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九錫之變相:北魏九錫與太和十九年后政局

2015-06-26 03:53:22
東岳論叢 2015年10期
關(guān)鍵詞:宗室魏書鮮卑

劉 凱

(復旦大學 歷史系,上海200433)

九錫,是中國古代最高統(tǒng)治者賞賜給有殊勛之臣子的九種禮器。曹魏以降史籍所載九錫漸趨一致、規(guī)范,按照排列次序一般包含車馬、衣服、樂則、朱戶、納陛、弓矢、鈇鉞、秬鬯。魏晉南北朝時期,權(quán)臣多有憑借熏天權(quán)勢,脅迫皇帝賜予九錫或自加九錫,加以藉功德為公、為王與開建王國等方式實現(xiàn)身份“去臣化”①關(guān)于“去臣化”與禪讓模式下新王朝創(chuàng)業(yè)之主自“臣”至“君”身份轉(zhuǎn)化過程的論述,參見徐沖:《“開國群雄傳”小考》(《中國中古史研究——中國中古史青年學者聯(lián)誼會會刊》(第一卷),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80-105頁)及同氏《“禪讓”與“起元”:魏晉南北朝的王朝更替與國史書寫》(《歷史研究》,2010年第3期)。,而后以“禪讓”的方式擅權(quán)篡位,易代鼎革,故史籍所載多將九錫與九錫殊禮置于與禪讓相結(jié)合的王朝更替環(huán)境中,論其作為權(quán)臣篡弒工具的功能,而忽視其褒獎功臣的最初功能。自趙翼《廿二史札記》詳述九錫的卷七“九錫文”條及文后附論九錫出處,至今日學者研究②趙翼著,王樹民校正:《廿二史札記校正》,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149頁。楊永俊《禪讓政治研究:王莽禪漢及其心法傳替》(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版)“禪讓禮儀——禪讓模式的載體”章設有“九錫殊禮”節(jié)。朱子彥《九錫制度與易代鼎革》(《文史哲》,2005年第6期)與《九錫制度與漢魏禪代——兼論九錫在三國時期的特殊功能》(《人文雜志》,2007年第1期)對九錫制度緣起、運作、興盛之因及其與禪代鼎革之關(guān)系進行探究。日本學者藤井守撰有《九錫文につぃて》(《小尾博士古稀記念中國學論集》,東京:汲古書院,昭和五十八年版,第389-405頁)一文,就張竦等在王朝禪代鼎革之際執(zhí)筆《九錫文》的史實進行探討,其研究重點在《九錫文》本身,與尚慧鵬《漢魏六朝九錫文略論》(《許昌學院學報》,2009年第4期)相類。另劉曉燕、景紅艷《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中九錫禮的歷史考察》(《山東社會科學》,2011年第10期)對九錫禮由產(chǎn)生到衰亡的歷史軌跡進行觀照,論述視角宏大,惜失之淺顯。,著眼點都是“禪讓九錫”③自新莽初創(chuàng)“九命之錫”后,曹魏以降(除北魏以外),多是憑借熏天權(quán)勢,脅迫皇帝賜予九錫或自加九錫,而后以“禪讓”的方式擅權(quán)篡位,易代鼎革,九錫的應用形式及時間不外乎此,故本文將曹魏、兩晉與南朝的九錫應用稱之為“禪讓九錫”。,未出古人窠臼。相比而言,學界對于九錫的基本問題缺乏關(guān)注,目下可見有二點:第一,九錫淵源即其始出文獻時段不明。第二,異于“禪讓九錫”的北魏九錫,并非是禪讓工具,而是皇帝于勛臣死后追贈。關(guān)于第一點,筆者已撰文論述,認為學界以《韓詩外傳》卷八第十三章及《漢書·武帝紀》所載元朔奏議為史料依據(jù)的九錫自西漢初即有之說值得商榷,九錫實始出《禮緯·含文嘉》;始出文獻時段當在王莽受“九命之錫”(漢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至《白虎通》成書(漢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年)之間①劉凱:《北魏九錫淵源與名物考辨——以物化禮樂為視角的北魏禮制淵源窺管》,碩士學位論文,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3年。。本文所關(guān)注為第二點,即北魏九錫之異相。

東漢楊賜與張津二例,可證政府以九錫褒獎功臣是行用九錫的最初功能,而東漢以后九錫的行用卻未完全延續(xù)東漢九錫褒贈功臣的最初功能,至于曹操,借鑒東漢九錫規(guī)制,同時效仿王莽“九命之錫”實踐,變九錫為易代鼎革之工具,歷兩晉至南朝,余波及于隋、唐、宋,清一色的“禪讓工具”,抹殺了九錫的最初功能。獨鮮卑拓拔氏建立的北魏王朝,于孝文太和十九年(495)始行用九錫,史籍、碑刻所載皆是對勛臣死后追贈所用之例,使北魏九錫在“禪讓九錫”的歷史長河中獨樹一幟,承繼了東漢九錫褒贈功臣的最初功能,此亦與孝文漢化繼承漢制之問題相關(guān),是孝文以承漢之“物化禮樂”(即九錫)與南朝爭“正統(tǒng)”之舉;而受九錫之臣子除一定等級官爵的標準外,尚可藉此窺管北魏太和十九年政局。故本文試圖選取特立獨行于曹魏至唐宋“禪讓九錫”之外的北魏九錫為對象,對北魏受九錫者死后獲追贈九錫殊榮進行橫向(即與卒后贈官、爵的關(guān)系)與縱向(即孝文至孝明受九錫者身份變化解析)的經(jīng)緯考察,冀望對北魏九錫的變相應用的原因有所理解,并進一步關(guān)涉孝文至孝明世的政局變動。

