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蘭 史忠祥
以改革促發(fā)展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也是當今時代的使命。然而,在傳統(tǒng)教學觀指導下的學習方式依舊承襲著千百年來固有的模式,學生身處信息時代,信息環(huán)境無處不在,卻要用老舊的方式進行學習,必然導致教與學不對接、不匹配。教師辛勤耕耘,學生學得痛苦,卻實效不高。教師該如何適應時代要求,該如何滿足學生對于學習方式轉變的需求,已經成為新時期廣大教師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什么是信息化學習方式
現(xiàn)代信息技術背景下教育教學和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重點,應是對傳統(tǒng)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的突破。北京師范大學李芒教授認為,信息化學習方式是指在一定現(xiàn)代信息意識指導下,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有效學習的行為和認知取向,是以學生有效利用信息技術獲得主體發(fā)展為目的,以現(xiàn)代信息技術為基礎的學習方式。該定義鮮明地指出信息技術要以有效學習和有效認知為取向,這一點必須關注。信息技術并不是課堂氣氛活躍以及促進淺層思維的興奮劑,也不僅僅是資源存儲和知識傳遞的載體。如果教師只圖用信息技術上一堂轟轟烈烈的課,而不關注學生的有效學習和深度認知,那么就沒有看到信息化學習方式的本質。以面向學生的深度學習為目標訴求,理應成為信息化學習方式持續(xù)發(fā)展的長遠方向和核心價值所在。因此,信息化學習方式應該是在一定現(xiàn)代信息意識指導下,以追求深度思考和學習為理念,以提升分析、綜合、評判等高階思維能力為目標,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有效學習的行為和認知取向,從而獲得主體發(fā)展,全面提升信息素養(yǎng)的學習方式。
中小學信息化學習方式有哪些基本特征
1.信息化工具是學生深度學習的認知工具
信息化工具在以往教學中,往往只起到了輔助教師教的作用,其功能是部分代替教師,是教師的替代品,體現(xiàn)的思想是learn from IT。而信息時代的學習,應該讓信息化工具成為學生認知的工具,讓學生用技術來學習,來建構自我對知識的理解,體現(xiàn)的思想是learn with IT。
信息化學習不是要求在任何具體的教學活動和學習階段都要使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在信息化學習模式應用中,應是“學習者控制技術,把技術作為學習工具,特別是認知工具”。也就是說,信息技術作為構建豐富學習環(huán)境的技術支持,為實現(xiàn)學習方式轉型提供了技術上的可能。
2.信息化學習應該促發(fā)深度學習
信息化學習方式應該促發(fā)學生的深度學習,而深度學習產生的條件包含以下三方面。首先,信息化深度學習需要為學生準備復雜的、盡量類似真實情境的學習內容,只有使學習者所要學習的客體呈現(xiàn)在真實、復雜的情境中才有可能引發(fā)深度學習。其次,信息化深度學習需要注意從支持個性化學習轉向營造學習共同體上,這是由于深度學習所要探討的問題大多都是復雜的問題,一己之力無法解決,因此需要多人協(xié)作完成。最后,信息化深度學習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認同意識,關注自己與別人交往中的問題和角色定位,逐漸形成對自己的清晰認識,接納自己。
3.信息化學習方式側重于開啟學生的智慧
人類可以學習的內容分為五個級別,分別是數(shù)據(jù)、信息、知識、理解和智慧。信息最“廉價”,而智慧最“昂貴”,經過篩選的數(shù)據(jù)成為信息,信息加工后成為知識,隨后經過傳遞被理解,只有融會貫通才能產生智慧。智慧與所做之事的長期后果及短期后果都有關系,它愿意為長期利益而犧牲短期利益,然而教育體制卻把大部分時間花費在了信息傳遞方面,把少部分時間用在了傳播知識方面,實際上沒有時間用在進行理解方面,壓根沒有時間用在培養(yǎng)智慧方面。信息化學習方式應該側重開啟學生的智慧,為學生提供發(fā)展智慧的環(huán)境。
4.信息化學習方式具有更強的交互性
信息化條件下,數(shù)字化設備和網絡為教學的互動提供了實施前提,因此具有很強的交互性。其一,教學中學生間的交互。傳統(tǒng)的小組合作方式,僅限于同班級的組內交流,而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在網絡中可以實現(xiàn)不同年齡、不同知識背景、不同能力的學習者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其二,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互。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更多的是在課堂中的交流和互動,學生往往只能被動接受教師單向的信息。而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改變了傳統(tǒng)信息交流媒體單向的、被動傳播信息的局限,實現(xiàn)了人對信息的主動選擇和控制,使人能夠對信息進行多通道的獲取、存儲、組織與合成,從而使人與人之間的學習交往模式發(fā)生深刻變化,使交往方式由單向式向交互式轉變。教師可以利用網絡平臺,如在線學習平臺、郵件、論壇等方式,與學生實時交流、溝通或者作業(yè)批改和答疑??梢哉f這真正體現(xiàn)了對學生個體的關注和教學,加強了師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有利于每位學生個性化地學習和發(fā)展。
