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學思,王 影,白 鵬△,何云龍,王天識,羅 溪
(1.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直門醫(yī)院,北京100700;2.中國中醫(yī)科學院眼科醫(yī)院,北京100040;3.北京市西城區(qū)西長安街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北京100032;4.北京市西城區(qū)新街口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北京100035)
針刺取效的關鍵在于有效刺激量及其持續(xù)的時間[1],研究表明,留針時間與療效之間的相關性或可類比藥物用量與療效間存在的“劑量-效應”關系,即療效并非與留針時間呈正相關,而是有“產(chǎn)生高峰-平穩(wěn)-衰減”的過程。這一規(guī)律在痛癥的治療中得以凸顯。為了探究留針時間與療效之間的相關性,故選取針灸科的常見病、多發(fā)病也是針灸科的優(yōu)勢病種之一的腰椎間盤突出癥作為一個切入點開展研究,現(xiàn)報告如下。
病例均來自2014 年5 月至2014 年12 月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直門醫(yī)院針灸科門診病人,共納入54 例。簽署知情同意書后,根據(jù)入組順序編號,并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分至3 組:15 min 組、30 min 組、45 min 組。至階段性方案完成時,15 min 組17 例,脫落1 例;30 min 組18 例;45 min 組19 例脫落1 例,脫落率3.7%。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3 組性別、年齡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參照中國中醫(yī)藥管理局1994 年《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中腰椎間盤突出癥診斷標準。
①符合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及影像學診斷標準;②就診前2 周內(nèi)曾出現(xiàn)腰痛和(或)下肢放射痛伴活動受限;③年齡18 ~75 歲;④自愿加入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表1 一般資料比較
①影像學提示嚴重脊椎病變;②嚴重未控制的合并癥;③結(jié)核、腫瘤、嚴重骨質(zhì)疏松、骨折;④局部皮膚有破潰、瘢痕;⑤妊娠或哺乳期婦女,或有習慣性流產(chǎn)史者;⑥病程少于3 個月者。
采用隨機對照臨床試驗,3 組按1 ∶1 ∶1 設計病例數(shù)。
2.2.1 選穴 局部取病變椎體及其上下相鄰椎體棘突下督脈穴、旁開0.5 寸的夾脊穴以及旁開1.5 寸的足太陽膀胱經(jīng)第一側(cè)線上相應的腧穴,循經(jīng)遠取委中、承山、昆侖、陽陵泉。以上所有腧穴均取雙側(cè)。腧穴的體表定位均參照2006 年實施的國家標準《腧穴名稱與定位》(GB/T12346-2006)。
2.2.2 針刺方法 患者俯臥位(不能耐受者取健側(cè)臥屈股位,即健側(cè)下肢在下伸直,患側(cè)下肢屈曲,并以枕頭墊在該側(cè)膝關節(jié)下方以保持下肢平行于床面),75%酒精常規(guī)消毒待針刺部位皮膚,用0.25 ×40 mm不銹鋼毫針(貴州安迪藥械有限公司GB2024-94)快速進針,腰部腧穴直刺0.5 ~1.0 寸,委中穴、承山穴、陽陵泉穴直刺0.5 ~1.0 寸,昆侖直刺0.5 ~0.8 寸,諸穴均以微有酸、脹感為度。
2.2. 3 留針時間及療程 15 min 組、30 min 組、45 min組分別留針15 min、30 min、45 min,各組患者均予紅光照射30 min,留針期間不行任何手法操作。每周2 次,10 次為一療程。
2.3.1 觀察指標 ①疼痛程度:采用簡式McGill 疼痛量表(The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short form),包括兩部分,其中疼痛四度分級指數(shù)及情感項(Pain rating index,PRI)積分越高表示疼痛越嚴重;視覺模擬定級(VAS)標尺上定點越接近100 表示疼痛越重;②關節(jié)活動度:采用重復改良版Schober(Modified-Modified Schober,MMS),通過測量長度來評估脊柱前屈活動情況;③功能障礙程度:采用中文版Roland-morris功能障礙量表(Chinese version of the Roland- morris Disability Questionnaire,CRMDQ),回答“是”得1 分,“否”得0 分。
2.3.2 療效評定標準[2]治愈:腰腿痛等自覺癥狀消失,直腿抬高試驗陰性,恢復正常工作;顯效:癥狀基本消失,直腿抬高試驗接近70°,基本恢復工作;有效:癥狀部分消失,活動輕度受限,直腿抬高試驗較治療前改善,可擔任較輕工作;無效:癥狀、體征無改善,不能勝任工作。總有效率=(治愈例數(shù)+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觀察例數(shù)×100%。
采用SPSS17.0 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進行描述,計數(shù)資料采取卡方檢驗,各組組內(nèi)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 檢驗或秩和檢驗,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或秩和檢驗。P <0.05 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 組患者治療前后疼痛四度分級指數(shù)及情感項積分(PRI)、視覺模擬定級(VAS)評分均顯著下降(P <0.01),但治療后組間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 >0.05)。提示針刺可有效緩解腰椎間盤突出癥引起的疼痛,但在緩解疼痛方面3 組基本相當。見表2 ~3。
