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仲熙
在兜兜轉轉之后,語文課堂教學終于撥云見日,課堂上的“語文味”逐漸成為語文教師的一致追求。把語文課上出“語文味”的主體前提在于教師的素質。其中,語文教師應該具有的一種漢語文化教育能力就是語言表達能力。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師高度的語言修養(yǎng),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語文教師卓越的語言表達能力,可以增加課堂的“語文味”,有助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
一、語文課堂教學語言的規(guī)范性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只有如此,語文課才能有濃郁的“語文味”。而語文素養(yǎng)的基礎就是“聽、說、讀、寫”的能力。所以語文教師如果想要在課堂上身先士卒,使用規(guī)范的教學語言是不可或缺的
前提。
1.課堂教學語言必須流暢
堅持用普通話表達,拒絕方言土語。根除教學語言的壞習慣,如口頭禪、重復嘮叨等。在表達自己的觀點時,做到清楚、連貫、不偏離話題,讓學生有效地汲取信息。
2.課堂教學語言必須準確
在課堂上,教師要用準確的詞、句得體地和學生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要有中心、有條理、有根據(jù)地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并根據(jù)需要及時調整自己的表達內容和方式。此外,如果教學內容涉及其他的學科,也要力求準確應對。當然,這需要教師課前充分地準備,通過不斷學習來擴充自己的知識面。
3.課堂教學語言必須凝練
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就要精心設計課堂語言,以便讓學生從教師精練的課堂語言中領會教師的意圖,把握課堂的重點、難點。葉圣陶先生在給一位語文教師的信中寫道:“一篇文章,學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奧些的地方、隱藏在字面背后的意義,他們就未必能夠領會。老師必須在這些場合給學生指點一下,只要三言兩語,不要嚕哩嚕嗦,能使他們開竅就行。老師經常這樣做,學生看書的能力自然會提高?!比绻處熢谡n堂教學中的表達過于冗長、繁復,則會導致語無重點、索然無味,令學生聽了摸不著頭腦。
二、語文課堂教學語言的情感性
語文教師的語言魅力在于其豐富的情感,尤其是發(fā)自內心的真情實感。這樣的教學語言不僅具有感染力,更能成為師生心靈溝通的橋梁,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和發(fā)展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久而久之,學生身上也會慢慢地飄散出“語文味”了。
1.語文課堂的教學內容決定了教學語言的情感
語文教材的內容豐富多彩,課本中的一篇篇小說、散文、詩歌、戲劇、童話、寓言,構筑了一個個精美的世界,哪怕是議論文與說明文,也洋溢著嚴謹、思辨、明晰的理性美。不同內容、不同情調的課文教學,應用相應的語言給予表達?;驘崆楸挤?,或含蓄內斂,或直抒胸臆,或委婉曲折。這樣有感情的教學語言可以很快把學生帶進文本情境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課文內容的熏陶感染。
2.語文課堂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需要教學語言的情感
語文課堂上,富有情感的教學語言可以讓“導入”撥動學生的心弦,使師生之間產生交流和感情共鳴,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讓“評價”恰到好處,真誠的表揚和賞識,不僅能夠激勵學生當時的學業(yè),有時候甚至能決定他們日后成才的趨向;可以讓“結語”如繞梁三日的華美樂章,讓學生沉浸其中,在不知不覺中受到語文藝術的熏陶;可以鞏固“誦讀”這一環(huán)節(jié)在語文課堂上無法替代的重要地位。
葉圣陶先生在《精讀指導舉隅》中指出:“國文和英文一樣,是語文學科,不該只用心與眼來學習,須在心與眼之外,加用口與耳才好。吟誦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種學習方法。”把語文課上出“語文味”的課堂方法之一就是反復有感情地誦讀,教出語感?,槵樀臅暰褪恰罢Z文味”的重要體現(xiàn)。課堂上教師向學生傳授朗讀技巧需要親自示范,充滿感情的教學語言——朗誦讓學生感受到的就不僅僅是“語文味”“語文美”了,更是教師自己對語文的深厚感情。如此耳濡目染,可以促進學生開闊視野,陶冶情操,提高審美情趣,全面和諧地發(fā)展。
