形象生動,它把魚兒的調皮、嬉戲的靈氣都寫出來了,而畫恐怕是達不到這樣的境界的,這就是語言文字的無窮魅力。
【創(chuàng)意設計】
教學目標:
1.了解課文總說和分說的說明順序;
2.體會課文語言又嚴密又生動的多樣性特點。
教學重點:
學習由整體把握到具體揣摩的讀書方法。
教學難點:
初步的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
教學方法:
閱讀指導、激疑激趣、講授法、比較法。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1.師導入:一曲歡快悠揚的笛聲把我們帶到了哪兒?(揭題:蘇州園林)
(屏顯:《姑蘇行》《蘇州園林》)
設計意圖:姑蘇即現(xiàn)在的蘇州,以笛聲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并直接揭題,進入文本。
2.什么是園林?我們這兒的翠湖園能算得上是園林嗎?(屏顯:園林)中國的園林很多,而我們今天要去的是語文教育家葉圣陶筆下的蘇州園林,它有何獨特之處呢?
(較多學生沒有去過蘇州園林,有的還以為家鄉(xiāng)的公園就是園林。其實園林有很多種,而蘇州的園林大都為古典園林,具有較深的文化底蘊,值得學習、品味與鑒賞。)
二、初讀課文,抓關鍵詞,把握特征
1.請同學們放聲朗讀課文第1-2節(jié),思考:蘇州園林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屏顯:蘇州園林的共同特征是什么?引導學生抓住說明對象及特征。)
2.指名回答,理解“標本”“鑒賞”,齊讀句子并板書“完美的圖畫”,提問:圖畫里有什么?
3.理解“完美”一詞,“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想要做到“完美”是不容易的,可是蘇州園林卻真正做到了。那么蘇州園林的設計者和匠師們?yōu)榱诉_到這個目的是如何做的?引出四個“講究”。
4.研讀并理解四個“講究”(從內在聯(lián)系和與下文的關系進行分析。)
設計意圖:教學生抓關鍵詞理解課文,這四個講究從四個方面說明了設計師和匠師們是怎樣展現(xiàn)蘇州園林的特點的,讓讀者從整體上感受這一特點是怎樣形成的,也有一種激發(fā)讀者興趣的作用。
三、細讀課文,抓關鍵句,整理思路
1.過渡:課文第2節(jié)中“講究亭臺軒榭的布局”,對應的是第3節(jié)的內容,它在布局上有什么特點呢?(提示:不講究對稱)
2.教師點評:你的發(fā)言給老師一個感覺——不對稱的建筑是美的,那么對稱的建筑就不美嗎?其實我國的建筑絕大部分是對稱的。請看大屏幕,這是故宮,那是現(xiàn)代建筑。兩座建筑都給人一種整齊端莊、氣勢恢宏的美感。既然對稱的建筑也是美的,為什么蘇州園林里的亭臺軒榭卻絕不講究對稱呢?(生補充,找出文本中的“自然之趣”一詞)嗯,說的不錯,蘇州園林的設計者和匠師們正是為了追求自然之趣,才使亭臺軒榭等建筑物在布局上絕不講究對稱。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說過:有一種造園藝術,以復雜和不規(guī)范為原則。蘇州園林可以說把這一點做到了極致。
3.過渡:快讀第4節(jié),假山、池沼是如何搭配的?先說假山,從游覽者的角度,達到什么效果,引出“使游覽者攀登的時候忘卻蘇州城市,只覺得身在山間”,突出了蘇州園林追求自然美的特征。再說池沼,里面搭配了什么呢?(一座一個樣的橋梁、玲瓏的石頭、魚兒、荷花等。)
4.這樣搭配的效果是什么?(從各個角度看都成一幅畫)蘇州園林處處是景,處處如畫,正如第3節(jié)所說,“假山的堆疊是一項藝術而不僅是技術”。
5.過渡:關注第5節(jié),老師在閱讀的時候有個疑惑:沒有修剪成寶塔那樣的松柏,沒有閱兵式似的旁樹?這樣修剪出來的樹木不美嗎?(生補充:這樣修剪出來的樹木不美,因為它們身上人工的痕跡太重,顯得沒有生機。蘇州園林追求的是自然之趣。)
6.蘇州園林樹木栽種與修剪追求的是自然之美,這種自然之美,不矯揉造作,不妄加雕飾,不露斧鑿痕跡,且具有畫意。
7.過渡:研讀第6節(jié),它是如何扣住“講究近景遠景的層次”的?“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否矛盾?(生說明。)
8.師點評,屏幕展示圖片。蘇州園林中最妙的設計就是廊子,蘇州園林庭院雖小,但由于有廊子和花墻隔著,有“隔而未隔,界而未界”之感,再設計了漏窗,窗外之景忽隱忽現(xiàn),給人以“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讓人流連忘返。
9.小結:板書“布局”“配合”“映襯”“層次”,有了這四個講究,這幅圖畫就完美了嗎?(不完美)細微之處設計者和匠師們也不會放過,如第7節(jié)中第一句。
(設計意圖:緊扣“完美的圖畫”,理解四個講究,既有美的景色,又有美的結構。同時拋出問題,引導學生繼續(xù)解讀文本。)
10.抓住第7、8、9節(jié)的中心句理解。
11.教師小結課文的寫作思路,邊板書邊講解。
(能夠獨具慧眼,由不同的園林之中尋找共同的特點;并按照由主到次、由總到分的邏輯順序加以詳細說明。)
四、品讀課文,抓關鍵段,體悟語言魅力
1.過渡:這篇文章出自優(yōu)秀的語言藝術家葉圣陶之手,文章不僅景色美、結構美,而且語言更美,板書“語言”。古語云:窺一斑而知全豹。下面我們就以第5節(jié)為例,欣賞本文美的語言。請大家齊讀第5節(jié)。
2.同學們請看大屏幕,這段文字中有些詞句極富有表現(xiàn)力,你能找出來并加以品味嗎?
師生共同解讀文本:①高樹與低樹俯仰生姿——從空間角度并以擬人手法,具體形象地描繪出對各類樹木錯落有致的精心安排。②有幾個園里有古老的藤蘿,盤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畫——句中“盤曲嶙峋”一詞形象生動地描繪出古藤蘿曲折突兀的姿態(tài),“一幅好畫”,以形象化的比喻,顯出蘇州園林栽種樹木著眼在畫意的特點。③開花的時候滿眼的珠光寶氣,使游覽者感到無限的繁華和歡悅,可是沒法說出來——“滿眼的珠光寶氣”“繁華和歡悅”等詞,有人的視覺感受,有人的心情,既描繪了開花的風韻、游覽者的心情,又突出完美圖畫的特點。
3.師小結語言特點:說明中運用描寫、議論等表達方式,有助于透徹地說明事物的特征,更使讀者加深了對蘇州園林的印象。
4.過渡:請同學們再回到文中,找一找哪些詞語用得準確,哪些詞語用得生動。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舉一反三,教會學生閱讀和鑒賞的方法。理解說明中插入描寫、議論、抒情的作用,體味說明文語言的準確嚴密及生動性。
五、回放課文,抓全篇,揣摩情感
1.作者僅僅是為介紹蘇州園林寫的序嗎?其中蘊含著他怎樣的情感?
(有對景的贊美,還有對設計者和匠師們高超技藝的贊美。)
2.文章結尾“可以說的當然不止以上寫的這些”,我們作一回顧,屏顯圖片或是音樂作結。
設計意圖:由最后一節(jié)的解讀,讓學生體味文章的結構安排。結尾的句子意味深長,讓人回味,并留有余地,激發(fā)讀者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