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瑩
(哈爾濱師范大學西語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5)
賽珍珠在其長達四十余年的寫作生涯中出版了上百部作品,而且,她的作品被翻譯成一百多種語言在全世界廣為流傳。她獲得了普利策文學獎和諾貝爾文學獎兩項大獎,是美國首位榮膺諾貝爾文學獎的女性作家——然而,相對于其他的西方著名作家而言,學界關于賽珍珠及其作品的研究成果實在是少得可憐,有限的研究著作也大多為傳記,這種狀況顯然是與一個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的身份不相稱的。
綜觀西方學界有限的相關研究文獻,其中不乏對賽珍珠的贊譽之聲。
1.對賽珍珠藝術表現(xiàn)力的贊譽?!稏|風·西風》發(fā)表后,美國的《太平洋時事》(Pacific Affairs)雜志就刊登了署名E.G.的評論,稱這部作品為“一部真正的戲劇杰作——寧靜、有力且動人心魄”,“西方人如果不讀它,就失去了一把了解東方的最可靠的鑰匙”[1](P506)。三年之后,當賽珍珠的《兒子們》出版后,E.G.又撰文評價此書繼承了《大地》的流暢風格,是“一部優(yōu)美的散文”,“它以毋庸置疑的藝術手法,使讀者身臨其境地置身于熟悉及不熟悉的場景和事件之中,又以一個強有力的音符戛然而止,給讀者留下一個情感的懸念”[2](P112-115)。
美國學者菲利斯·本特利 (Phyllis Bentley)在1935年發(fā)表了《賽珍珠的藝術》一文,在分析了賽珍珠小說中的主題選擇、情節(jié)安排、場景設置、人物性格和行文風格等元素之后,本特利敏銳地觀察到賽珍珠的作品具有一種平鋪直敘的“圣經體”風格,這種文體“莊嚴、恬靜”,“賽珍珠甚至無須提高調門也能表達出最深沉和最輕松的感情”[3](P791-800)。亞歷山大·考伊 (Alexander Cowie)認為這種“圣經體”風格作為顯著的語言特征經常出現(xiàn)在現(xiàn)代家族小說中,而賽珍珠的《大地》“也許是所有家族小說中最通俗的”。他還指出這種寫作風格“旨在使讀者獲得身臨其境的體驗,而不是對生活作細致全面的解讀”[4](P751)。
世界出版公司的編輯卡爾·凡·多倫 (Carl Van Doren)這樣評價《大地》:“流暢的行文、簡潔明快的語言風格,宛如一首人類傳奇的現(xiàn)實主義的田園史詩”,“同中國傳統(tǒng)小說的風格極為相似?!保?](P353)布里德(Alexander Brede)也在1942年出版的《龍子》的書評中對賽珍珠的小說創(chuàng)作技巧大加贊賞,認為:“賽珍珠深諳激發(fā)好奇與制造懸念之道,以客觀、簡明、具體、栩栩如生的表現(xiàn)手法,呈現(xiàn)了雖飽受戰(zhàn)爭磨難但仍堅強不屈的中國人的形象?!保?](P390)《紐約時報》的著名專欄作家威爾·羅杰斯 (Will Rogers)也給予《大地》極高的評價,稱這部小說“不僅僅是描寫一個民族的最偉大的作品,同時也是書寫我們這個時代的最偉大的小說”[7](P311)。
2.對賽珍珠所呈現(xiàn)的中國形象的贊譽。賽珍珠一生中最受歡迎與肯定的作品還是那部“對中國農民生活的豐富而真正史詩性的描寫”的《大地》。 《大地》出版后,評論界高度贊揚了該書在塑造一個全新的、“真實的”、“普通的”中國形象方面的貢獻,認為賽珍珠在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豐富飽滿、充滿人性,大大突破了以往“東方主義”式的刻板人物形象。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評論道:“賽珍珠再現(xiàn)了不帶任何神秘色彩和異國情調的中國,可喜可賀。書中找不出我們通常稱之為‘東方式’的特征?!保?](P143)同樣在中國居住過多年的弗洛倫斯·艾斯庫格 (Florence Ayscough)在《星期六文學評論》中這樣評價賽珍珠的《大地》:“這本小說的每字每句都向我們展示著真實的中國人民。他們植根于土地,成長、成熟,正如書中所描繪的稻谷一樣,從那翡翠般綠油油的種子中破殼而出,努力生長直到迎接那金色的豐收?!彼€指出:“別人筆下中國常常顯得怪誕奇異,這本書中卻看不到這種文字?!保?](P676)納撒尼爾·佩弗 (Nathaniel Peffer)在《大地》剛出版時所寫的書評中明確指出:“這是一個以前的小說中從未出現(xiàn)過的中國,是一個中國人生活于其中并作為中國人而生活著的中國…… 《大地》同真實的中國非常接近,即使你沒在中國居住過,即使你對中國人一無所知,你也能理解它并被它吸引?!保?0](P1)