三、語文課堂教學語言的思想性
富有語文味的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豐富學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學生的人生境界。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語文教師的課堂教學語言在需要的時候要展現(xiàn)出它的深刻來。
1.課堂教學語言要言之有物
“言之有物”指講話內容具體而充實。在語文課堂上,教師不能口若懸河、夸夸其談。而要根據(jù)學生的情況,穿插時代背景、名人軼事、成語典故等內容,充實課堂教學內容。要根據(jù)課堂的實際教學情況,引經據(jù)典、吟詩背文,豐富學生文化的積淀。
2.課堂教學語言要言之有據(jù)
“言之有據(jù)”指說話有充分的證據(jù)或事實根據(jù)。語文課堂教學語言的“據(jù)”來自文本,來自工具書,來自各種文學或理論著作,來自師生的人生體驗。教師不能信口開河,更不能主觀臆斷。在有“語文味”的課堂上,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憑借自己的經歷、閱歷和文化積淀,去體味、感悟作品,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使學生獲得世界觀、人生觀的廣闊視野,為一生的成功奠定基礎。
3.課堂教學語言要言之有“人”
“言之有人”指說話內容有人文關懷。新課標中明確要求,語文課堂要培養(yǎng)學生的漢語人文情感、漢語人文精神、漢語人文思想、漢語人文能力?!罢Z文味”濃郁的語文課,應該注重啟迪學生的思想和生存智慧。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錢夢龍先生也說過:“教學的藝術,總而言之,應該是促進‘人不斷向上的藝術。”因此,一個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要充分體現(xiàn)出對“人”的關切,對“人”的心靈的關切,對“人”的命運的關切。這種人文關懷,一定可以激勵、喚醒、鼓舞他的學生。
四、課堂教學語言的科學性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一個好教師要懂得心理學和教育學,懂得而且體會到,不具備教育科學知識就無法做孩子們的工作?!币拐Z文課有“語文味”,組織教材、言語表達、教法選擇等必須牢牢建立在對學生心理特點和規(guī)律的充分認識和把握上。
1.教學語言需要生動有趣
一堂課45分鐘,中學生很難整節(jié)課保持注意力。必要的時候,生動的教學語言能夠調節(jié)課堂的氣氛,減少“說者有心,聽著無意”的尷尬,使學生能從原以為無趣的課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樂趣。正如教育家維特洛夫說:“教師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的語言,它能使整個教學頓時生輝,并能創(chuàng)造出一種有利于學生學習的輕松愉快的氣氛。”
2.教學語言要注意變換節(jié)奏
中學生大多喜歡新奇的事物,他們好動好說,善于觀察但不長于思考。教師要注重輕重緩急、抑揚頓挫的語調變速,以引起學生的注意,排除外來干擾,把學生的注意力再“牽”回來。
3.教學語言要機智
求學階段的孩子思維相當活躍,有旺盛的求知欲、好奇心。課堂上一旦出現(xiàn)“意外情況”,教師應能四兩撥千斤,遷移轉化而不留痕跡。
錢夢龍先生在上《故鄉(xiāng)》一課時,曾遭遇學生突然提出的“跳魚怎么會有兩只腳”這一意外問題。這時錢老師先引導學生討論“魚腳”問題,然后提出一問“可是少年閏土就知道,這說明什么?”及時收攏,在收放自如中突出了教學中心,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不論教育者是怎樣的研究教育理論,如果他沒有教育機智,他就不可能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教育實踐者?!?/p>
綜上所述,語文教師高度的語言修養(yǎng)具有極佳的引領示范的作用,連珠妙語增加了語文課堂的“語文味”,對學生的言語和智力發(fā)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讓我們物盡其用,使自己和學生都成為真正具有“語文味”的人。
參考文獻:
段靜靜.語文教師的課堂教學語言[D].陜西師范大學,2013-05.
?誗編輯 董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