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婆羅門教的“大梵”與原始佛教的“緣起性空”

2015-08-15 00:44毛忠賢
宜春學院學報 2015年7期
關鍵詞:變易自性因緣

毛忠賢

(宜春學院 江西宗教文化研究中心,江西 宜春 336000)

一、神本體“大梵”的形成及其內(nèi)涵

在科學唯物論產(chǎn)生前,世界多數(shù)民族和國家的傳統(tǒng)宗教和哲學中,都有本體觀和宇宙生成論的構設。其所謂本體,實是假想性的“神”或“理”,并非真實存在,二者中多數(shù)是以人格化的神出現(xiàn),即所謂的造物主。如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中的上帝、真主,中國道教中的太上老君,日本神道教中的天照大神,中國宋代以后道教中的玉皇大帝等,都是上帝級別的宇宙主宰,且都如佛教所說的是“?!?,屬宇宙兩類大法中的“無為法”。

宇宙的創(chuàng)始與主宰之本體神,在印度的宗教、哲學和文化中,其意象內(nèi)蘊豐富、積淀深厚。印度地域遼闊,民族多至兩百多個,是個多民族、多神靈信仰的國家,故一些大的民族都有自己的創(chuàng)始神和圍繞此神靈形成的宗教。原居住中亞草原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約在公元兩千年前便入侵印度次大陸,以后便從印度河流域擴展至恒河流域,在長期的勢力擴展中,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形成了自己的宗教,即婆羅門教。婆羅門Brahama,義為外意、凈行、凈志。 “外意”即靜心、凈志以擋蔽外塵入心,使心與大梵合體的瑜伽修煉,這是印度多數(shù)宗教的共同修行傾向。雅利安人將他們的修行稱為修“梵行”,可知“婆羅門”Brahama 本義即清凈,色界諸天離淫欲而清凈總名為梵?!洞笾嵌日摗肪硎?“梵名離欲清凈?!辫笫澜缂粗干缰T天,色界諸天之主即“大梵天”。由此可見,婆羅門教徒是修梵行者,大梵天即婆羅門教的主神,所以婆羅門理所當然要歸依大梵,并研習祭大梵、通大梵的經(jīng)典咒語、宗教科儀等,這樣婆羅門教徒便成了祭司。他們宣稱自己是大梵的苗裔,從梵天口生;而其他三種姓中,剎帝利從梵天肩生,吠舍從梵天腿生,首陀羅從梵天腳生:所生越上越高貴,越下越卑賤。因此,印度的種姓制度也有宗教背景。

婆羅門階級自神其教,借神自高、自利和剝削、壓迫、奴役其他階級的行為,自然會引發(fā)其他三種姓的不滿。首先,雅利安族以外的大民族也有自己的創(chuàng)業(yè)神與相應的宗教,如印度最著名的三大創(chuàng)世神中,帝釋(即釋提桓因)和韋紐天(大自在天)似乎原先就不是雅利安人的神。后來雅利安人的神話兼并同化了他們。說韋紐天當滅劫發(fā)生時,以千頭、二千手之身自洪水中出,然后臍上出大蓮花,蓮花中出大梵天,二者出而共創(chuàng)宇宙與眾生。婆羅門之所以說大梵天從韋紐天生者,乃因韋紐天象征自然,韋紐天一名“大自在天”,就是自然的意思。其次,婆羅門的神教編織,也有一個過程并遵循一定的理性。圣嚴法師《印度佛教史》緒論第三節(jié)《印度的哲學》中說:“公元前一千五百年至公元前六百年為印度哲學史的‘吠陀時期’?!贝藭r森林修道院出現(xiàn),人貴靜思,智慧初啟。歷代相傳的祭神的頌歌,修靜的梵書,被仍是以口傳記誦的方式,編為《四吠陀》,后又重編為《奧義書》(有五十二中與一百零八種兩種,都是全集)。公元前六百年至公元后二百年,為史詩時期,《羅摩衍那》、《摩訶婆羅多》兩大戰(zhàn)爭題材的史詩誕生;宗教派別中,佛教、耆那教,印度教中的濕婆派,維修奴派即產(chǎn)生于此時。此時思想活躍,新的宗教、哲學派別并頭突冒。社會階級中,剎帝利與吠舍地位上升,婆羅門及其宗教地位下降。