伊薩克斯 (Harold Isacs)充分肯定了賽珍珠在塑造中國形象方面所起到的積極作用:“在所有喜愛中國人、試圖為美國人描述并解釋中國人的人當中,沒有一個人能夠做得像賽珍珠那樣卓有成效。沒有一本關于中國的書比她那著名的小說《大地》具有更強大的影響力?!保?1](P212)塞瓦斯科 (G.A.Cevasco)認為: “在兩百五十多位以中國為書寫背景的西方小說家中,她 (指賽珍珠——筆者注)在創(chuàng)作數(shù)量和創(chuàng)作質量上,無疑都是最出色的……把所有以中國和中國人為書寫背景的重要的英美小說放在一起,也比不上賽珍珠所取得的成就?!保?2](P437-450)詹姆斯·格雷 (James Grey)也提到過,他們那一代人中的許多人從學生時代起就認為中國是一個“存在于地平線之外的廣闊卻荒涼之處”,是一個“存在于可能性王國之外的地方,這個地方因為戰(zhàn)爭才出現(xiàn)在人們的視野中,至少不應算是世界四大力量中的一支”,而“賽珍珠通過她的中國題材作品幫助我們改變了固有的看法,使我們的心智朝著健全、同情和理解的方向發(fā)展?!保?3](P32)
以上這些贊譽,對于標示賽珍珠作品的獨特價值,提升賽珍珠的影響力,無疑都具有重要的、積極的意義。但在這些贊譽之外,來自各方的對賽珍珠的批評與詰難也從未間斷過。這些批評與詰難總結起來有以下四個方面:
1.對賽珍珠作品文學價值的質疑。早在1930年《東風·西風》出版后,伊斯多爾·施耐德 (Isidore Schneider)就評論其為“一部平庸、呆板的小說,充斥著刻意設計的情節(jié)和個人感情,在中國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沖突這一主題下人物的塑造或意義都匱乏生命與活力”[14](P24)。 《賽珍珠傳》的作者保羅·A·多伊爾(Paul A.Doyle)也評價《東風·西風》在寫作手法上的確存在一些缺點,諸如“寫作技法上呈現(xiàn)出過于雕琢和強調自我意識的風格”,“矯揉造作”,“不甚連貫、節(jié)奏緩慢”,以及“對一些無關緊要的描述著實顯得多余”[15](P17)。多伊爾還很早就開始關注賽珍珠的創(chuàng)作數(shù)量龐大但卻很少引起學界注意的短篇小說。他認為,諸如《結發(fā)妻》(“The First Wife”)、《雨天》(“The Rainy Day”)、《天使》(“The Angel”)等賽珍珠早期的短篇小說雖然體現(xiàn)了老式傳統(tǒng)小說的寫作特點,但多數(shù)是為了迎合熱門雜志讀者的口味而流于膚淺、失真和簡單化[16](P62-68)。在賽珍珠去世后的第二天,《泰晤士報》(The Times)上發(fā)布的訃告上評價道:“她的文學創(chuàng)作雖然引人矚目,但恐怕還談不上相當高的成就。”[17]在美國《當代文學批評》第11卷里,賽珍珠被認為是致力于向西方世界介紹中國的作家,她的作品熟練描寫和闡釋了東方生活,但缺乏有力的藝術表現(xiàn)[13](P69)。
2.對賽珍珠所呈現(xiàn)的中國形象的真實性的批評。賽珍珠的《大地》甫一發(fā)表,美籍朝鮮作家康永熙(Younghill Kang)便率先發(fā)難。他在《新共和》 (The New Republic)雜志上撰文《中國絕非如此》 (China Is Different),以完全否定的態(tài)度批評賽珍珠的代表作《大地》的失實。他認為賽珍珠在《大地》中編造的主人公王龍和阿蘭的浪漫的愛情故事不可能發(fā)生在東方人身上。他批評賽珍珠“不了解儒家的男女有別及其各自領域的含義”,而書中所描寫的王龍家庭中不良的性關系在儒家文化當中也根本不可能出現(xiàn),甚至是“令人觸目驚心、毛骨悚然”的,這部小說“除了次要的細節(jié)之外,她所有重要的描述都毫無正確性可言”[18](P574)。比康永熙更為激烈的批評來自蘇聯(lián)人謝爾蓋耶娃,她在1950年發(fā)表了《破產的中國通——賽珍珠》一文,該文重點批判了賽珍珠《親族》 (Kinfolk,1949,即《同胞》)這部小說,認為該小說“極度無理地歪曲現(xiàn)實”,是“透過侵略性的美帝國主義的眼睛來看中國的”,試圖“把階級斗爭和中國的政治生活從讀者視線中掩蓋起來”。