中小學教師應該如何應對信息化學習方式變革
當前,教師往往不缺乏教育理念,缺少的是教育方式的轉變意識和能力。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給學校教育帶來空前的機遇和挑戰(zhàn),學生的行為在變,接受的信息更加豐富,學習方式也更為開放多元。作為教師,如果抱著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用過去固有的思維方式與當今的學生進行溝通交流,一定很難摩擦出智慧的火花。面對學生,面對教育信息化的高歌猛進,教師必須改變教學行為和教學方法,使信息技術手段與自己的教學有機融合。
1.促發(fā)深度學習,把握信息化學習方式的本質
一是為學生準備復雜的、盡量類似真實情境的學習內容。從深度學習來看,學習者所面對的學習客體需要浸潤在非良構的復雜問題域和真實的社會情境中才會發(fā)生。深度學習發(fā)生在復雜的社會情境中,并非是單節(jié)課堂中的教學可以習得的。遺憾的是,學校情境提供的知識大部分是經過篩選的、結構精良的知識,往往脫離社會真實問題和學習者的經驗,學生學習后很難遷移至社會復雜問題的解決中。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要具備把簡單知識綜合化、復雜化的能力,巧妙地把要教會學生的一些知識揉在一個較為真實的情境中,作為一個整體呈現(xiàn)出來,通過適當?shù)姆绞絹碜寣W生完成自我建構。
二是信息化的深度學習需要注意從支持個性化學習轉向營造學習共同體上。我們通常認為信息技術帶來的好處之一是能夠實現(xiàn)個性化學習,筆者也一直這樣認為,但信息化的深度學習其實遠可以做得更多。在以社會建構主義為基礎的理論指導下,我們深刻地感受到人與人的社會性交往對一個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人習得的知識、經驗、技能大多都是通過交往來完成的,因此信息化的深度學習需要為營造學習共同體努力。教師必須合理地將技術融入教學過程以提供認知支架,如提供問題、組織辯論、引導學習者進行因果推理等。以英語寫作課程為例,教師可以利用Wiki或GoogleGroup自行搭建社群學習平臺,實現(xiàn)學生之間協(xié)同式的英語寫作以及作品的相互鑒賞、評價,創(chuàng)設出面對面交流與網絡交互相結合的混合式學習環(huán)境。
三是信息化的深度學習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認同意識。一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需要不斷反思自己,不斷監(jiān)督和調控自己的學習行為,逐漸構建自己的學習方法和學習風格;同時還要向內反觀自身,不斷地認清自己,了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關注自己與別人交往中的問題和角色定位,逐漸形成對自己的清晰認識,接納自己。
2.技術發(fā)展要求教師運用多媒體與學科教學融合的方式更加多樣
一是多媒體與學科知識融合。利用教學軟件的輔助功能,教師和學生可以在屏幕上批注、繪畫、設計動畫、變更知識點,把用語言描述不清的內容顯現(xiàn)出來,讓學生一目了然。開放資源庫中的教學和學習素材供教師與學生使用,既提高了教學效率,又使學生學得興趣盎然。
二是多媒體及網絡資源的使用要科學適度。再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都要合理運用,再好的信息化教學都不能代替學生深入分析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教師網羅過多的信息資源讓學生像看電影一樣目不暇接,沒有機會交流、思考、動手操作,導致教育資源在課上泛濫,占用了正常的學習時間,不會產生好的學習效益。
三是信息化教學要體現(xiàn)師生“合璧”。先進的學習方法縮短了學生接受學習的時間,教師需要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和技巧,為學生搭建自學的平臺,讓學生動手實踐,讓學生提出觀點進行辯論,提供機會同伴之間互助學習,提出探究問題小組合作學習。教師則成為學生中的一員,啟發(fā)學生運用信息技術手段、網絡學習等載體尋找答案,角色也由傳授者轉型為參與者和引領者。
3.利用信息化手段及時有效地評價
評價激勵是課堂教學的催化劑,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內驅力,保持積極的學習心態(tài)。注重信息化評價是提高學生興趣的重要組成部分,信息化學習的評價不同于一般的知識學習,也要借助信息手段進行評價。
一是豐富多彩的信息化評價指標為學生展示才能提供了多樣的空間。河南南陽市西峽一高的課堂將學生在課堂上的發(fā)言、討論、展示、互動、合作等內容以學習小組的形式進行積分評價,不只是教師評價,而是把學生互評作為評價的主體。在評價中蘊含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熱烈、好奇、求知、質疑、參與、主動,這種“草根”評價非常具有感染力、說服力,生生之間激勵性更強,實效性更好。
二是借助多媒體等手段及時評價。評價內容是多方面的,針對學生個體的評價,學生會很在意教師對其學習態(tài)度、能力提高的肯定。對于全班學生的評價,知識掌握的正確率,合作互助學習的方式和效果都是很重要的,教師要以評價來牽引著學生圍繞學習目標學習,及時調整學習方式、學習方法和學習內容,讓學生既能夠得到,又不輕易得到,使課堂充滿挑戰(zhàn)。