吠陀時代的哲學宗教經(jīng)典是四部《吠陀》及《奧義書》,時間跨度是公元前一千年至公元前五百年,為婆羅門教最興盛與思想成熟期。從這兩部經(jīng)典中,可以找到印度宗教、哲學中本體形成的一些痕跡。一是在四吠陀的《梨具吠陀》中,向來崇拜的自然神開始被懷疑,由是在諸神之上,“立一最高唯一的原理”,并將“宇宙的創(chuàng)造”權歸屬于這一最高的“抽象原理”,給予它們以“生主”、“造一切主”、“原人”等名稱,以此作為“有情與非情的本體”。二《奧義書》也是婆羅教的梵書,時間大約成于公元前七百至五百年左右。此書極為叔本華所稱道。他說: “余得是書,生前可以安慰,死后亦可以安慰。”。[1](P9-10)《奧義書》與《梨具吠陀》相對照,使人分明看到了,它將《梨具吠陀》中的宇宙創(chuàng)造主由“最高唯一的原理”,作了等梵為我的顯相性改造。婆羅門教中的造物主,最早是眾多的自然神,至《梨具吠陀》時被綜合抽象化為理或道,而到《奧義書》時,則被人格化為“大梵天”。這大梵天又被稱為“我”、“自我”?!段迨畩W義書》開宗明義之第一章對大梵天“自我”的創(chuàng)世情景作如下敘述:

太初,此世界唯獨“自我”也,無獨其他任何睒眼者,彼自思維:“我其創(chuàng)造世界夫!”(一)

彼遂創(chuàng)造此諸世界:洪洋也,光明也,死亡也,諸水也。

洪洋在天之彼面,天為其基。兩間諸光明也。地,死亡也。地之下,諸水是也。(二)

彼自思維:“吁!此諸世界也,我其創(chuàng)造護諸世界者乎!”

彼遂直由諸水取出一真元體而形成之。(三)

彼遂以思慮凝集之。以其受彼思慮之凝集也,口遂分別而出焉,如卵。由口生語言,由語言生火。

鼻遂啟焉,由鼻生氣,由氣生風。

眼遂開焉,由眼生見,由見生太陽。

耳遂張焉,由耳生聞,由聞生諸方。

皮遂現(xiàn)焉,由皮生毛發(fā),由毛發(fā)生草木。

心遂出焉,由心生意,由意生月。

臍遂露焉,由臍生下氣,由下氣生死亡。

腎遂分焉,由腎生精,由精生水。(四)[2](P20-21)

上述四段中(一)、(二)兩節(jié)寫本體神“自我”發(fā)意造世界,于是有天、地、海洋、光明和死亡。(三)、(四)兩節(jié),寫“自我”從水中取“真元體”造人,使人有鼻、眼、耳、皮、心、臍、腎七官,七官再生出火、風、太陽、諸方、草木、月球、死亡和水。然以上還不是創(chuàng)造的完成。 《五十奧義書》五十篇編為九個大類。第一類名《奧多列雅奧義書》共有五章,除上述抄示的第一章外,后面還有四章,緊接第一章講述人造出之后,又如何為之造食物,開智慧,解決生殖、養(yǎng)育后代等一系列問題。其中第三章說到“自我”造人后,在“人”的囟門部位將自體的意識情欲部分植入“人”的腦中,人從此才有“喜樂”和分別意識?!叭恕蹦X因為有“神靈體”,此具“神靈體”的即是“后人”便是“大梵”。大梵名“伊檀陀羅”,因其處于人腦之內(nèi)不可見故,又名“因陀羅”(Indra)?!秺W多列雅奧義書》第五章很重要,故只得再抄列于下:

是為誰耶?