謝氏還認為賽珍珠根本看不到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進步力量的存在,并企圖“扭轉歷史的進展,使舊的生活方式在中國復活”[19](P576-581)。耶魯大學的中國史專家亨特 (Michael Hunt)也曾于1977年在“中國學”研究期刊《現(xiàn)代中國》(Modern China)上發(fā)表文章,對賽珍珠的中國觀做了批評。亨特認為,賽珍珠的中國觀是建立在中國農業(yè)社會和文化的基礎上的,賽珍珠所呈現(xiàn)的只是一個簡化了的中國圖景,并沒能對中國進行更為深入的闡釋。同時,美國人民對于美國在全球的獨特地位以及中美關系上的既有想法認可了美國在亞洲建立并扶持非共產主義的政府,而賽珍珠在二戰(zhàn)前后對于美帝國主義和種族主義政策的批判妨礙了她在中美關系中發(fā)揮更為積極的作用[20](P33-64)。
3.對賽珍珠宗教觀的批評。賽珍珠是傳教士的女兒,她的父母都是虔誠的基督教徒,從小就浸淫在基督教的氛圍中。在她六歲時從中國鎮(zhèn)江寫給美國的《基督觀察者》的信中就說到她的父親是來“告訴中國人關于耶穌的事”,認為天堂是他們“真正的家”[8](P1)。然而賽珍珠在成年之后,卻逐漸改變了對她父親為之奮斗一生的傳教事業(yè)的看法。在一次公開演講中她竟然宣稱相信《圣經》的信仰是在相信“一種神秘的宗教”,還認為西方派遣的傳教士是“平凡而庸碌的人”,是“鼓吹邪說的人們”[21](P43)。這樣的論調自然不容于基督教團體,于是她被基督教長老會國際宣教會開除了會籍。而且,在賽珍珠的代表作《大地》出版之后,虔誠的教徒們發(fā)現(xiàn),書中并沒有任何頌揚基督教教旨與福音的內容,中國人無論是求雨、祈豐還是生子,均依靠他們自己傳統(tǒng)神靈的庇佑,基督教對他們沒有絲毫的影響。偶爾出現(xiàn)的傳教士也是一個長相奇形怪狀的洋人,他手中受難圖上的耶穌也被認為是個做了壞事而被吊死的壞蛋。雖然賽珍珠這樣描寫的意圖是為了從中國人的視角出發(fā)來呈現(xiàn)中國人,從而使作品更具真實性和客觀性,但這卻惹惱了保守派教徒,使他們對這部作品大加指責。紐約傳教董事會負責中國事務的執(zhí)行秘書長考特尼·芬恩(Courtenay Fenn)在看過《大地》之后就特意給賽珍珠寫了一封信,坦誠地表示出對賽珍珠的“失望、傷心”,說“不想當眾貶低大作”,并指責賽珍珠在《大地》中沒有采用“傳教士的視角”寫中國,認為虔誠的傳教士“不能光是因為作品‘忠于生活’就把它拿去出版”[8](P146-147)。此外,賽珍珠的父親賽兆祥也因賽珍珠對基督教的態(tài)度而對她的文學創(chuàng)作抱有成見。
4.對賽珍珠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不屑。在賽珍珠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前,美國只有辛克萊·劉易斯和尤金·奧尼爾兩位男性作家獲得過此獎,此二人無論從思想深度上還是寫作技巧上都代表了當時美國主流文學的高水平,獲獎當之無愧。然而賽珍珠卻是一個遠離美國本土、遠離美國主流文壇、依靠寫中國人而成名的“通俗小說”作家,而且還是一個女人。不僅如此,她的獲獎過程也極其順利:“通過投票很快就選中賽珍珠,而沒有像大多數(shù)候選人那樣通常要反反復復考驗很多年?!保?2](P305)因此,招致一些當時已經功成名就,只差諾獎就可功德圓滿的男性作家們的嫉妒與不屑。大獎公布一天后,批評家諾曼·霍爾姆斯·皮爾森就抱怨道:“那個叫賽珍珠的女人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難道那些人想把這個獎搞得像普利策獎一樣拙劣嗎?幸好沒見誰把這當回事兒,更沒有去冬奧尼爾獲獎時鋪天蓋地的祝賀。賽女士唯一的評語好像是:‘我十分驚訝。’廢話。故作姿態(tài)吧?!保?](P237)著名詩人羅伯特·弗勞斯特 (Robert Frost)也對賽珍珠大加嘲諷,公開說:“如果她 (賽珍珠)都能得到諾貝爾文學獎,那么每個人得獎都不應成為問題?!保?](P237)著名作家威廉·??思{ (William Faulkner)也曾對賽珍珠惡語中傷。1949年,當各大報紙熱烈討論他能否獲獎時,他給朋友寫信說:“我對諾貝爾獎的事一無所知,已經聽到有關的謠傳有三年了,有些膽戰(zhàn)心驚。這種事情是無法回絕的,不能無緣無故地羞辱別人吧。但我不想要這個獎。我寧愿與德萊塞、舍伍德·安德森這樣的人為伍,也不屑與辛克萊·劉易斯和中國通賽女士共榮?!保?](P237)然而極具諷刺意味的是,當年正是??思{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他也站在了十一年前賽珍珠站過的講壇上,并發(fā)表演說稱這講壇是“令人矚目的講壇”[22](P306),與他口中的“中國通賽女士”共榮了。