表2 治療前后3 組患者PRI 比較
表3 治療前后3 組患者VAS 評分比較
3 組患者治療前后關節(jié)活動度均顯著提高(P <0.01),但治療后組間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 >0.05)。提示針刺可有效提高患者腰部屈伸活動能力,但在改善活動度方面3 組基本相當。見表4。
表4 治療前后3 組患者MMS 比較
3 組患者治療前后功能障礙評分均顯著下降(P <0.01),但治療后組間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 >0.05)。提示針刺可有效改善患者功能障礙狀態(tài),但在改善功能方面3 組基本相當。見表5。
表5 治療前后3 組患者功能障礙評價比較
治療后3 組總有效率分別為68.75%、88.89%。94.44%,組間比較無顯著性差異,提示3 組總體療效基本相當。見表6。
表6 3 組患者療效評價 例(%)
留針時間的最佳值因生理指標和病情而異,一般情況下,觀察指標越敏感,針刺的最佳誘導期、半衰期也就越短,反之同理。在穴位與觀察指標密切相關的情況下,最佳誘導期常常居于10 ~60 min 之間。針刺作為一種治療手段來說,并不能輸入能量或其他起到調(diào)整作用的物質(zhì),其主要作用機制是通過調(diào)動人體自身的反應能力進行調(diào)整[3]。如果留針時間明顯不足則達不到最佳治療作用,但留針時間過長,反而使穴位產(chǎn)生疲勞而降低療效[4]。
判斷臨床路徑效果和可推廣性,除了可操作性等常規(guī)問題外,更應從經(jīng)濟學成本和效益的角度關注其效率問題[5],以解決目前醫(yī)療資源有限而衛(wèi)生服務需求量大的不平衡狀態(tài)。針刺治療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對醫(yī)療工作者從診斷到治療操作整個流程的要求較高,但是由于門診時間有限,如何在確保療效的基礎上盡量滿足更多的治療需求,這一問題正日益成為醫(yī)療界所要權衡的關鍵論點所在,而且針刺過程中多配合紅光、電針等輔助手段,其費用相對針刺本身來說較高,不利于針刺技術在收入水平尚未達到一定高度的民眾中的推廣普及。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在相同取穴、手法操作基礎上,取得最佳治療效果的留針時間,以期為針灸臨床提供參考,進而促進衛(wèi)生資源的合理配置,以有限的資本獲得最大的經(jīng)濟與社會效益。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臨床上引起腰腿痛的最主要原因,是由于腰椎間盤退變與損傷,導致脊柱內(nèi)外力學平衡失調(diào),纖維環(huán)破裂,使椎間盤的髓核自破裂口突入椎管,壓迫硬膜囊或脊神經(jīng)根,而以引起腰痛、股痛或坐骨神經(jīng)痛為主的一組疼痛功能障礙綜合癥候群。針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具有廣泛的病例來源和切實的療效。杜元灝等[6]歸納1978 至2005 年針灸臨床療效觀察類論文報道,在“肌肉骨骼系統(tǒng)和結(jié)締組織疾病病譜”條目下的65 種疾病中,腰椎間盤突出癥頻次為610,居該條目下諸疾病第3 位。因此以腰椎間盤突出癥單一病種作為切入點,進一步探討留針時間與療效的相關性。
就本試驗結(jié)果而言,3 組治療前后觀察指標均見顯著性差異,但組間比較未見顯著性差異,提示針刺得宜,留針15 min 即可取得滿意效果,且單位時間內(nèi)可以使更多的患者接受治療,并降低了每次治療在紅光照射上的一部分花費,值得臨床參考。
治療后3 組患者在觀測指標及總療效上未見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但從療效趨勢上來看,30 min 組和45 min組的均優(yōu)于15 min 組,而且綜合治療前后各組差值來看,優(yōu)勢出現(xiàn)在不同的觀察指標中,與療效趨勢不完全吻合,分析可能與當前樣本量較少,出現(xiàn)偏倚較大有關,若進一步擴大樣本量,療效趨勢的指向作用可能會更佳顯著。
由于課題患者均來源于門診,基于依從性考慮,本研究僅圍繞臨床常用的留針時間范圍確定分組的時間值,未設置較短時間(≤5 min)甚則快速針刺組,若有條件可對分組的時間范圍再進一步細化,并增加每一組的樣本量,且可考慮將實驗研究與臨床研究結(jié)合起來,以揭示不同留針時間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的作用機理,不斷充實、完善、發(fā)展針刺量化的研究,以期更好地為人類健康服務。
[1] 黃虹.久留針強針感治療三叉神經(jīng)痛療效觀察[J]. 上海針灸雜志,1999,18(6):10-11
[2]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
[3] 張棟,高惠合,魏正岫,等. 針刺留針時間長短與針刺升溫作用關系的熱像圖觀察[J].針刺研究,1991(1):73-75
[4] 李艷,范興良.基于正交設計的針刺治療周圍性面癱的優(yōu)化方案研究[J].新中醫(yī),2013,45(4):121-123
[5] 陳鵬,王麟鵬,劉存志,等.針灸治療腰痛的國內(nèi)外研究評述[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1,1(21):28-29
[6] 杜元灝,李晶,孫冬瑋,等.中國現(xiàn)代針灸病譜的研究[J].中國針灸,2007,27(5):373-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