我輩敬為“自我”者也。

是誰自我耶?

是以彼而見色,以彼而聞聲,以彼而嗅香,以彼而吐言語,以彼而辨甘苦者耶?(一)

凡為此心者,亦此意者,桑若那也,毗若那也,般若那也,智識也,內(nèi)視也,毅力也,感覺也,理解也,情念也,記憶也,籌度也,心志也,生力也,情欲也,意欲也——凡此,誠皆般若那之稱也。(二)

此即大梵,此即因陀羅,此即般茶帕底,此即諸天,即五大:地、風、空、水、火,即諸微生,如混雜生,即此種與彼種,

即諸卵生,胎生,濕生,化生,

即馬,牛,人,象,

即凡此有氣息者,行者,飛者,不動者——凡此,皆為般若所領導,皆安立于般若那中。世界為般若那所領導,安立于般若那中,般若那即大梵也。[2](P22-29)

研讀《奧多列雅奧義書》之以上五章,我們初步明白了婆羅門梵書中關于本體論和世界生成論怎樣由自然信仰,進至哲學思維,再由哲學思維借助于宗教文學的形象化,先將宇宙精神人格化為“自我”,在驅“自我”造出宇宙和第一代人之后,“自我”再將自己的真元真神嵌入所造人的大腦中,此人便成了“大梵”,以大梵是隱閉的,故又名“因陀羅”。因陀羅就是帝釋,又名釋提桓因,難怪他也成為印度三大創(chuàng)世神之一,因為他與大梵都是“自我”的真神所造,是名異而實一。大梵隱入人腦之后,使人能見色、聞聲、嗅香、吐語,人的這種能力即是“般若那”。般若那賦予人一切智力和體能,而佛教的智慧名般若,亦即本體、佛性,就來自婆羅門教的吠陀和奧義書。佛教般若系的“般若”,原來來自婆羅門的《梵書》。

歸納上述,印度宗教和哲學的本體概念的構設頗為復雜漫長:由自然崇拜的多神信仰,發(fā)展為對最高“唯一原理”的本體概念信奉,再到原理的人格化之“自我”的產(chǎn)生,復以“自我”入其所造之“人”,而成“大梵”。大梵又名“因陀羅”,再將大梵的智力體能和一切創(chuàng)造力定位為“般若那”,本體的構建才算完成?!鞍闳裟恰笔恰白晕摇钡闹悄?,故“般若那”與“自我”實即是“最高智慧”,即宇宙的精神本體,而“大梵”則是宇宙精神本體的人格化。

大梵無論說他是神還是般若,都是不生不滅不變易的永恒性存在,也就是“無為法”,無論印度的哪一個宗教和哲學派別都以“無為法”的永恒為萬有依止。但佛教的創(chuàng)始者喬達摩·悉達多卻不以為然。

二、無為法與有為法,本體與現(xiàn)象

“本體”是古人為解釋天地萬物的起源和存在而設計的。無論這本體是神還是抽象的“道”或“理”,都是一種虛幻的構想;但它是為現(xiàn)象的存在而設計的,相對于現(xiàn)象而言,它是第一存在,是一切有情與無情事物的根源。作為這樣的根源:它是無形的,不可視聽觸摸的超物質(zhì)的存在;它之上不可再有根源和父母,它可以生一切,永恒地作一切的根源和父母,但沒有任何事物或神或人的意志可以生它,它也不可以增減或改變;它能生而不被生,即具有不生、不滅、不變易的自我維持之獨立性。合此三點,印度人稱它為“無為法”,“無為”不是說它自己無為,而是說它不是天造,不是地造,更不是人造,是天地未生前它已存在,而天地壞空它卻不壞空??傊倔w以永恒、不變、自我為特性。本體是作為宇宙的終極存在,在邏輯層次上,它應該在大乘佛教的法性、佛性層次之上。法性指物質(zhì)世界之體性,佛性則是指眾生成佛的可能性。可是由于都是形而上的超物質(zhì)的概念,在范疇上極難劃分,所以在佛典中往往通用。但本體、法性、佛性,乃至真如、直性、實相等等,都是“無為法”?!盁o為法”統(tǒng)統(tǒng)都可以稱“自性”。所以要將這類名稱的概念分清楚是不可能的,只好隨語境擇用,讀者也只得隨境作解。

