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紅英
國家的興衰,取決于教育;教育的興衰,取決于教師。教師是立校之本,而師德則是為師之魂,那么“愛”則是師德的核心。
師愛是人類復雜情感中最高尚的情感,它凝結著教師的無私奉獻。學生會內化這愛為對教師的愛,進而把這種愛遷移到教師所教的學科上,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而“樂其道”,因此愛的教育是我們教學上的巨大推動力。
一、愛就是了解
愛學生就要了解學生,包括對學生的身體狀況、家庭情況、知識基礎、學習成績、興趣愛好、性格氣質、交友情況、喜怒哀樂的深刻了解。這是做好班級管理工作、避免教育盲點、因材施教的前提,也是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必要條件。
初接新班,了解學生應從了解學生家庭開始,對其父母的年齡、職業(yè)、家庭住址、生活狀況等要做到了如指掌。接著就要了解孩子的興趣、愛好、特點,他們有什么毛病,需不需要照顧;了解孩子的學前教育情況,以便因材施教。
為了了解學生我每天都和他們在一起,課間和他們一起做游戲,中午休息時和他們說說話,在閑談過程中了解他們的基本情況。了解了孩子的一切,我們才能有的放矢地去關愛他們。
二、愛就是關懷
師愛是教育的“潤滑劑”,是進行教育的必要條件。當教師全身心地愛護、關心、幫助學生,做學生的貼心人時,師愛就變成了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
一個平日坐不住的男孩在操場玩時腿被六年級的同學給撞斷了,在家休息半個多月后才來上學。我一邊為他補課,一邊與他談心,教他遵守紀律,保護好自己。下課時,總是派同學陪著他慢慢走,時時提醒他注意安全。而性格內向的一個小女孩,有兩次尿在了褲子里,我馬上回家把自己孩子的褲子拿來給她換上。
三、愛就是尊重
尊重、理解、信任學生是消除教育盲點的基礎。尊重學生要尊重學生的人格。教師與學生雖然處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不同地位,但在人格上應該是平等的,這就要求教師不能盛氣凌人,更不能利用教師的地位和權力侮辱學生;理解學生要從少年兒童的心理發(fā)展特點出發(fā),理解他們的要求和想法,理解他們幼稚和天真;信任學生要信任他們的潛在能力,放手讓學生在實踐中鍛煉,在磨煉中成長。只有這樣,學生才能與教師縮小心理距離,學生才會對教師產生依賴感。
尊重和理解是培養(yǎng)自主品格的養(yǎng)料。我們班的某某是留級的學生,曾認為讀不讀書無所謂,不求上進,是個地道的調皮大王。家長對他不報什么太大的希望,他自己也是破罐破摔。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接觸,我發(fā)現(xiàn)了這孩子盡管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但他特別愛勞動,樂于幫助別人,有很好的思想基礎。我多次找他談心,及時與家長聯(lián)系,對于他的每一點進步都有給以鼓勵,還交給他一些班級工作去做,適時地去表揚他,提高他在學生中的威信,經(jīng)過長時間的教育,他的進步令老師和同學都刮目相看。
四、愛就是責任
愛學生要深入地愛,愛學生要理智地愛。就是要嚴格要求學生,對學生不嬌慣、不溺愛。對其缺點錯誤,不縱容、不姑息、不放任。師愛既蘊含著強烈的情感色彩,又表現(xiàn)出深刻的理智,不僅著眼于學生目前的得失和苦樂,更注重學生未來的發(fā)展和前途。
教師的責任不僅在于教授學生知識,更在于引導他們學會生活和生存的基本技能,及做人的基本行為準則。剛入學的學生,不知天高地厚,只會隨心所欲地玩鬧。我先用各種兒歌進行常規(guī)的教育,使他們了解一日常規(guī)。還不失時機地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進行常規(guī)教育,這樣讓他們心中有常規(guī),時刻有常規(guī)意識。但這是遠遠不夠的,他們的自覺性不強,還需要時刻不放松地監(jiān)督。下課時,我先走到教室門口,站在那兒,然后目送他們一個一個走出去,還要不時地提醒,某某站排里,某某把手放下。這樣的話不知說了多少。然后走出去,和他們一起玩,或看著他們玩,指導他們游戲的方法。就這樣,漸漸地下課我不再用時時地去看著了,隊伍也站得整整齊齊。孩子們不會做值日,我就每天六點半不到就來到學校,手把手教他們干活,一次次地教,一次次地示范……
教育,是一曲《愛的奉獻》。我們的生命會因奉獻而精彩,因開拓而閃亮,因耕耘而芬芳,因責任而更美麗。
(作者單位: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qū)大北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