一、北魏受九錫者論略

“北魏崛起朔漠,漢化以漸,新舊競替,制雜胡華,敷漢名于舊制,因事宜而立官”②嚴耕望:《北魏尚書制度考》,《中研院史語所集刊》第18本,1948年版,第252頁。。孝文改制、遷都,至太和十九年始見九錫應用的史實記載。其例最早為外戚馮誕:“太和十九年,高祖南伐至鐘離,……是日,去鐘離五十里許?;钑r,告誕薨問,高祖哀不自勝?!t侍臣一人兼大鴻臚,送柩至京?!t……贈假黃鉞、使持節(jié)、大司馬,領(lǐng)司徒、侍中、都督、太師、駙馬、公如故。加以殊禮,備錫九命,依晉大司馬、齊王攸故事”③《魏書》卷八三上《外戚列傳·馮誕》,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1822頁。。其中“加以殊禮,備錫九命”即是賜予九錫,加以九錫殊禮;“備錫九命”之說揭示出九錫與宗周九命的部分聯(lián)系。誕妹《魏故樂安王妃馮(季華)氏墓志銘》亦將其兄死時獲加九錫作為榮寵,鐫刻于石:“兄思政(誕字),侍中儀曹尚書駙馬都尉征西大將軍羽真南平王……薨于鐘離,追贈使持節(jié)假黃鉞大司馬領(lǐng)司徒,謚曰元懿公特加九錫”④趙超:《漢魏南北朝墓志匯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55頁。以下簡稱“《匯編》”。。此處需要注意者是馮誕去世時間,因為《魏書》卷八三上《外戚·馮誕》只言誕薨于車駕至鐘離后,未言具時,而《楊播墓志》載:“十九年從駕渡淮……三月,車駕進諸鐘離。司徒馮誕薨于留營。帝乃回旆北渡,留君為殿?!蓖魄镁湟?,是記誕薨時在十九年三月;然案查《魏書》卷七下《高祖孝文帝紀》與卷一〇五《天象志二》皆記在二月,其中《高祖紀》所記更詳,薨時排在十九年二月辛酉后,壬戌前。而新出《馮誕墓志》于薨時有殘:“太和十九年□□□□□□□□辛酉……馮君誕……春秋廿有九……薨于淮南之故城”,從“辛酉”看當以《魏書》所記二月為確。而“備命九錫”的時間當是在葬禮之時,據(jù)《馮誕墓志》其時是五月四日⑤2008年冬河南洛陽偃師市與孟津縣交界處出土,現(xiàn)為私人收藏,趙君平:《秦晉豫新出土墓志蒐佚》(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1年版)收拓片。。

誕之后,逝后得蒙追贈九錫者是其父熙:“十九年,薨于代?!瓕⒃幔浖冱S鉞、侍中、都督十州諸軍事、大司馬、太尉,冀州刺史,加黃屋左纛,備九錫,前后部羽葆鼓吹,皆依晉太宰、安平獻王故事”⑥《魏書》卷八三上《外戚列傳·馮熙》,第1820頁。。然熙女《魏故樂安王妃馮氏墓志銘》載兄誕受九錫事,卻未記父熙所受,只言:“父熙…薨,贈假黃鉞,謚曰武公?!雹佟秴R編》,第155頁。