相對于本體而言,現(xiàn)象恰恰相反:一它可以視聽觸摸,被人的感官所把握的,這是因為現(xiàn)象世界中的每一種事物都有“自相”以供人鑒別,即使是抽象的事物,也不乏范疇與處置之秩序。所以現(xiàn)象是可以把握的。二又因為現(xiàn)象世界中的每一種事物都處于生、滅、變易的永恒流轉的過程中。所以現(xiàn)象世界中的事物是“生滅法”或名“變易法”,它不具有本體的那種不生、不滅、不變易的特點。三現(xiàn)象世界中的事物是“有為法”?!坝袨椤辈皇侵甘挛锬塥毩⒆詾椋怂约罕揪叩膬?nèi)因如植物的種子能再生外,它還要若干外部的條件配合,如種子雖能再生,但必須具備適合于該植物生長過程中的溫度、土壤、水分、肥料和各種人工管理。這些相對于植物種子可再生的內(nèi)因,是一種“緣助”。內(nèi)因與外因合稱“因緣”,簡稱“緣”,緣就是條件。條件具足,稱為“緣起”?!熬壠稹奔词挛锂a(chǎn)生、出現(xiàn)、進入其生長程序,但如果中途全部或部分外部條件消失,如旱、澇、霜凍等,植物便會死滅,這叫做“緣離”。所以“有為法”即是“生滅法”。生滅法者,緣合而有,緣離而滅,此有則彼有,此生則彼生;彼滅則此滅,此滅則彼滅。它既不“無為”,也不“自為”,而是全仗“他為”。這便是現(xiàn)象世界各種事物被認定為“有為法”和“無自性”的原因。正是因為它的生、滅、變易事事由他不由己,無自我決斷能力,所以佛陀認定它“無自性”,或曰“性空”。

現(xiàn)象世界生、滅、變易由他不由己,這個“他”是指因緣?!耙蚓墶笔侵父鞣N事物內(nèi)外部條件的總和。事物的生、滅、變易由外部條件引起,所以稱為“緣起”。事物之所以不自起而要由緣起,乃由它們皆“無自性”,無自性故名“性空”。合這兩層意思為一便是“緣起性空”。諸法之所以“緣起”不自起,乃因“性空”故;以“性空”故,諸法不得不待緣而起?!熬壠稹笔欠鹜訂踢_摩·悉達多所創(chuàng)立的“原始佛教”的宇宙生成論。萬有從何而生、從何而滅、從何而變?答曰:從因緣。萬有為何要從因緣生、滅、變?答曰:它們皆無自性。此“無自性”亦云“性空”,性空的“空”,實際上就是“原始佛教”的本體。到了大乘中觀派被稱為“實相”。實相即是“本體”、“法性”、“佛性”。婆羅門教的《吠陀》、《奧義書》中并無“如來”一詞。悉達多在六年修道過程中從來沒有稱自己為“如來”。便是“佛陀”一詞也是他悟道后,牧童縛悉底用摩竭陀方言稱呼他才有的,意謂“覺悟者”。而縛悉底只是第四種姓首陀羅(農(nóng)夫、奴隸,其最下賤者稱為“不可接觸者”)中的十一歲小孩,可見“佛陀”一名并不尊崇。

