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國良
摘 要:紫砂《寶菱壺》追求“形外之形”的思想,整體造型方圓結合,象征向內(nèi)尋求“至善”和向外普施“兼愛”的思想,具有包容性和博大的人生哲學;壺身線條流暢而富有張力,收與放、靜與動,看似柔軟而實則內(nèi)力剛勁,氣韻生動,達到“力”、“氣”、“韻”三者的統(tǒng)一,體現(xiàn)“寶菱”的藝術意境。
關鍵詞:寶菱壺;茶器;手工成型;傳統(tǒng)文化
1 前言
紫砂陶沒有瓷的驚艷,沒有玉的富貴。不見軟玉浮香,不聆瑟瑟琵琶。它質地古樸淳厚,有三分清高文人氣質,風雅之士或撰壺銘,或書款識,刻之花卉,印蓋鈐章,托物寓意,匠心獨運。紫砂壺在茶的滋養(yǎng)和呵護下,通體散發(fā)著一種高貴與祥和的亞光色,表現(xiàn)出“外類紫玉,內(nèi)如碧云”的狀態(tài),壺茶相依,人壺融合。
2 紫砂《寶菱壺》的君子風范
紫砂如人生,歷經(jīng)歲月的洗禮,有一種與眾不同的韻味和情趣。簡潔優(yōu)美的曲線和光滑潤澤的壺體展示出清新自然的氣息,那具有節(jié)奏感的曲線裝飾,讓向來沉靜的紫砂壺,具有無限的活力。整個壺體具有舒適純凈的現(xiàn)代藝術風范。
紫砂要養(yǎng),手撫茶潤,年月愈久遠,越存精氣神。其遍身散發(fā)的茶香,正是紫砂的靈性所在,這就是壺茶合一,壺人合一。融紫砂與書畫,鐫刻于一爐,把紫砂藝術推向高峰。
有人認為認為“一部中國茶器流變史,就是一部飲茶生活文化全史的縮影。無茶器的文化,即無飲茶的文化,反之亦然?!钡拇_,自古以來,茶具始終是茶文化發(fā)展的重心之一,茶具無時無刻不圍繞著茶,例如唐代陸羽所推崇的越窯青瓷碗,宋人獨鐘的建陽和吉州黑盞,以及明代的定窯白盞及宜興紫砂壺,早就是中國茶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唐代和宋代以來,因行煮茶法與點茶法,所以飲茶用的茶碗是此時茶藝的重心。但是到了明代泡茶法大行以后,茶器的重心慢慢地轉向茶壺,近四百年以來,茶器的重心始終集中在茶壺身上,未曾離開。
筆者的《寶菱壺》壺身豐腴潤澤,腹鼓飽滿,富有張力,顯得氣勢不俗。壺蓋上菱花造型構思精巧,紋飾精美,精細處凸顯自然,更顯卓爾不群的藝術特色。深蘊的文化美,豐富的藝術美,清靈的自然美,讓人心曠神怡,回味無窮。
《寶菱壺》追求“形外之形”的思想,整體造型方圓結合,象征向內(nèi)尋求“至善”和向外普施“兼愛”的思想,具有包容性和博大的人生哲學;壺身線條流暢而富有張力,收與放、靜與動,看似柔軟而實則內(nèi)力剛勁,氣韻生動,達到“力”、“氣”、“韻”三者的統(tǒng)一,體現(xiàn)“寶菱”的藝術意境。盈盈一把紫砂壺,孑然一身天地間,千百年來它雖然無言無語且無形,只靜靜的獨守一遇,但它卻不失時機地影響著人的素質,陶冶著人的情趣,擴充著人的幸福。除此之外,它用一種深厚的文化底蘊,用一種內(nèi)涵的精神訴求告訴人們:除了世間的人,世間的物也同樣存在著大美!
《寶菱壺》具有平衡性而不失活潑,雄健中又見清奇,簡約的遺風洗練朗潤,靜謐空明,有著傳統(tǒng)美學中靜態(tài)的書卷氣,在吸納現(xiàn)代美學的理念時,心隨簡密,形象不惑,形體靈動而又有霸氣。
《寶菱壺》是作者全手工制作而成。紫砂打身筒和泥片鑲接成型是中國乃至世界陶瓷藝術的獨創(chuàng)。這種成型技法更能體現(xiàn)紫砂壺創(chuàng)作的靈活性和自由度。藝人們在紫砂土的捏筑和片接中可以隨意地表達自己的創(chuàng)作欲望,塑出人生的美好,以紫砂壺的多種款式和品種,去滿足預期的希望。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一直十分注重倡導和平、和諧。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是孔子的兩句話,一是說“和而不同”;一是說“和為貴”。中華文化所說的“和”,絕不是不講差異和矛盾的調和。而是指存在著差異性和多樣性后的貫通融合。這種貫通融合才是最為可貴的。
3 結語
人與壺可共語時,天地間的靈物紫砂,便綻放了生命的高貴高雅,展現(xiàn)盡內(nèi)心的精靈,紫砂壺延續(xù)自己生命的魅力和絕唱。其器形、泥色儒雅。所謂形非一式,圓不一相,變化無窮。唯有那些走遍大地深諳世情的人,才可讀出紫砂的大器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