馮氏父子而外,尚有六例得蒙死后追贈九錫榮寵者。依照追贈時間,分別是北奔之劉宋宗室劉昶②時當太和廿一年(497)四月。《魏書》卷五九《劉昶傳》,第1311頁。,元懷③時在熙平二年(517)三月?!段簳吩獞褌魅笔?,《魏故侍中太保領(lǐng)司徒公廣平王元懷墓志》出土補缺,《匯編》,第92頁。,胡國珍④時當神龜元年(518)四月。《魏書》卷八十三下《外戚下·胡國珍》,第1835頁。,元澄⑤時在神龜二年(519)十二月。《魏書》卷十九中《景穆十二王中·任城王云》,第480頁。又《馮令華墓志銘》首題:“魏上宰侍中司徒公領(lǐng)尚書令太傅領(lǐng)太尉公假黃鉞九錫任城文宣王文竫太妃墓志銘”,墓主夫君“任城文宣王”有“假黃鉞九錫”之殊榮,即元澄?!秴R編》,第374頁。。上述八例受九錫者的共同點之一即是死后當即追贈。以受九錫與逝世時間長短為標準,又可見死后并未立即追贈的狀況。其例有元懌。懌與元懷同為孝文子,爵清河王,聲望亦不在元懷之下。然其九錫之賜,卻不見載于《魏書》、《北史》等文獻史料所載本傳,近日出土《元懌墓志》得補史籍闕佚。觀銘文,知懌死后同樣被追贈九錫,但并非當即追贈:懌逝于神龜三年(520)七月,受九錫則在葬后改窆時,已是孝昌元年(525)十一月。按元懌被誣害于元叉、劉騰之亂,《元懌墓志》所謂:“而運遘時屯,惡直丑正,釁起不疑,為奸兇所劫。神龜三年歲次庚子,春秋三十有四,七月癸酉朔三日乙亥害王于位?!敝领`胡太后反政平反,“以孝昌元年歲次乙巳十一月壬寅朔二十日辛酉改窆瀍西邙阜之陽。追崇使持節(jié)假黃鉞太師丞相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侍中太尉公,王如故?!瓊溴a九命,謚曰文獻,禮也。乃命史臣鐫芳玄室。其詞曰:…禮均齊獻,錫等桓文”。其時代背景確如墓志中所云:“爰發(fā)皇太后舊獨見之明,翦黜奸權(quán),唯新時政。群寇稍清,闡明大禮。”揭示出元懌去世后五年得蒙追贈九錫殊榮自有政治深意在。

又有爾朱榮,受九錫在前廢帝/節(jié)閔帝初(531―532在位),而世榮于永安三年(530)九月已死⑥《魏書》卷七四《爾朱榮傳》,第1655頁。?!堵尻栙に{記》卷二《城東》平等寺條勾勒出爾朱世隆為爾朱榮立廟、加九錫,比于周公的始末:“世隆以長廣本枝疏遠,政行無聞,逼禪與廣陵王恭?!补ё屨呷谑羌椿实畚唬奶栐黄仗??!谑欠忾L廣為東海王,世隆加儀同三司尚書令樂平王余官如故;贈太原王(爾朱榮)相國晉王,加九錫,立廟于芒嶺首陽上。舊有周公廟,世隆欲以太原王功比周公,故立此廟?!鼻宄砻鳂s于節(jié)閔帝時得享加九錫殊榮實賴世隆等得志。爾朱榮生前便有冀得九錫殊禮之望,此與東晉桓溫冀望九錫而終為謝安、王坦之所阻未果一事相近,是榮時九錫為人臣尊崇的觀念已然較下述“實未受九錫而他人以九錫喻其功高”時更為深入人心,更重要者,九錫在北魏皇權(quán)強大前提下向九錫褒贈勛臣原始功能回歸,發(fā)揮的異于魏晉南朝“禪讓九錫”功能,自此以爾朱一族以熏天權(quán)勢“自”加九錫的行為為轉(zhuǎn)折點開始變質(zhì),慢慢向南朝“禪讓九錫”轉(zhuǎn)變;而此轉(zhuǎn)變至高洋自加九錫、易魏建齊而定型。此間雖有高歡、高澄父子死后追贈九錫,效仿北魏故事,卻未能阻斷北魏九錫自原始功能向禪讓九錫的質(zhì)變,自高洋以降,北魏九錫原始功能的特色不復再現(xiàn)歷史長河間。

尚有實未受九錫而他人(即書寫墓志者)以九錫喻其功高者。如《元珍墓志》云:“宜奉九錫于太階,諧百味于滋鼎”;又有《元遙墓志》、《侯剛墓志》⑦《匯編》,第76、93、188頁。。九錫出現(xiàn)于墓志銘中,比擬墓主功高勛貴。此種情況出現(xiàn),一方面說明當時人的觀念中九錫地位之尊崇。另一方面比對魏晉南朝九錫多為權(quán)臣掩飾篡弒、以為“禪讓”工具的情況,北朝以九錫所喻功高之人多是大臣死后;這些臣子沒有篡弒之跡,與同時之東晉南朝絕然相異。

將上述實受九錫者階層及受賜形式、時間列表一對比:

表一 北魏受九錫者階層、形式、時間對比表

分析可見,北魏受九錫者皆是大臣,共計8例。謹依據(jù)不同標準分別論述如下:

1.身份階層涵蓋標準:依據(jù)身份階層不同,大致分為鮮卑貴族與漢族世族①據(jù)仇鹿鳴《魏晉之際的政治權(quán)力與家族網(wǎng)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35頁)統(tǒng)計《魏書》中出現(xiàn)豪族3次,世族、大族各2次,世族、素族各1次。豪族帶有武力強宗的意味,世族往往強調(diào)家族在仕宦、學術(shù)等方面世代綿延,素族流行于南朝,而“可以肯定的是世族一詞的廣泛使用大約是在南北朝時期”,大族一詞則是較為中性而寬泛的概念。長樂馮氏、安定胡氏等權(quán)力來源于皇權(quán),是家族在仕宦方面的綿延的特征較其他明顯,故取“世族”一詞。兩類。其中鮮卑貴族共計4例,包括鮮卑宗室貴族3例,分別是元懷、元澄、元懌;鮮卑非宗室貴族1例,為爾朱榮。漢族世族4例,包括外戚3例(劉昶身兼異姓王與外戚兩身份,此處以異姓王身份繩之),分別是長樂馮氏馮誕、馮熙和安定胡氏胡國珍;異姓王1例,為劉昶。僅就數(shù)量而言,鮮卑貴族與漢族世族大致等同;若考慮到元懌、爾朱榮受九錫情況特殊,受當時政局變動影響較其余人為大(下將論及),時間亦異于他人,則漢族世族尤其是身份為外戚者所占比例較高。

2.受賜時間與卒年關(guān)系標準:8例受賜方式無一例外都是勛臣尊貴死后追贈;區(qū)別在于受賜時間。除元懌與爾朱榮外的6例都是死后當即追贈,受賜時間與卒年同。2例(元懌、爾朱榮)則是身歿之后許久,方得追贈,兩例皆與政治變動關(guān)聯(lián)甚密:元懌是胡太后反正后對慘死元叉之亂的撥亂之舉,爾朱榮是節(jié)閔帝普泰元年三月,其侄爾朱世隆等得志時迫帝下詔追贈的。

3.授者及鮮卑宗室貴族與漢族世族比重變化標準:按授者而言,孝文帝世(太和十九年后)有3例,皆是漢族世族,無有鮮卑宗室;其中長樂馮氏以外戚之身獨占兩席;劉昶作為南朝劉宋投魏的宗室,身份同樣特殊。孝明帝時4例,鮮卑宗室由孝文帝時的空白猛增為3例,漢族世族只有安定胡氏以外戚身份所得1例;因為政治原因,死后許久方能平反追贈九錫的事例于此出現(xiàn)。節(jié)閔帝世1例,契胡權(quán)臣爾朱榮死后許久被追贈彌補了鮮卑非宗室貴族,尤其是邊鎮(zhèn)勛臣無有受賜之先例;同樣表明西魏末年皇權(quán)不振情況下勛臣死后追贈九錫的“傳統(tǒng)”有變?yōu)槲簳x南朝“禪讓”九錫的先兆,此兆至北齊高洋自加九錫,變魏建齊而坐成。

二、勛臣追贈九錫的橫向考察——與卒后贈官、爵的關(guān)系

勛臣死后得“備九錫殊禮”,連帶有詔賜賻物等,共同凸顯卒后榮寵,更可關(guān)注者是與之同時的追贈官、爵。卒后贈官、爵當與生前官、爵關(guān)聯(lián),而此關(guān)聯(lián)恰可成為標示得“加”、“備”九錫殊禮的標準。謹作對比如表二:

表二 北魏受九錫者生前最終官、爵與死后贈官、爵對比表①最終官、爵系受九錫者卒前官、爵,贈官、爵是卒時追贈之官、爵。兩者對應的官品,依據(jù)受者卒年推定匹配,如馮熙、誕父子卒于太和十九年,依據(jù)太和十七年《職員令》,余類此。

②此列是官爵之外諸如使持節(jié)、假黃鉞之類的加號?!吧北硎臼苷咦淝芭c最終官、爵同存的加號,“贈”表示死后追贈的加號。

(續(xù)表)

觀覽此表,謹分生前最終官、爵與死后贈官、爵兩部分聯(lián)系探討:

1.生前最終官、爵:(1)官品,依據(jù)十七年《職員令》者,本官都在第一品中或上,領(lǐng)職最低也在從一品上;爵位,3例中馮氏父子為公爵,劉昶為公爵,加有宋王之號。(2)依據(jù)廿三年《職員令》者,官品中本官皆在第一品,領(lǐng)職除較為特殊的第三品侍中外,最低亦在第二品;且侍中之特別亦體現(xiàn)在4例受者皆有侍中之任,可見侍中“位卑權(quán)重”之貌;爵位方面因如前所揭,鮮卑宗室貴族的激增,王爵占到3例,外戚胡國珍為公爵。

2.贈官官、爵:(1)官品依據(jù)十七年《職員令》者,本官皆在第一品上,領(lǐng)職除侍中不明,冀州、揚州刺史疑在第二品下至從二品之間,馮誕之第三品上駙馬為其駙馬身份外,其余皆在從一品上;爵位無變。是除本官全部提為官品最高之第一品上外,與最終官、爵無大差別。(2)依據(jù)廿三年《職員令》者,官品中本官皆在第一品,領(lǐng)職除侍中第三品,胡國珍有領(lǐng)從二品司州牧外,其余最低在從一品,更有相國、丞相出現(xiàn);爵位無變。是除領(lǐng)職提高一階至從一品外,與最終官、爵無大差別。