佛的十種名號中,只有“如來”一個稱號是悉達多自己定的。他悟道后第一次對憍陳如等五比丘說法,便自稱“如來” (見《佛所行贊經(jīng)》),此后直到他在拘尸那竭城外娑羅園雙樹間寂滅為止,一直都自稱如來。這里暗藏了悉達多巨大的自信:他是攜真如來此閻浮提(人世)拯濟眾生者。中國禪宗常說“佛為一大事因緣降生于世”,什么“大事因緣”?就是拯救眾生出離苦海。用什么“出離”?用他所悟的真理。也正是根據(jù)這一條,丁福?!斗饘W大辭典》“如來”詞條曰:“乘真如從因地來果地成正覺?!彼浴叭鐏怼闭?,即攜真如來此濟度眾生脫苦者,言外之意,他就是真如的化身,真如的載體,真理的代表。換言之,他就是佛法所依止的本體。悉達多是無神論者,他不會自封為大梵,但他自稱如來,確實是以真理的發(fā)現(xiàn)者、擁有者、傳播者、行化者自任,他也確是鞠躬盡瘁,把一切都獻給了眾生脫苦偉業(yè)的殉道者。正因為他是真理化身,佛法的本體,所以后來的小乘佛教、大乘佛教不僅在他思想基礎上建立、完成了佛教的本體論、佛性論,而且將他神化為法、報、化三位一體的神。不過,筆者依然以為,說“空”就是“本體”是后來的事,在四部《阿含經(jīng)》中確實沒有這樣的言句。且學術界都認為“原始佛教”中沒有本體,佛陀只說諸法緣起,皆無自性之類的話,且這樣說,目的有二:一是為了否定婆羅門的“神本體”論;二是為了說明眾生的痛苦也是“緣起法”,因“緣起性空”,脫苦才完全是可能的。但是在價值學上,“有”比“空”更具心理優(yōu)勢、價值優(yōu)勢,所以以“緣起性空”論為理論支點的般若系到了龍樹時代終于偷梁換柱用“實相”取代了“空”,從此“空”僅僅是指本體無形了。

三、“緣起性空”是佛教的宇宙生成論

改善人的現(xiàn)實處境和追求生命的永恒,是古代一切宗教的共同宗旨。 “無為法”因其永恒,故最具信仰和渴求價值。大乘佛教以環(huán)境美好、生活自由幸福和生命永恒為價值要點,創(chuàng)造出各種凈土境界,最具代表性的是凈土三經(jīng)中所描繪的西方彌陀凈土之極樂世界,其實那是一個不生、不滅、不變異的圖畫上對想象樂境的定格。相反,真實的現(xiàn)實世界,卻是貧困、饑餓、疾病、死亡交集,生活于其中的人,除百年一瞬,朝生暮死,壽命如朝菌蜉蝣一樣短暫外,還要經(jīng)受三世六道輪回的苦難折磨。前者是無為法所在的超生滅變易的恒常世界,后者是有為法麕集的生死變易接踵的無常世界。宗教的救世主或最高真理,對眾生大都以變無常為有常相許,從理論上、實踐上安撫鼓勵眾生實現(xiàn)這種超越。

釋迦牟尼是頭腦清醒、特別富有智慧、深諳辯證法和唯物論的智者,他既不立人格神“大梵”之類的神本體,也不設立本體,更沒有極樂世界的彼岸,他所展示的是現(xiàn)實本位上的人的本具智慧的開發(fā)。他告訴人們:人生的痛苦煩惱來自每個人自己的無明和看不到人生和世界的真相。醫(yī)治這種無明和糊涂,必須懂得“緣起性空”的道理。

世界有沒有作為萬物存在的終極本體?悉達多沒有正面回答。但從他不信大梵,也不言最高唯一真理,只言“諸行無?!薄ⅰ爸T法無我”;“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法不離如,法不異如”(按:如,空也),“隨順緣起,是名緣生法”[3](P268)等論說看,他的世界生成論就是“緣起性空”。他有一個十分著名的比喻,叫“三蘆相依”:“譬如三蘆立于空地,展轉相依,而得豎立?!保?](P259)三支蘆葦,單獨一支立不住,兩支也立不住,必須要三支相互支撐彼此借力才可你立我也立,我立彼也立,這便是緣生,緣生便是緣起,“緣起”即是萬法生成的原因。萬法為什么要借緣而生不自生呢?因為諸法的自性中沒有“大梵”,也沒有萬法共有的最高真理,諸法的共具同一的體性就是“空”,空即是“無”。

何為緣起?

