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詩語
“憑欄正值南風起,輕輕拂動我身上衣,風送故國鄉(xiāng)土味,引我浣紗若耶溪?!眱簳r記憶中曾祖母的聲音已經(jīng)有些模糊,直到長大后再聽媽媽講曾祖母的故事,那些熟悉的唱詞才又在記憶里鮮活起來。
戲曲界流行著這樣一句話:“中國戲曲史的一半在浙江,浙江戲曲史的一半在婺劇?!边@方獨特的婺州土地上誕生出的戲曲婺劇,帶著它的獨特風韻在歷史中穿行,扎根民間的婺劇不像京劇、昆曲,曾被高雅文化雕琢,它始終保持著可貴的平民情懷。我的曾祖母,一個婺劇演員,她的故事就在這漫漫時光中拉開了帷幕:
我父親是文人,年輕時在蘇州求學,對昆曲著了迷。緩歌曼舞,絲竹輕唱,風雅之至,也就此喜歡上了戲曲。回到家鄉(xiāng)金華,便追捧起婺劇來。金華是各種戲曲爭奇斗艷之地,明中葉義烏腔,明末高腔、昆腔,清初亂彈腔,清中葉徽戲均在此流行過,婺劇便集了各家之精華茁壯成長,獨特的風情頗合父親心意。當他有了女兒,便一心讓我接受婺劇熏陶,不做伶人,但求能在一眾票友前有板有眼地唱上一段。
10歲時,父親送我去跟著一位名角學婺劇。因我那時身子骨弱,師父有意讓我扮武旦、刀馬旦,習武藝,提精神氣。所謂“武戲慢慢來,文戲踩破臺”,我一點一滴地練著,首先是走臺步,這是基本功之重點。清晨起來的第一件事就是壓腿,最初疼得我直掉淚。走步時武旦必須把脊背挺得筆直,展現(xiàn)出抖擻的精神。日日走,月月走,鞋子不知磨破了多少雙。金華地處浙中,鄰近多山,與水鄉(xiāng)紹興一帶略有區(qū)別。紹興的越劇更柔一些,更有江南兒女的細致情懷,相較之下,婺劇表演格調(diào)粗獷,動作猛烈。當然,在細節(jié)處理和人物性格特點上卻又相當工細,這也是它不同于京劇、昆曲的特別之處。
單單手上功夫我便練了不下三個月。武旦的服裝沒有水袖,露出的一雙巧手要能傳達無數(shù)神韻。抬腕、壓腕、再抬腕,常常一日就這樣過去,臂膀酸疼得如同要斷掉。師父嚴厲,若練不好手心還要挨板子,直到我的手骨如游蛇般纖柔靈動。
每日最不可缺的功夫是練聲。婺劇唱腔豐富,亂彈為基本腔調(diào),高腔有西安高腔、西吳高腔、侯陽高腔三種,高亢爽朗,氣勢磅礴。師父總訓我聲音打不開,一個字音,如“ba”,唱幾百遍是常有的事。
與我一同拜師學習的女孩子,有的扮花旦,也有的扮小生?;ǖ┤崛崛跞酰灰彩擒浾Z細聲,一般飾演公主,最令我們羨慕。小生雖是姑娘扮演,卻也俊朗非凡,若遇上演皇帝,龍袍加身,唱腔雄渾,大有君臨天下之氣勢,也惹得我們禁不住多看幾眼。我們的遺憾在于不能在大庭廣眾之下正式演出,因為婺劇班社最初是不收女子的。
在我16歲時,婺劇正式辦了女子科班,學藝多年的我很快成了科班里的翹楚。我的舞臺不再局限于自家后花園,我的身影開始流轉(zhuǎn)于各大戲院,名噪一時。舞臺上,笙歌里,手指一擺,眼梢一挑,便是千種風情。我覺得,我就是為婺劇而生的,我能最好地理解它、演繹它,而它也造就了我,我的黃金時代來了。
我的黃金時代來了,但很快又走了。兩年后,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金華一度失陷,不少名角死于戰(zhàn)亂,婺劇班社星散,從此一蹶不振。
世事變遷,我隨婺劇沉沉落落。一晃,已是新中國,又一晃,是“十年動亂”。婺劇,我的愛人,備受洗劫與摧殘,我眼睜睜地看著婺劇團被砸爛,年近半百的我無能為力。
好在到了上世紀80年代后期,我這個耄耋老人又見證了她的重生,《打金枝》《西施淚》《梨花獄》……她的魅力絲毫不減,唱腔一開,依舊傾倒眾生,令無數(shù)戲迷潸然淚下。
婺劇有千千萬萬種風情,屬于曾祖母的那一種,是融入生命,歸于平靜。關于她的故事講完了,而屬于我們的婺劇故事,才剛剛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