又,無論依據(jù)十七年還是廿三年《職員令》,抑或爾朱榮,8例皆有加號使持節(jié)或假黃鉞的類似處。除馮熙、劉昶死后追贈加號為假黃鉞外,其余皆是同時追贈加號使持節(jié)與假黃鉞,而劉昶生前最終官、爵便有使持節(jié)一項,這應得自其大將軍、都督吳越楚彭城諸軍事之職,死后追贈假黃鉞當是源于揚州刺史一職,此點與馮熙因冀州刺史而有假黃鉞之贈可相互印證。而至孝明帝世,即便逝世之臣子生前最終官爵與死后贈官爵都無刺史、將軍之類,亦可加號使持節(jié)與假黃鉞,當是與追贈九錫相配而行的禮儀制度。

大部分受九錫者生前最終官、爵已是極高,死后贈官、爵提升的空間已不算大。雖然以上八人生前官、爵已然榮顯,死后追贈官、爵升幅雖小,然以位極人臣擬之遑未為過,但考慮到北魏這一長時段歷史(謹慎而言當是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以后歷史)中,官爵榮顯如以上八人者,雖未多至如過江之鯽,也絕非少數(shù),如孝文帝改定姓族時與“王室十姓”、“勛臣八姓”并名的漢族四姓①參見陳爽《“四姓”辨疑:北朝門閥體制的確立過程及其歷史意義》,《世家大族與北朝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42—80頁。,官爵、門第絕不遜于以上八人,卻無一人得蒙死后追贈九錫殊榮,則知生前官、爵并非死后得蒙追贈九錫殊榮的唯一條件。換言之,生前具有高等官爵只是獲贈九錫的必要非充分條件:生前具有高官、爵,死后不一定獲蒙追贈九錫;死后得蒙追贈九錫者卻必須生前已經(jīng)身居高位。故須考察受九錫者身份所附帶的其他因素。

三、勛臣追贈九錫的縱向考察——孝文至孝明受者身份變化解析

如表一所揭,孝文世(太和十九年后)與孝明世受賜九錫者的身份存在顯著差別,即孝文世皆是漢族世族,其中尤以馮氏外戚為主;孝明世鮮卑宗室貴族猛增,占據(jù)主位。這種變化當與孝文太和改制后的用人政策及客觀的政治形勢尤其是中樞權(quán)力的變動相關(guān)。孝文太和改制趨于漢化,宮崎市定稱之為“保持本民族(即鮮卑)自豪感的同化”,即是在自覺推行漢化的同時,把自己改變成漢族的貴族,特別是帝室必須高踞于由此產(chǎn)生的新貴族頭上,通過貴族,確確實實地控制整個漢民族①宮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韓昇、劉建英譯,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25頁。??禈芬约漓氲涠Y為視角對孝文改革的步驟、對象與動機有精到論述,指出“孝文帝改革的步驟與對象是跟他個人在每一階段的處境息息相關(guān)的?!碧褪迥晡拿魈笏乐列⑽摹岸ㄟw都之計”的十七年,孝文帝對禮制的改革“基本仍局限在強化中原系統(tǒng)祭典的層面上,北亞祭典固然也觸動了一些,還談不上大事更張,這一點說明了當時他雖然已成為地位唯一的統(tǒng)治者,然而在平城地區(qū)保守氣氛的籠罩下,他顯然還不敢放手施為?!倍w洛后,漢化步伐加快,孝文本著“盡可能以中原系統(tǒng)的祭典為范本來重新整頓拓拔的國家祭典”之目的,遵循強化中原系統(tǒng)的祭典和廢除雜祀以凈化國家祭典的原則,加快推進祭典漢化,改革的箭頭甚至直接指向拓拔人以及其他北亞民族的一些日常生活,譬如禁胡服、禁北語、定興族以及改姓氏等②康樂:《從西郊到南郊:拓拔魏的“國家祭典”與孝文帝的“禮制改革”》,《從西郊到南郊:國家祭典與北魏政治》,臺北:稻禾出版社,1995年版,第184頁。。加之此時仍有部分鮮卑宗室貴族反對、阻擾改革,故相較前制,孝文所依賴之勢力必然向漢族世族傾斜。九錫之產(chǎn)生,便是在此背景下;其作為物化禮樂,所起到的政治作用自然也是為孝文漢化與鞏固皇權(quán)服務。自茲以降,受九錫者所關(guān)涉之階層遂借助物化禮樂所代表的榮寵及其背后昭示的皇權(quán)支撐,抬高自身政治地位,攀附于皇權(quán)周圍,在自身獨立性日益喪失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撥動北魏政局。