緣是因緣二字的縮寫,成就事物的主因為因,助因為緣。因緣合和齊備則事物生,因緣變化則事物變,因緣分離則事物壞空。因緣就是無窮無盡的事物的總相。任何事物都不可能以單體獨立存在,它只能在事物相互關聯(lián)中或處于因果鏈中,或處倚待群中存在,這便是上面說的此生則彼生,彼有則此有關系。為了加深對這個問題的印象,我們先介紹一下美籍越南人一行禪師寫的《佛陀傳》中悉達多與優(yōu)樓頻螺迦葉的一些對話:

在《萬法因緣生,萬法因緣滅》章中,迦葉對悉達多說:

你昨天曾說,一片樹葉是因著不同的助緣才成就出來。你也說人類的存在和產(chǎn)生也同樣是這個道理,但當這所有的外緣都消失時,那些個體又往哪兒去了呢?

佛陀解答道:“一向以來,人類都被常我這個觀念系縛著,以為事物都有個別永恒的存在性。我們相信人死了,其個體(個體指“人我”、 “自我”)仍然存在而更會與他的本源大梵天合一。但是我的朋友,這實在是世代以來令我們迷失方向的基本誤解。

“你是應該知道萬法因緣生,萬法也因緣而滅。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這就是我在禪定中所親證的因緣生起法。在真實的體性上,根本沒有什么是獨立的或永恒的。也沒有個體,無論高級或低級。迦葉,你有嘗試去觀想你的色身、感受、思想、行念和意識嗎?一個人是這五蘊的結合。它們就像連一樣恒常元素都找不到的河流,永無止息的變幻著?!?/p>

迦葉說:“我唯一不明白的,就是我們既無自性,為何還要修出世之道?得解脫的會是誰?”

佛陀問:“迦葉,你承認痛苦是實相嗎?”

“喬達摩,我當然接納痛苦是生命的實相。”

“你同意痛苦的產(chǎn)生是有原因的嗎?”

“我同意有痛,就必然有其原因的?!?/p>

“迦葉,當痛苦的原因存在,痛苦也存在。當痛的原因消除,痛苦也就應該消除?!?/p>

“痛苦的主因是無明,又即對世間實相的錯誤見解。認為非恒常的是恒常就是無明。認為無自性的有其自性也是無明。貪欲、嗔恚、嫉妒以及無數(shù)的苦惱都是由無明生起。解脫之道就是去深入看清事物的真相,體會萬法的無常、無自性和互因互緣的關系。這才是消除無明之道。擺脫了無明,痛苦也就被超越。這才是真正的解脫。解脫本身根本就沒有自我的個體?!保?](P121-123)

上面的這段對話,佛陀要表達的觀點是:一、緣生緣滅是宇宙的基本法則,無論是人還是物,都無法超越這個法則;二、宇宙中沒有個別的、永恒的事物,每一事物都處在普遍的廣泛的相互聯(lián)系、相互依賴中;三、人的快樂和痛苦也是緣起緣滅的無自性之存在,是“無明”所造成的因果。因果是因緣的和合或分離,因此痛苦、煩惱的人生是可以改變的。

