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曉盟 石辛杏子 雷心瑤
[摘 要]奚車是唐遼時期的重要交通工具,其形制尚未明確,根據(jù)奚族的起源,我們可以判斷,奚車可能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有使用,從該時期的隨葬陶俑中我們將其分為三類, 通過文獻(xiàn)考證,從車的形制、民族發(fā)展史和當(dāng)時的風(fēng)俗習(xí)慣三方面研究當(dāng)時的牛車和奚車之間的關(guān)系。認(rèn)為A型車是奚車的主要形制,由于歷史等因素的局限,當(dāng)時奚車以牛為牽引。
[關(guān)鍵詞]奚車;牛車;魏晉南北朝;陶俑;
奚族是古代北方地區(qū)一個重要的少數(shù)民族。奚人善造車,所造車輛被稱為奚車。奚車是唐遼時期一種重要的交通工具。目前所見相關(guān)研究成果主要有:馮恩學(xué)《遼墓壁畫中的車》、張永攀《契丹奚車考》、畢德廣《奚車研究》等。馮恩學(xué)先生將遼墓壁畫中的車分為三類,并與文獻(xiàn)記載中的車相對應(yīng),探討了各類車的形制和使用情況(1)。張永攀先生則在將遼代壁畫墓中的車都作為奚車的前提下,從文獻(xiàn)出發(fā),對遼代奚車種類、形制、使用方式和駕畜進(jìn)行了研究(2)。畢德廣先生在馮恩學(xué)研究成果的基礎(chǔ)上對遼墓壁畫中的車作了類型學(xué)分析,并結(jié)合文獻(xiàn)資料,分析了遼墓壁畫中的車與奚車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3)。
魏晉之際,戰(zhàn)爭頻發(fā),朝代更替,生死無常,促進(jìn)了人們在墓葬中“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追求,從“葬器”、“葬具”和“葬儀”等各方面,都希望死后的生活能如理想般快活與奢華。因而這個時期所發(fā)掘的墓室都洋溢著濃郁的具象化生活氣息,特別要突出墓主人生前生活的顯赫場面。從魏晉時期隨葬的陶制明器中可以看出當(dāng)時牛車在禮儀制度中占有很高的地位。
一、墓葬中發(fā)現(xiàn)的牛車
本文針對魏晉時期墓葬出土的陶牛車進(jìn)行類型學(xué)分析,認(rèn)為該時期的牛車依據(jù)其車棚的形制,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A型車廂車頂為卷棚頂;B型車廂車頂為拱形車頂;C型車廂車頂為平頂。
Aa型 車廂呈長方形,卷棚頂,前或后檐突出,車后開一長方形門,雙轅,有多輻條(圖一)。具有代表性的有:河南省堰師市杏園魏晉墓之杏園34號墓出土陶牛車河北省邢臺市西晉墓出土牛車模型、河南省鞏義市火車站晉墓出土牛車等。
Ab型 車略呈長方體形,兩輪,車廂前敞,后有長方形小門,卷棚頂較平,多輻條(圖二)。具有代表性的有:河南省洛陽市太原路西晉墓出土牛車、陜西省咸陽市平陵十六國墓出土牛車等。
Ba型 箱輿呈長方形,四壁平直,蓋呈一般拱形,車后置長方形車門(圖三)。具有代表性的有:河南省堰師市北魏染華墓、廣西省蒼梧縣倒水南朝墓。
Bb型 整體形制與Ba型類似,主要區(qū)別是車頂形狀為特殊型拱形頂。具有代表性的有:山西省大同市北魏宋紹祖墓出土牛車(圖四),其車蓋形狀呈橢圓形,頂部隆起似鱉甲;陜西省安康市長嶺南朝墓出土的牛車,車頂為瓦形頂,底面有“V”形凹槽。
C型 車為雙轅,車箱為棚式平頂,前后伸沿少許,車后方有長方形車或窗,多輻條(圖五)。具有代表性的有:山西省長治市故縣村出土的西晉牛車、陜西省長安縣北朝墓葬出土的牛車。
綜上所述,三種牛車形制中以卷棚頂車為大宗,其應(yīng)是牛車的主要形制。
二、魏晉南北朝時期牛車與奚車的關(guān)系
關(guān)于奚車的形制,沈括記載:“奚人業(yè)伐山、陸種、 車。契丹之車,皆資于奚。車工所聚曰打造。[其]軸車之制如中國,后廣前殺而無般,材儉易敗,不能任重而利于行山。長轂廣輪,[輪]之牙其厚不能四寸,而軫之材不能五寸。其乘車駕之以馳,上施荒帷。富者加氈文繡之飾”[14]。因為魏晉南北朝時期多以明器隨葬,所以我們不能直接使用俑的數(shù)據(jù),但是根據(jù)研究,當(dāng)時人們的身高平均為米。從《魏書》中的記載來看,當(dāng)時的男性身高大多在八尺以上,也有達(dá)到九尺的。即1.94米至2.12米(15)?!稌x書》中身長比《魏書》中記載的較矮,短者七尺二寸,長者可達(dá)九尺。即1.74米至2.17米(16)。