限于篇幅,本文僅以元澄、元懷與元懌三人為例,通過這三位孝文至孝明世鮮卑宗室貴族受九錫的原因考察,揭示孝文太和十九年后的時局變化。

孝文時期支持漢化改革的鮮卑宗室貴族的代表非元澄莫屬。孝文帝對于元澄的才干極為認同,其說眾臣遷都,孝文贊曰“任城便是我之子房”、“若非任城,朕事業(yè)不得就也”;又獨行恒州事,潛移默化敉平穆泰叛亂,孝文云:“我任城可謂社稷臣也?!鳖欀^咸陽王等曰:“汝等脫當其處,不能辦此”③分見《魏書》卷十九中《景穆十二王列傳·任城王云附子澄》,第465-469頁。。其才干遠超宗室同儕?!笆饭俜Q任城王澄之才略,魏宗室中之巨擘也”當非虛語④《資治通鑒》卷一四二《齊紀八》永元元年胡注,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版,第4443頁。??墒侨绱瞬鸥尚⑽膮s一直不肯予以不次拔擢,元澄官位最高不過尚書仆射⑤祝總斌:《兩漢魏晉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234頁。。胡三省以為:“太和之間,朝廷有大議,澄每出辭,氣加萬乘而軼其上。孝文外雖容之,內(nèi)實憚之”是個中原因。更為關(guān)鍵的是元澄雖為宗室,貴為皇叔,卻是景穆十二王子孫系,與咸陽王禧、北海王詳這等孝文親弟相比,是為宗室疏屬。故孝文死前,選擇六人為宰輔,史稱“六輔”。六輔間雜鮮卑宗室與漢族官僚,而以鮮卑為主,其中與孝文血緣關(guān)系最近的咸陽王禧為宰輔之首?!熬王r卑、漢族言,人數(shù)是四比二,位次是相互搭配,最高一等是三公,鮮卑二;第二等是尚書令,漢人一;第三等是仆射,鮮卑二;第四等是尚書,漢人一。就鮮卑而言,能干而較疏遠的元嘉、元澄擔任事務繁雜的仆射,官位低;親近而才干差的元禧、元詳位居三公,元禧且為首輔,握有決策大權(quán)。孝文帝以為,這樣一來,既照顧了各方面關(guān)系,爭取了宗室元嘉、元澄等勢力和漢族高門的支持,又保證了皇權(quán)歸于自己的子孫或兄弟之手,……算盤是很精細的。雖然實際情況并未完全照孝文帝預計發(fā)展”①祝總斌:《兩漢魏晉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第235頁。,知孝文帝實為與自己血緣關(guān)系最近的獻文六王打算較多,雖然禧、詳?shù)热瞬o特殊才干。而澄、嘉雖才干遠勝儕輩及其他宗室后輩,但為景穆十二王子孫系,血緣關(guān)系遠于獻文六王。兼之元澄才識足以使孝文“內(nèi)實憚之”,故孝文死前遺詔取相互制衡之意,而以血緣親疏定奪掌權(quán)強弱,是當時雖已漢化有成:“孝文帝前后,經(jīng)過由貴族政治向宗王政治,再由宗王政治向皇權(quán)政治的過渡,貴族的政治權(quán)勢逐漸受到削弱,皇權(quán)確立了獨尊的權(quán)威和獨立運轉(zhuǎn)政權(quán)的能力”②陳爽:《世家大族與北朝政治》,第8頁,第15-16頁。。但鮮卑貴族勢力對于皇權(quán)的威脅仍存③陳爽:《世家大族與北朝政治》,第8頁,第15-16頁。,漢化并未深入到君主希冀賢人天下而不論漢與鮮卑的民族區(qū)分程度,孝文于重用漢族高門的同時仍有顧忌,故最終維護皇權(quán)之標準仍然依血緣為定。據(jù)此亦可知孝文時期鮮卑宗室貴族不獲九錫之原因了。

元澄薨于神龜二年(519),孝明帝追贈九錫,孝文之世元澄雖頗立功勛,卻無有如東漢故事的九錫之賜;孝文之世的三例九錫授賜完全是外戚(馮誕及其父馮熙)、異姓王(劉昶)死后追贈,也未涉及鮮卑宗室貴族,當是孝文太和十九年九錫開啟了北魏九錫的先河,并潛移默化成為定制;九錫授予對象與時間當為勛臣死后追贈,故元澄于孝文時未獲九錫實在情理之中;孝文死前對其“內(nèi)實憚之”的擔憂卻并未阻止元澄死后被追贈九錫這一“物化禮樂”的最高殊賜,原因當是由于孝文死后政治環(huán)境的變化。