由佛陀所說的上述道理,我們明白,這個世界不是大梵、帝釋造的,而是一切有情和非情的事物自己造的。這個世界上的人之所以能存在,除了人自身依賴因緣,在和自然界作斗爭的過程中進化了自己的身體和大腦能創(chuàng)造工具外,主要是靠了人與人的相互依存關系。就比如文明社會的人類,每個人都是依賴別人才能活著。每天每個中國人和外國人,都在從事各行各業(yè)的工作,生產(chǎn)出千萬億件物質(zhì)的、精神的產(chǎn)品供應著別人所需,而自己也從別人生產(chǎn)的產(chǎn)品中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一切。所以,每個人都是靠了別人的存在才有自己的存在;別人也是靠了像自己一樣的人的存在而存在。這便是自己和他人的相互依存、相互支撐、相互關聯(lián)。世界、國家、社區(qū)、村落、家庭便是賴此關聯(lián)形成的因緣網(wǎng)。有了這個網(wǎng)落,每個人才有自己的生存位置。設想這個世界忽然只剩下你一個人了,或者說你被甩出了這個網(wǎng)落,落在一個茫茫大海包圍著的荒島上了,那是多么可怕的事。想到了這個問題,我們就沒有任何理由怨恨別人,我們只有愛別人。時刻想到,人人都是我的恩人,我也是別人的恩人。人若明悟了這個“道”,還會有恐怖主義、極端組織和爆炸、襲擊嗎?喬達摩實在太聰明偉大了,他的緣起論,是慈悲、博愛、戒律的臺基。故緣起論是原始佛教的立教依據(jù)。

人賴緣起,事物同樣不能憑個體而要賴因緣網(wǎng)落存在。一行禪師的《佛陀傳》 《佛陀徹底開悟了》章,又十分生動深刻地描述了佛陀在畢缽羅樹下的開悟:

他深深地望著樹葉,他很清楚見到太陽和星星存在其中——沒有太陽,沒有光和暖,樹葉是無法生存的。這是這樣,因為那是那樣。他又見到泥土、時間、空間和心識,全部都同時存藏在樹葉里面。其實在那一刻,整個宇宙都存于那片樹葉之內(nèi)。[4](“世法燃章”P183)

我們通常都以為一片樹葉只會在春天生長。但喬達摩卻見到它久遠以來已經(jīng)存在于陽光、白云、那棵樹和它自己。如果見到那顆樹葉從未出生過,它也會見到它自己從沒有出生過,也是永不可能滅亡的。有了這種徹悟,生與死、出現(xiàn)與消失,都一并溶解,而樹葉和他自己的真面目便隨之流露出來。他體悟到任何一種現(xiàn)象的存在,都有引致其他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可能性。單一之中包含所有,而所有也存藏于單一。那片樹葉與他的身體為一。他們彼此都沒有個別、永恒的自體。任何一樣不能夠脫離宇宙其他的一切,獨自生存。見到所有現(xiàn)象的互依性,悉達多了悟到一切世法皆空——一切事物根本沒有個別獨立的體性。他明白到互依性和無我這兩個原理,就是開啟解脫之門的鑰匙。[4](P183)

悉達多現(xiàn)在明白,無常與無我就是生命的必需條件。沒有無常和無我,任何事物都沒法生長和發(fā)展。就如一粒米,如果不是無常和無我,它就不會長成稻。如果云不是無常無我,它就不會變成雨水。如果不是無常和無自性,一個小孩就不會長大成人。因此,他想,接受生命就是接受無常無我。痛苦的根源正是來自有常和有分別個體的妄見。悟到這個道理,就能明白一切皆無生無死(按:因為人是因緣生,因緣是常,是本體),無常無滅,無一無多,無內(nèi)無外,無大無小,無垢無凈。有常有我的觀念都是思考上所產(chǎn)生的虛假分別。只要洞悉一切事物的空性,所有精神的障礙都可以超越,因而從痛苦的巨輪中解脫出來。[5](P83-84)