從魏晉南北朝時期陶牛俑與其邊上人俑來看,此時的牛車車輪高度和牛差不多同高,應(yīng)為人的三分之二左右(表二)。
由對比比例可知,當(dāng)時的真車輪直徑為1米至1.6米,平均為1.3米左右。但越到南北朝時期,車輪的直徑就越大,如馬鞍山東吳墓中的車輪直徑與人差不多同高。我們可以推斷,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車輪直徑是呈增高趨勢。到南北朝時期,逐漸達(dá)到與人同高或比人高。因此我們可以認(rèn)為,奚車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期。
從民族關(guān)系來看,魏晉南北朝時期,庫莫奚雖然勢力不斷壯大,但是總體還是處于弱勢。《魏書·太祖紀(jì)二》載:“(登國三年),五月癸亥,北征庫莫奚。六月,大破之,獲其四部雜畜十余萬,渡弱落水?!庇捎诒蔽簢鴦輳?qiáng)盛,此后庫莫奚向北魏朝貢往來不絕。《魏書·庫莫奚傳》載:“高宗、顯祖世,庫莫奚歲致名馬文皮。”《魏書·高宗紀(jì)五》載:興安二年(457年)十二月,興光元年(454年)九月,朝貢兩次。又《魏書·顯祖紀(jì)》載:皇興元年(467年)二月,二年(468年)四月,三年(469年)二月,四年(470年)二月,均有庫莫奚朝貢、朝獻(xiàn)?!段簳炷蓚鳌份d:“自是已后(指世宗以后),歲常朝獻(xiàn),至于武定末不絕。”據(jù)《北齊書·文宣帝紀(jì)》,天保三年(552年)正月,“帝親討庫莫奚于代郡,大破之,獲雜畜十余萬……”《北齊書.昭帝紀(jì)》載:“(皇建元年)十一月,帝親戎北討庫莫奚,出長城,虜奔遁,分兵致討,大獲牛馬,括總?cè)霑x陽宮?!北饼R共歷六帝二十八年(550年至577年為北周所滅),庫莫奚與其保持朝貢和互市的友好關(guān)系,正像《北史·奚傳》所說:“齊受魏禪,歲時來朝”。魏晉南北朝時期牛車旁的陶人俑多為胡人造型,從奚族的發(fā)展史可以看出但是奚族處于落后時期,其國家是作為大國的附屬國而存在,推測當(dāng)時的人俑可能是以奚族這樣的附屬少數(shù)民族為原型。
從駕畜方面來看,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牛車是晉代主要的交通工具和運輸工具。上至皇帝和王公貴族,中至各級政府官員、社會名流,下及普通平民百姓,不管是居家生活還是參加重大的禮儀活動,除非有特殊情況,一般都使用、乘坐牛車。牛車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廣泛流行,逐漸成為官員、貴族乃至皇帝的主要代步工具。甚至當(dāng)時的車輿制度中,還規(guī)定了乘坐牛車的貴族等級和使用范圍,崇尚牛車之風(fēng)日趨盛行?!稌x書·輿服志》說: “古之貴者不乘牛車,漢武帝推恩之末,諸侯寡弱,貧者至乘牛車,其后稍見貴之。自靈、獻(xiàn)以來,天子至士庶以為常乘?!薄段簳ざY志四》中說北魏皇帝出行時乘坐的大樓葷,要“駕牛十二” 。南北朝時期郊野之內(nèi),滿朝的士大夫“無乘馬者”。關(guān)于奚車以牛為駕畜,文獻(xiàn)亦有記載,如吳奎《使北詩》云:“奚車一牛駕,朝馬兩人騎?。
三、結(jié)論
奚車可能在南北朝時期就有出現(xiàn),其具體形制尚無明確描述,但南北朝時期的牛車A型比較符合奚車“長轂廣輪”的基本特點,從庫莫奚在北魏、北齊時期的朝貢記錄來看,當(dāng)時盡管有互市關(guān)系,但雙方最主要的還是呈現(xiàn)出一種隸屬的狀態(tài)。魏晉南北朝時期牛在交通工具上的廣泛應(yīng)用,以及隨葬品反映的牛車作為主要儀仗的重要地位。由此可以得出奚車在南北朝時期就有出現(xiàn),但駕畜受歷史因素限制,為牛。
注釋:
(1)馮恩學(xué).遼墓壁畫中的車[J].青果集[C].北京:知識出版社,1998:397~401.