宣武登極,以武力迫禧等“諸公各稽首歸政”④《魏書》卷三一《于烈傳》,第740頁。。元禧等謀反,事泄被殺,自此孝文帝遺詔親疏與權(quán)力制衡的方案被破壞。宣武因元禧謀反事不信宗室,專寵外戚高肇,使其由仆射升尚書令專權(quán),鮮卑宗室則遭受打壓、抑制。外戚與宗室之爭斗雖占上風,但其勢力如藤,依附于宣武一身。延昌四年宣武暴卒,無遺詔,適逢高肇統(tǒng)兵在外,同黨王顯等既無一呼百應之聲望,亦乏兵力,宗室勢力趁此時機,依靠鮮卑異姓貴族于忠、漢族高門崔光,誅殺高、王,擁立六歲的孝明帝登基。其時“以蕭宗幼年,未親機政”⑤《魏書》卷三一《于忠傳》,第742頁,第743頁。、“詔太保、高陽王雍入居西柏堂,決庶政,又詔任城王澄為尚書令,百官總己以聽于二王”⑥《魏書》卷九《孝明帝紀》,第221頁。。二月“癸未,太保、高陽王雍進位太傅、領(lǐng)太尉,司空、清河王懌為司徒,驃騎大將軍、廣平王懷為司空?!笔亲谑屹F族全面掌權(quán),高氏外戚勢力雖有“二月庚辰,尊皇后高氏為皇太后”之舉,但至“三月甲辰朔,皇太后出俗為尼,徙御金墉”后便一蹶不振了⑦《魏書》卷九《孝明帝紀》,第221頁。。孝明即位初期的統(tǒng)治集團權(quán)歸宗室,宗室之間按照輩分分為三重:元澄屬景穆十二王系,為孝文之叔,較孝明長三輩;元雍次之,屬獻文六王系,為孝文帝弟,較孝明長兩輩;元懌、元懷分別為孝文第四、第五子,自屬孝文五王系,為孝明帝之叔輩。此時的掌權(quán)程度大致與宗室輩分相關(guān),親疏關(guān)系同樣存在,只是沒有孝文帝時安排的“六輔”之中明顯。

侍中、領(lǐng)軍將軍于忠因由擁立之功,“既居門下,又總禁衛(wèi)”,兼有孝明帝親母、此后立為太后的胡氏支持⑧參??偙?《兩漢魏晉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第318-319頁。,“遂秉朝政,權(quán)傾一時”⑨《魏書》卷三一《于忠傳》,第742頁,第743頁。。在此人的干預下,上述領(lǐng)導班子又有更換。“八月乙亥,領(lǐng)軍于忠矯詔殺左仆射郭祚、尚書裴植,免太傅、領(lǐng)太尉、高陽王雍官,以王還第。”于忠自任尚書令?!凹撼?,司徒、清河王懌進位太尉,司空、廣平王懷為太尉、領(lǐng)司徒,驃騎大將軍、任城王澄為司空?!卸滦脸?,以高陽王雍為太師”⑩《魏書》卷九《孝明帝紀》,第222-223頁。。??偙笾赋?“北魏三公、八公不僅是尊寵之位,和南朝相比,參與朝政較多,往往握有實權(quán),有時連‘錄尚書事’這個名義都可以省去?!比纬峭醭蔚牡匚辉谛⒚鞯壑醯恼肿儎又袔h然不倒,始終穩(wěn)居三公之職,實為宗室力量的中堅。孝明母胡太后臨朝聽政,先出于忠為外官,以任城王澄為尚書令,任城權(quán)勢更增,且得到胡太后的認可,孝明帝熙平元年任城王以為胡太后車馬制度“宜同至尊,不應更有制造”?《魏書》卷一〇八《禮志四》,第2816頁。的上奏便是具例。另可注意者,孝文五王系的元懷自孝明登基后,同樣手握重權(quán),成為統(tǒng)治集團的重要一員,而政權(quán)剛穩(wěn)固一年,元懷便去世①《魏書·孝明帝紀》“(熙平二年二月)丁亥,太保、領(lǐng)司徒、廣平王懷薨?!钡?25頁。,其時距孝明為帝一年有余,以情理奪之,追贈元懷九錫當為靈太后懿旨,是太后欲借助于忠穩(wěn)固政權(quán),其倚重于忠處是其身為領(lǐng)軍將軍手挽之兵權(quán)。而鞏固政權(quán),非僅武力威懾即可,須有政治手腕與威望;且于忠于神龜元年三月辛酉加儀同三司,辛巳便薨,則靈胡太后鞏固統(tǒng)治亟需借助德高望重的鮮卑宗室貴族,而其中“三公”、“八公”是為德望所歸寄,又手握實權(quán),實是于忠等武力政變推舉孝明開創(chuàng)新朝后,靈胡太后“親覽萬機”、穩(wěn)固政權(quán)不得不倚重者。此當是孝文五王系的元懷、元懌死后得蒙九錫追贈的原因與價值所在。

