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勁梅
論述類文本閱讀是語文高考試題的重點、難點,也是學生的薄弱點。之所以言其是重點,是因為該題放在試卷開頭,無論是心態(tài)還是做題時間都影響著整張試卷的成??;言其是難點,是因其選文內容多為哲學、經濟學、社會學、教育學、歷史學、文化學、語言學、美學等,學生對這類知識是比較陌生的,而且閱讀和解題時間很短;言其是薄弱點,是因為學生的解題方法局限在快速瀏覽之后的原始比對,但是作為基礎性閱讀的論述類文本,高考對其所考查的能力和難度相對選考類文本閱讀而言是比較低的,主要在于考查學生能否在獲取文章信息的基礎上對選項做出判斷與推斷。在此,以《2011年高考全國大綱卷》的論述類文本為例,探討整體把握文本、科學準確答題的方法。
【2011年高考全國大綱卷論述類文本閱讀題回放】:
很多人說: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其實這種解釋應該是從近代開始的。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釋就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國傳統(tǒng)美學中,情景交融所規(guī)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中國傳統(tǒng)美學認為藝術的本體就是意象,任何藝術作品都要創(chuàng)造意象,都應該情景交融,而意境則不是任何藝術作品都具有的。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規(guī)定性之外,還有自己的特殊規(guī)定性,意境的內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那么意境的特殊規(guī)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劉禹錫有句話:“境生于象外?!薄熬场笔菍τ谠跁r間和空間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這種象外之“境”才能體現(xiàn)作為宇宙的本體和生命的“道”。
從審美活動的角度看,所謂“意境”,就是超越具體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場景,進入無限的時間和空間,從而對整個人生、歷史、宇宙獲得一種哲理性的感受和領悟。西方古代藝術家,他們給自己提出的任務是要再現(xiàn)一個具體的物象,所以他們,比如,古希臘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體刻畫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而中國藝術家不是局限于刻畫單個的人體或物體,把這個有限的對象刻畫得很逼真、很完美,相反,他們追求一種“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中國園林藝術在審美上的最大特點也是有意境,中國古典園林中的樓、臺、亭、閣,它們的審美價值主要不在于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蘭亭集序》所說,在于可使人“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
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有意味的世界。陶淵明有兩句詩說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彼囆g就是要去尋找、發(fā)現(xiàn)、體驗生活中的這種意味,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藝術作品在這一點上的區(qū)別,就在于它不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個具體事物或具體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體的事物和事件,從一個角度揭示了整個人生的意味。所以,不是任何藝術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藝術作品都有深遠的意境。清代王夫之就比較過杜甫的詩和王維的詩,他認為杜甫詩的特點是“即物深致,無細不章”,有人寫詩就怕寫不逼真,杜甫則太逼真了,而王維詩則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說杜甫是“工”,王維是“妙”。
中國藝術的這種意境,它給人的美感,實際上包含了一種人生感、歷史感??档略浾f過,有一種美的東西,人們接觸到它的時候,往往感到一種惆悵。意境就是如此,這是一種最高的美感。當然這不等于說西方藝術沒有意境,西方藝術中也有這樣的作品。例如,俄羅斯民歌《伏爾加船夫曲》,它不僅唱出了俄羅新民族的苦難,而且唱出了人類共同的苦難,所以它引起了全世界聽眾的共鳴。
(摘編自葉朗《說意境》)
【閱讀方法】:
1.閱讀一篇論述類文本,要關注文章的題目或出處。因為它們往往提示著文章的論題或論點,從本文的出處可知該文的論題是“意境”。
2.閱讀文章第1段,通過勾畫關鍵詞,理清句與句間關系,從而提取出關鍵信息。
3.閱讀第2段,憑借語感可以判定首句為關鍵句,具體解釋“意境”這一核心概念的內涵是“從審美活動的角度看,所謂‘意境,就是超越具體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場景,進入無限的時間和空間,從而對整個人生、歷史、宇宙獲得一種哲理性的感受和領悟”。因為,論述類文本是議論文體,整體把握時分清楚觀點與材料,可以快速而有效地把握信息。下文很明顯是材料,“相反”“也”清晰地顯示著材料間的關系。
4.閱讀第3段,根據(jù)文章的核心論題是意境,論述類文本往往圍繞論題的內涵、特質、發(fā)展、意義等角度展開論述。再者,特殊的語言標志——即在一篇文章中多次出現(xiàn)的同一或相似的詞語或句子,也可幫助學生迅速把握關鍵信息,即意境作品的特質:“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藝術作品在這一點上的區(qū)別,就在于它不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個具體事物或具體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體的事物和事件,從一個角度揭示了整個人生的意味?!薄八浴币I的是以這一特質為前提的結論,后文則是這個結論的材料。
5.閱讀第4段,“中國藝術的這種意境,它給人的美感,實際上包含了一種人生感、歷史感”是關鍵信息,“當然這不等于說西方藝術沒有意境,西方藝術中也有這樣的作品”,是說因為西方藝術中的有些作品也“包含了一種人生感、歷史感”,也是“進入無限的時間和空間,從而對整個人生、歷史、宇宙獲得一種哲理性的感受和領悟”。
自此,可以探討出有效的閱讀方法:即通過關注文本的題目與出處,抓住關鍵詞理清句與句之間的關系,關注概念的內涵及概念間關系,注意文中前后照應的關鍵詞句,快速而準確地從整體上把握全文。
總之,論述類文本的閱讀,一方面要依靠語感快速整體把握文本,一方面要明確考點和熱點,微察病理,科學解題。只有重視閱讀能力,培養(yǎng)理性思維,提高學生思維品質和語文素養(yǎng),才能抓住論述類文本閱讀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