上面的三段話,我們理解就是一行禪師在分析闡述悉達多新建立的以“緣起性空”為內(nèi)涵的佛教本體論。宇宙“無單一的個體”,有的只是相互聯(lián)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緣生共體。所謂“無常無我”、“無生無死”,也就是緣起性空。按照婆羅門教、佛教和其有神論的大宗教與諸多哲學派別的共同概念:本體就是能生滅變易一切而自己不被生滅變易的永恒的宇宙終極存在。悉達多所證悟和闡釋的緣起性空理念,恰恰就是這樣的一種理念?!叭f法無常”即是無自性,因無常故須仗因緣維持自己的生滅變易之運動,而因緣正是萬法之法性,法性無形質(zhì)故曰“空”。緣起性空是一件事情的因果關系,事物之所以不自起而要仗緣而起,是因為性空;而事物之所以性空,是由于它是緣起而非自起。所以緣起性空是宇宙存在法則,由于因緣是物質(zhì)自身,故緣起性空是唯物論的真理。這一代表宇宙生滅變易之運行法則的“真理”,悉達多當然不可能用今天的哲學術語給它命名,但對照各種佛本生傳和小乘佛教的四部《阿含經(jīng)》,它確實是佛陀在摩竭陀國王舍城外優(yōu)樓頻螺村尼連禪河邊伽耶山的畢缽樹下用了四十九個日夜反復思考而結撰出來的可以解釋宇宙人生一切現(xiàn)象的真理。所以筆者認為這就是原始佛教的本體,也是直至今天世界佛教仍在遵依的佛教本體之原型。自佛陀證悟出緣起性空的真理后,不僅佛教徒代代講因緣,有緣無緣,緣起緣滅,便是男女居士,普通百姓,也無一不講因緣的。因緣成了漢語詞匯,當然也一定成為佛教國家的民族詞匯。就這一點也證明它是帶有普及性的真理。

但我們也必須明白,佛陀是為了人生解脫而出家,出家唯一的目的是為了找到眾生脫苦的真理與方法,所幸他的目的達到了?!熬壠鹦钥铡奔瓤梢允谷硕聪び钪嫒f有生滅變易的真相,當然也可以使他自己和他的信徒洞悉人生苦難的本質(zhì)、形成的原因和如何脫苦的方法。只要“空”就是本體,“緣起”是空的本體之運作,世界一切就一定是可變的。而痛苦煩惱是“緣起”,所以一切的痛苦煩惱也就是可以改變的。換一個角度看,如果世界的本體是有自性的無為法,事物生住異滅全由本體之自性決定,那痛苦煩惱、眾生處境能否改變就不一定,四姓之末的牧童縛悉底一家能不能出家悟道脫苦也不一定。所以,悉達多的“緣起性空”論,明顯有反婆羅門教和主張眾生解放的思想革新傾向。悉達多立足于“緣起性空”理論上構設和推行的“原始佛教”的教理、教義和教法,全體現(xiàn)了上述思想。

[1]釋圣嚴法師. 印度佛教史[M]. 莆田:福建莆田廣化寺印本.

[2]五十奧義書[M]. 徐梵澄,譯.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3]雜阿含經(jīng)(上冊)[M].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

[4]世法燃章[A]. 一行. 佛陀傳[M]. 何蕙儀,譯. 鄭州:河南文藝出版社,2014.

[5]佛陀徹底開悟了[A]. 一行. 佛陀傳[M]. 何蕙儀,譯.鄭州:河南文藝出版社,2014.

猜你喜歡
變易自性因緣
重思慧能的“自性”
——從體、相、用出發(fā)
“三個女人一臺戲”之《啼笑因緣》
常數(shù)變易法在高中數(shù)學中的妙用
如何讀《壇經(jīng)》
Uneker torolkitu xani tuuji《因緣品》中的密教元素
一類常微分方程的解法研究
非齊次線性微分方程的常數(shù)變易法
高深知識與大學的因緣及其價值生成
以榮格原型理論分析《天之驕女》中馬琳的悲劇
敦煌因緣與佛教戲劇關系述考
林芝县| 濮阳县| 乌恰县| 瑞金市| 扶余县| 通化市| 伊宁市| 贺州市| 苏州市| 通河县| 德庆县| 应用必备| 安阳市| 南投市| 邮箱| 达日县| 肥乡县| 东至县| 尚志市| 嘉祥县| 敦煌市| 历史| 游戏| 万宁市| 佛冈县| 马山县| 文成县| 武城县| 体育| 井研县| 松原市| 黄陵县| 海南省| 论坛| 霍山县| 岳阳县| 城步| 蒙城县| 梓潼县| 高清| 哈巴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