與元懷同為孝文子、聲望亦不在其下的清河王懌,同樣有九錫之賜,不見載于史籍,幸賴出土《元懌墓志》補闕。靈胡太后當政之時,同樣拉攏元懌以為己助,《魏書·孝文五王·清河王懌傳》云:“靈太后以懌肅宗懿叔,德先具瞻,委以朝政,事擬周、霍。懌竭力匡輔,以天下為己任”②《魏書》卷二二《孝文五王·清河王懌傳》,第592頁。??梢缘靡姸酥昂献鳌睙o間?!对獞怪尽吩?“今上(孝明帝)龍飛……進位司徒,侍中如故?!斓翘?,領(lǐng)太尉公。居中論道,總攝機衡。皇上富于春秋,委王以周公之任。秉國之均,綱維萬務……政和神悅,謳詠所歸。”其中“皇上富于春秋”,實主政者是胡太后,真正“委王以周公之任”的自是太后無疑。神龜三年七月,太后之妹夫、領(lǐng)軍元叉(道武七王系)與劉騰逼肅宗于顯陽殿,幽閉靈太后于后宮,同時“誣懌罪狀,遂害之?!痹嬲_害元懌實源出先前二人之仇讎,而在幽閉靈太后時借機報復,時機的選擇,多少透漏出元懌與胡太后的關(guān)系。懌在孝昌元年(525)改窆時追贈九錫,與前述諸人死后當即追贈不同,而類爾朱榮。其所以能在此時“備錫九命”,得益于當時政治形勢:元叉得勢后,遂與太師高陽王元雍等輔政,常直禁中,孝明帝呼為姨父,史稱“是時,領(lǐng)軍元叉秉權(quán),百僚莫不致敬”、“及清河王懌之死,元叉專政,天下大責歸焉”③《魏書》卷二六《尉古真?zhèn)鳌?、卷二一上《獻文六王·高陽王雍傳》,第659、557頁。正光五年秋,孝明帝與靈太后、元雍密謀圖叉。“叉聞之,甚懼,免冠求解。乃以叉為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尚書令、侍中、領(lǐng)左右。叉雖去兵權(quán),然總?cè)蝺?nèi)外,殊不慮有黜廢之理也。后叉出宿,遂解其侍中。……尋除名為民”④《魏書》卷一六《道武七王列傳·京兆王叉》,第406頁。。靈太后自茲反政,并借告密謀反事由賜死元叉。元懌的改窆追贈九錫就是在靈太后反政的背景下進行的;除了對元懌的“冤枉”平反,慰撫民憤,更深隱含之意卻是靈胡太后平衡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穩(wěn)固己之統(tǒng)治的政治手腕。

結(jié) 語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方見九錫的記載,乃漢化制度。然九錫應用的對象、時間及形式大異于“禪讓九錫”:勛貴宗親、外戚、異姓王可以受九錫,彰顯出對東漢九錫褒贈功臣原始功用的回歸;但皆是在死后由朝廷追贈,顯露出皇權(quán)逐步擺脫貴族的控制而確立自身獨立的權(quán)威,并轉(zhuǎn)而限制貴族的特權(quán)這一北魏政局發(fā)展的基本趨勢,與東晉南朝門閥政治下的“禪讓九錫”形成鮮明對比。北魏統(tǒng)治者于勛臣死后追贈九錫的形式可謂對九錫原始功能的“變相應用”。

鑒于此前乃至同時段曹魏、兩晉及南朝“禪讓九錫”對于皇權(quán)的威脅,以及北魏自身正處于由宗王政治向皇權(quán)獨尊轉(zhuǎn)變的關(guān)鍵階段,“尊君”、“實用”原則實為最重,故變漢故事制度,于勛臣死后追贈九錫,榮譽不能世襲。受九錫的一標準是受者生前一定等級的高官、爵,其與贈官、爵之間除有部分小幅上升外,大部分生前最終官、爵已極高,贈官、爵提升的空間已不算大;又加號使持節(jié)與假黃鉞,當是與追贈九錫相配而行的禮儀制度。另一標準乃是受者身份所附帶的其他因素,兼及政治形勢變動。本文所舉元澄在孝文世與孝明世的際遇揭示出孝文至孝明世鮮卑宗室貴族權(quán)勢變化,與此時段存在由外戚、異姓王代表的漢族世族階層占優(yōu)轉(zhuǎn)變?yōu)轷r卑宗室貴族居多的趨勢契合。

猜你喜歡
宗室魏書鮮卑
分道揚鑣
宋代宗室經(jīng)濟狀況與宗室政策探析
北宋宗室外出交游受限述論
關(guān)于拓跋鮮卑遷徙過程中的文化轉(zhuǎn)變
收藏界(2019年2期)2019-10-12 08:26:30
北宋宗室任官制度變遷考
內(nèi)蒙古東北部地區(qū)早期鮮卑生計方式探討
東方考古(2018年0期)2018-08-28 10:05:08
東漢末年至曹魏初年鮮卑興起的原因分析
鮮卑神話考實
試述北魏宗室擔任洛陽京畿長官的情況
《魏書·廣平王元懷傳》補疑
古代文明(2013年4期)2013-07-18 12:08:45
漳浦县| 昆明市| 陆良县| 虞城县| 哈巴河县| 新竹市| 金秀| 孟津县| 资兴市| 麻江县| 尼木县| 元朗区| 鸡泽县| 花莲市| 绥阳县| 三亚市| 宁阳县| 沁阳市| 昌图县| 女性| 淮阳县| 隆德县| 崇仁县| 高平市| 芦山县| 辽宁省| 惠水县| 砀山县| 嘉定区| 阳春市| 东丽区| 扬州市| 神农架林区| 青浦区| 宿松县| 都江堰市| 都安| 马公市| 清水县| 上林县| 民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