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菲
1993年,家住青島萊西市永興街社區(qū)的昌德松老人,從自己熱愛的教育崗位上退下來。告別了熟悉的校園,離開了朝夕相處的師生,一種巨大的失落將他包圍:忙碌了大半輩子,忽然閑下來,這日子竟不知道該怎么過了。
遛彎,成為老人打發(fā)時間的一個方法。遛著遛著,老人有了發(fā)現(xiàn):社區(qū)的休閑文化娛樂設施太少了,孩子們的課余生活太單調(diào)。老人琢磨著,自己能為他們做些什么呢?
早些年,為了自家孩子的教育,昌德松把居住的小院裝飾成了文化庭院——屋里掛著勵志格言書法,院里刷著古今詩詞和勵志壁畫。有客人來訪,無不被小院的風韻所感染。如今,字猶在,畫猶新,何不向社區(qū)的孩子們開放呢?
果不其然,孩子們一來,就喜歡上了這個小院,新鮮、清雅、好看,而且,那些詩詞格言比書本上的,好記多了。
文化庭院收效顯著,這讓老人很興奮,一心想著要把這文化休閑平臺擴大。于是,文化庭院延伸到了街上,變成了“文化長廊”——昌家門前120多米的胡同,墻面被昌德松和老伴兒粉刷一新,通俗易懂地闡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科學發(fā)展觀”,生動形象地畫上了保護環(huán)境連環(huán)畫,圖文并茂地展示了《居民安全防護守則》……并且這內(nèi)容與時俱進,經(jīng)常更新。
2010年,閑不住的夫妻倆又辦起了社區(qū)書屋,現(xiàn)有藏書已經(jīng)達到3000冊,全部實行免費借閱。之后,為推動全民讀書,他們又在文化胡同東側建起了路邊書報閱覽服務站。每天一早,昌德松的女兒就和父母一起,將《人民日報》、《青島早報》、《祝你幸?!返榷喾輬蠹埡腿藗兿矚g的書刊放上書架,供居民自由閱讀。多年來,小區(qū)居民隨手借閱不需打招呼,看完后也都會主動送回原處。受老人感召,還有不少居民和學生經(jīng)常把自家的書刊帶來,豐富社區(qū)書屋和閱覽服務站的藏書呢。
昌德松老人再沒有了失落感,盡管年逾八旬的他有諸多病痛,且每天忙忙碌碌,但他覺得,這才是真正的“夕陽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