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倩
現(xiàn)代教育思想更注重以人為本,更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和開發(fā)學生的智力。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師生交往是否有利于學生發(fā)展是教學過程能否按照現(xiàn)代教育的思想來運行的前提和保證。建立良性的師生關系也日益成為我們作為一線教師深思的問題。
首先應考查一下我們現(xiàn)行的教育模式中,師生關系的狀況如何?現(xiàn)行的師生活動,有如下幾個顯著的特點:
一、 單向性。它是指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擔任文化知識的傳遞者和社會道德倫理的傳播者角色,學生被動的接受教育。這種師生活動模式是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承襲。
二、 功利性。應試教育本身就帶有鮮明的功利性。因此服務于它的師生關系也必然有著這種特點,為此,才能滿足各種衡量教育質量的硬性指標。
三、 間離性。這是師生活動的功利性所產生的必然結果。唯應試、升學為任,沒有情感的交流或少有之,怎能不產生隔膜間離?
這樣的師生關系和學生觀不利于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和個性,更不利于學生良好人格的養(yǎng)成,阻礙了教育教學的發(fā)展?!彼哉f,通過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關系是教育工作者必須身體力行的一項重要任務。
每個學生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內心世界、精神生活和內在感受,有著不同于成人的觀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式。教師首先應從思想上改變過時的觀念和專制的作風。要真正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構建起良性師生關系。
(一)“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教師應用積極的、樂觀的眼觀和態(tài)度來估計學生的天性,多關注學生身上所具有的那種自我提高和完善的內在需要和傾向,堅信每個學生都是可以積極成長的,是可以造就的,是追求進步和完善的,因而對教育好每個學生應充滿信心。
(二)“我相信你會做得更好”
這是我常對學生說的一句話,相信也是每一個老師對學生的期望,這說明每個教師都相信學生的確潛藏著巨大的發(fā)展能量,堅信每個學生都是可以獲得成功的。在教育實踐中,有不少探索,正是基于每個學生都有獲得學習成功的潛能的信念,取得了全面提高學生學業(yè)成就的良好效果。
有一個耳熟能詳?shù)睦?。教育家去到一個班做實驗,隨意從中抽出一部分學生進行談話,告訴這些學生他們是教育家從同學中選出來的最聰明的孩子。一段時間后再來校發(fā)現(xiàn)這些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進步。正是教育家點亮了這些學生心中獲得學習成功的信念之燈,使他們發(fā)揮出了潛能。我堅信每一個學生都會在教師不斷的期待和鼓勵中獲得點點滴滴的成功與進步的。
(三)“多一份愛心,多一分寬容”
在實踐中,人們往往忽視學生正在成長的特點,而要求學生十全十美,對學生求全責備。這是和發(fā)展觀點想對立的。其實,作為發(fā)展的人,學生的不完善是正常的,而十全十美則是不符合實際的。把學生作為一個發(fā)展的人來對待,就要理解學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就要允許學生犯錯誤。更重要的是要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改正錯誤,從而不斷促進學生的進步和發(fā)展
如果身為人師者愛斤斤計較,喜歡小題大做,你的學生又怎么會是一個寬容的人呢?
我自己就有過這樣失敗的例子。
在我的學生中有一位班干部,各方面素質都不錯,我對他的期望也非常高,一直把他當做其他學生的榜樣。一次音樂課后,任課教師告訴我這堂課紀律非常不好,其中就有這位班干部,我當眾訓斥了這個班干部。但沒想到的是我的小題大做給這個孩子帶來了很大的影響,行為變得有狹隘傾向了。
總之,我們要處理好師生關系,使師生之間求同存異,教學相長。只有對學生傾注了感情,才能獲得學生的信任和尊重。三人行,必有我?guī)?。挖掘學生身上的可師性因素可以強化,激勵學生的自尊心,也能融洽師生關系,為師生合作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