非但有以上的批評和詰難,美國的文學史界對賽珍珠也表現(xiàn)出異乎尋常的冷漠。時至今日,在幾部重要的美國文學史著作中,為賽珍珠所用的筆墨只有寥寥幾句。當代美國著名的文學史家羅伯特·斯皮勒 (Robert Spiller)等人編寫的《美國文學史》 (Liter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1963)長達一千多頁,對于尤金·奧尼爾、威廉·??思{和歐內斯特·海明威等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們的評論都達到了兩頁以上,然而卻只用了短短兩行半的文字評論了賽珍珠;由埃默里·埃利奧特(Emory Elliot)等人主編的一千多頁的《哥倫比亞美國文學史》 (Columbia Literary History of the U.S.,1988)專章論述1910-1945年間的女性作家,其中雖有兩處提及賽珍珠,但只是以此為例,“連一個完整的句子都舍不得花在她身上”[23](P183)?!睹绹膶W寶庫》(A Treasury of American Literature,1955)、《美國文學傳統(tǒng)》(The A-merican Tradition in Literature,1956)、《諾頓美國詩文選讀》(Norton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美國文學選讀》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1980)等頗具權威性的美國文學讀本均沒有收入賽珍珠一件作品,甚至對賽珍珠只字未提[24](P37)。在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女權主義運動中,很多曾經被男性評論家冷淡的女作家——如簡·里德 (Jane Lead,1624-1704)和夏洛特·繆 (Charlotte Mew,1870-1928)等——都被挖掘出來重新評價,然而創(chuàng)造出眾多出色的女性人物并投身于婦女解放運動的賽珍珠卻依然被忽視或遺忘。連《賽珍珠傳》的作者彼德·康 (Peter Conn)也在這部極具學術價值的傳記的前言部分承認自己1989年出版的一部六百頁厚的美國文學史,書中寫到了自17世紀至20世紀的幾乎每一個作家,但是根本沒有提到賽珍珠[8](前言P3)。
賽珍珠及其作品遭到詬病和忽視是有一定原因的。在賽珍珠寫作的年代,“現(xiàn)代派”已經成為西方文學的主流,因而評論家們用來衡量一部作品的標尺是諸如神話、原型、象征主義或者意識流等現(xiàn)代派小說的寫作手法,而賽珍珠受中國傳統(tǒng)小說影響頗深,注重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刻畫,她的現(xiàn)實主義手法 (她本人更傾向于認為是自然主義手法)自然就顯得過時了。張子清認為,賽珍珠不受美國文學批評界重視的原因有四點:“未趕時髦去使用西方現(xiàn)代派藝術手法;多數(shù)作品是中國題材,而藝術形式是中國傳統(tǒng)說書形式;她的作品不是含蓄、隱晦、艱澀、可供評論家不斷挖掘的迷宮,而是群眾喜聞樂見的暢銷書;感情宣泄過度,說教成分過多。單純追求情節(jié)的快速發(fā)展,忽視了內心世界的細膩刻畫?!保?3](P184)彼德·康指出: “她 (賽珍珠)是大眾作家,深受人民的歡迎,創(chuàng)作形式較為傳統(tǒng)?;谶@些事實,文學記者和學術評論家自然不會看重她的作品,因為他們對新作的取舍多以風格上的創(chuàng)新為基準。另外,賽珍珠是位女作家,主要表現(xiàn)女性的平凡生活,迷惘的一代及其倡導者對這種題材普遍缺乏熱情。再者,她太把宗教問題當一回事,與大多數(shù)普通美國人沒什么兩樣,這也使得她不為學術界所容。最后,她的作品以亞洲為題材,顯得陌生、離奇,似乎僅以異國情調見長。”[8](P184)張子清和彼德·康的這些分析應該說還是比較到位的,由此,我們就不難理解賽珍珠及其作品為什么長期遭到美國主流文學界與批評界的詬病和忽視。
[1]E.G.Rev.of East Wind:West Wind by Pearl S.Buck[J].Pacific Affairs 3,1930(5).