三是評價的方式多樣化。評價內容不僅僅是課堂,也要延伸到課外,延伸到家庭。課上評價除了他評和自評外,還安排課外評價,讓家長來評價自己的孩子,最后按照一定的評價內容和要素,把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結合起來,讓不同的學生都能夠找到努力的方向,追趕目標。
4.利用信息化手段確保學生學習方式豐富多彩
教師要適應新變化,為學生的學習提供發(fā)展空間。沖破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束縛,使學生的學習方式發(fā)生質的變化。
一是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要整合知識間的聯(lián)系,使知識系統(tǒng)化。在現(xiàn)代教育思想的指導下,根據(jù)學科教學特點和規(guī)律,將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四個基本要素,即教師、學生、媒體、教學內容整體協(xié)調,通過互動的方式有機融合為一個整體,從而建構一個有利于學生學習和發(fā)展的理想的教與學環(huán)境。在學習時,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自主性,加大學習容量。有的教師在語文教學時,課文學習后,再找出一篇內容相近的文章讓學生比較學習。找出異同,增強對人或事物的理解。特級教師馬芯蘭老師針對數(shù)學教材的編排特點,把知識分成若干板塊,找出當中的內在聯(lián)系,學生能在短時間內系統(tǒng)掌握所學知識,如果將信息化學習引入,使學生之間通過自主編寫習題進行交互式學習,那么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運用將更加深入??梢姡\用先進有效的教學方式,教師在信息化的課堂中等于找到了提高學生學習力的金鑰匙,讓學生的學習大放異彩。
二是將學習空間從校內延伸到校外。信息化學習手段的核心之一就是在個性化學習的基礎上讓學生資源共享,在確保課堂上學習的同時,讓課外學習成為課堂個性化學習的有益補充。在教給學生信息化學習手段的同時,利用家校共育的平臺,讓家長認識到信息化學習的好處。美國“可汗學院”的創(chuàng)辦者薩爾曼·可汗立志運用互聯(lián)網讓全世界的人都享受到免費教育,他在學校教育中運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方法使這一概念逐漸變成主流的教育思想。作為信息化教學的組成部分,翻轉課堂在我國比較貧困的地區(qū)和家庭還無法實施,但這一理念告訴我們,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不斷改變教學方法以適應學生的多樣化學習,為學生做好服務是教師應該努力的方向。
三是教師要敢于沖破牢籠讓學生嘗試現(xiàn)代技術學習手段。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微信成為年輕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通過免費的語言通訊和朋友圈,交流會更加方便快捷。通過“微信”這個新生事物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和家校關系,對學生進行學習指導,問題質疑,使師生交互做到隨時隨地、校內校外無縫鏈接。浙江省杭州市春蕾中學英語教師何元宵利用微信語音對話的方式,選擇有意思的主題讓學生們周末在家先把話題聊起來,用語音說說自己的想法。教師選擇有代表性的對話加入到課件中,上課時播放給學生聽,開辟了教學的新模式。微信群內學分享,微信圈里巧溝通,微信幫新教師樹威信,更能成為家校溝通的新模式。微信也只是現(xiàn)代技術學習的一個縮影,信息化教育不能夠把學生禁錮在課堂里,只有通過合理疏導、引領,開展有利于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的競賽活動,為學生搭建展示才能的平臺,才會讓學生學會博采眾長,天馬行空,把有用的知識為我所用。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作用就是鋪路石,是人梯……
5.提升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復合型人才
我們的教育不是培養(yǎng)考試的機器,而是要讓學生具有自主學習的能力,掌握生存的本領。在教學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掌握學習的基本技巧只是培養(yǎng)目標之一。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形成主流價值觀,適應國情和社會,培養(yǎng)學生愛國情懷是教師又一重要的目標。學會甄別好與壞、善與惡、美與丑,合理有效地使用網絡等手段汲取營養(yǎng),這樣的學生即使上不了大學,也會找到適合自己生存的途徑,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這就是教育最大的成功。
實踐告訴我們,面對教育的新常態(tài),教師要不斷創(chuàng)新教育方法,適應新形勢,與時俱進,找到適合自己的成長點,找到與學生交流的契合點。與學生和諧相處、共同成長是一件幸??鞓返氖虑?,信息技術手段的運用為我們提供了機遇,也同樣給我們帶來了挑戰(zhàn)。
注:本文系北京市海淀區(qū)教育科學“十二五”群體課題《海淀區(qū)信息化背景下學習方式變革》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北京市海淀區(qū)教育科學研究所 北京農業(yè)大學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