(2)張永攀.契丹奚車考[J].西北民族研究,2000(1).
(3)畢德廣.奚車研究[J].邊疆考古研究,科學(xué)出版社,2014(15).
(4)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隊.河南堰師杏園村的兩座魏晉墓[J].考古,1985(8).
(5)司馬俊堂,喬棟.洛陽衡山路西晉墓發(fā)掘簡報[J].文物,2005(7).
(6)王蔚波.河南出土的古代陶牛車[J].收藏界,2009(4).
(7)洛陽市文物工作隊.洛陽北郊西晉墓[J].文物,1992(3).
(8)北京市文物工作隊.北京西郊發(fā)現(xiàn)兩座西晉墓[J].考古,1964(4).
(9)朱曉芳,王進(jìn)先.山西長治市故縣村出土一批西晉器物[J].考古,1988(2).
(10)朱獻(xiàn)雄.安徽青陽縣清理一座西晉殘墓[J].考古,1992(11).
(11)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洛陽春都路西晉墓發(fā)掘簡報[J].文物,2000(10).
(12)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洛陽太原路西晉墓發(fā)掘簡報[J]文物,2006(12).
(13)李軍,李恩瑋.河北邢臺西晉墓發(fā)掘簡報[J].文物,2006(1).
(14)盛世收藏網(wǎng)首都博物館陶瓷介紹,陶牛車.
(15)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鞏義市文物保護(hù)管理所.河南省鞏義市晉墓發(fā)掘報告[J]華夏考古,2001(4).
(16)盛世收藏網(wǎng)首都博物館陶瓷介紹,陶牛車.
(17)洛陽市文物工作隊.河南新安縣晉墓發(fā)掘簡報[J].華夏考古,1998(1).
(18)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南陽市東關(guān)晉墓發(fā)掘簡報[J].華夏考古,2006(1).
(19)武威市博物館.肅武威十六國墓葬清理記[J].文物,1993(11).
(20)咸陽市文物考占研究所.咸陽平陵十六國墓清理簡報[J].考古,2004(8).9
參考文獻(xiàn):
[1]陜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西安南郊草廠坡村北朝墓的發(fā)掘[J].考古,1959(6).
[2]陜西省考古研究所.長安縣北朝墓葬清理簡報[J].考古與文物,1990(5).
[3]偃師商城博物館.河南堰師兩座北魏墓發(fā)掘簡報[J].考古,1993(5).
[4]偃師商城博物館.河南堰師兩座北魏墓發(fā)掘簡報[J].考古,1993(5).
[5]寧夏固原博物館.彭陽新集北魏墓[J].文物,1988(9).
[6]內(nèi)蒙古博物館,郭素新.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北魏墓[J].文物,1977(5).
[7]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大同市北魏宋紹祖墓發(fā)掘簡報[J].文物,2001(7).
[8]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太原南郊北齊壁畫墓[J].文物,1990(12).
[9]廣西梧州市博物館.廣西蒼梧倒水南朝墓[J].文物,1981(12).
[10]李啟良,徐信印.陜西安康長嶺南朝墓清理簡報[J].考占與文物,1986(3).
[11]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馬鞍山市佳山東吳墓清理簡報[J].考古,1986(5).
[12]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員會.南京六朝墓清理簡報[J].考古,1959(5).
[13]沈括.使遼圖抄[J].永樂大典[M].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本,19:4480.
[14]丘光明.中國古代度量衡[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84.
[15]丘光明.中國古代度量衡[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86.
(36)祖怡,張云滌.全遼詩話[M].長沙:岳麓書社,1992:272.
項目名稱:大學(xué)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xùn)練計劃項目編號:201310165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