[2]E.G.Rev.of Sons by Pearl S.Buck[J].Pacific Affairs 6,1933(2 -3).
[3]Bentley,Phyllis.The Art of Pearl S.Buck[J].The English Journal 24.1935,(10).
[4]Cowie,Alexander.The Rise of American Novel[M].New York:American Book Company,1948.
[5]Doren,Carl Van.Remarks on The Good Earth[C]//in The American Novel,1789 - 1939.1940.New York:MacMillan,1970.
[6]Brede,Alexander.Rev.of Dragon Seed by Pearl S.Buck[J].The Far Eastern Quarterly1,1942(4).
[7]Rogers,Will.The Story of The Good Earth[C]//Postscript in Pearl Buck’s The Good Earth.New York:John Day,1977.
[8][美]彼德·康.賽珍珠傳[M].劉海平,等,譯.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
[9]Ayscough,F(xiàn)lorence.Rev.of The Good Earth by Pearl Buck[J].Saturday Review of Literature.21 March.1931(7).
[10]Peffer,Nathaniel.Rev.on The Good Earth,by Pearl Buck[J].Books.1 March,1931.
[11][美]哈羅德·伊薩克斯.美國的中國形象[M].于殿利,陸日宇,譯.北京:時事出版社,1999.
[12]Cevaseo,G.A.Pearl Buck and the Chinese Novel[J].Asian Studies,1967(5).
[13]Gunton,Sharon R.ed.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M].Detroit Michigan:Gale Research Company,Vol.11,1981.
[14]Schneider,Isidore.Rev.of East Wind:West Wind,by Pearl Buck[J].New Republic,21 May.1930(63).
[15][美]保羅·A·多伊爾.賽珍珠[M].張曉勝,耿德本,史國強,譯.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1.
[16]Doyle,Paul A.Pearl S.Buck’s Short Stories:A Survey[J].The English Journal,Vol.55,No.1,January 1966.
[17]Pearl S.Buck:Prizewinning novelist best known for her books on China[J].The Times 7 Mar,1973.
[18]康永熙.中國絕非如此[C]//郭英劍.賽珍珠評論集.桂林:漓江出版社,1999.
[19][蘇]N.謝爾蓋伊娃.破產的“中國通”——賽珍珠[C]//郭英劍.賽珍珠評論集.桂林:漓江出版社,1999.
[20]Hunt,Michael.Pearl Buck - Popular Expert on China,1931 -1949[J].Modern China,Vol.3.1977,(1).
[21]楊昌溪.巴克夫人與江亢虎論戰(zhàn)及其對基督教之認識[C]//郭英劍.賽珍珠評論集.桂林:漓江出版社,1999.
[22]宋安群.該說說賽珍珠[C]//郭英劍.賽珍珠評論集.桂林:漓江出版社,1999.
[23]張子清.賽珍珠與中國——紀念賽珍珠誕辰一百周年[C]//郭英劍.賽珍珠評論集.桂林:漓江出版社,1999.
[24]尚營林.一座溝通中西文化的人橋——紀念賽珍珠誕辰一百周年[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