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夢萍
〔摘要〕友誼質量是指個體間友誼關系的好壞程度,它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重要影響。本文對初中生友誼質量的相關研究進行了綜述,總結了初中生友誼質量的概念、重要性及國內外研究進展,并提出了提高中學生社交技能,保持良好友誼關系的干預對策,希望對教育工作者有所啟示。
〔關鍵詞〕友誼質量;初中生;干預策略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15)11-0004-03
一、友誼質量的概念
友誼質量(Friendship Quality)描述的是友誼關系的狀態(tài),是對個體間友誼關系好壞程度的評價[1]。目前研究者關于友誼質量的評價維度提出了不同的假設。Parker和Asher提出從肯定與關心、親密分享與交流、陪伴與娛樂、幫助與指導、沖突與背叛以及沖突應對策略六個維度對友誼質量進行測量[2];而有的研究者則認為可以從親密的自我袒露、親社會行為、自尊肯定、競爭、沖突五個維度評價個體間的友誼質量;國內李淑湘、陳會昌和陳英和的研究認為,兒童友誼質量的結構包括以下五個緯度:個人交流和沖突解決、親密交流、互相欣賞、共同活動和互相幫助、榜樣和競爭[3]。
二、友誼質量對初中生的重要性
中學階段是個體心理發(fā)展的重要轉折期,學生的友誼質量對其心理健康、社會交往和同伴關系都具有重要的影響。許多研究顯示,友誼對青少年的社會性發(fā)展具有重大意義,不僅可以幫助青少年提高社會技能,而且也能為他們提供社會支持,良好的友誼還可以降低與消除青少年的孤獨感。有研究表明,受欺負的青少年所受到的傷害以及體驗到的無助感會因為得到朋友的支持而有所減輕[4]。美國心理學家沙利文還提出,親密性是青少年友誼關系的核心特征,親密的關系會促進青少年自尊的發(fā)展。
大部分研究者都認為,高質量的友誼會提升青少年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壓力應對能力。友誼質量是描述同伴關系質量高低的主要方面,它是指建立在合作、信任基礎上的自愿、親密的二維關系,反映的是個體與個體之間的情感聯(lián)結,它具有信任、親密、陪伴、安撫、幫助、肯定價值的特點。
友誼在青少年的同伴關系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友誼可為青少年提供安全感和情感支持,提高青少年的自尊,促進青少年社會問題解決能力的發(fā)展,影響青少年短期和長期的適應情況等。研究表明,友誼質量低往往與不良性行為、吸煙、酗酒、打架斗毆、抑郁和學校適應不良聯(lián)系在一起[5];如果青少年與有社會問題的朋友交往,則會增加其吸毒和違法犯罪的頻次,相關研究表明,高友誼質量的青少年有更少的反社會行為。
王曉麗、胡心怡和申繼亮[6]對農村留守兒童友誼質量與孤獨感、抑郁的關系研究表明,友誼質量能顯著預測單親外出留守兒童的孤獨感和抑郁,同時也表明友誼質量對初中留守兒童孤獨感和抑郁的預測作用均顯著大于小學留守兒童。即一定程度上,高質量的友誼能減輕留守壓力對兒童的消極影響,是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一個保護因素。
三、初中生友誼質量的研究進展
(一)初中生友誼質量的一般特點
初中生友誼建立的過程表現(xiàn)出階段性,由泛化的伙伴式友誼發(fā)展為分化式的朋友式友誼,且友誼圈內的朋友也表現(xiàn)出友誼深淺之分。一般而言,第一層次是在學習中有所接觸的朋友;第二層次是可以彼此信任,情感真摯的朋友;第三層次是有共同志向,彼此互相鼓勵,共同進步且能交心的朋友。
在交友選擇上,一般初識階段,有鄰近優(yōu)勢或有共同愛好的易結成伙伴,如座位鄰近,住處鄰近,都喜歡看漫畫,喜歡打游戲等。而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接觸,有的學生偏向于和學習成績好的同學或與自己學習層次差不多的同學玩耍。
初中生所處的社會地位和生活圈子,使得他們交友的途徑和對象單一化,相關研究表明,“同學關系”是他們認識的主要途徑,占80%以上,其次還有“互相介紹認識”(9.5%)和“鄰居”(4.8%),甚至還有“打架認識”的(1.4%)。
初中生異性間的交往存在著從相斥疏遠到渴望接近接觸的過程。這一階段的青少年性意識萌發(fā),各自的性別角色和定位比較清晰,有時雖然表現(xiàn)出對異性很排斥、疏離,其實內心渴望與異性交往,渴望得到異性的關注。
(二)初中生友誼質量的年級差異
青少年時期的友誼對個體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發(fā)現(xiàn),在友誼認知方面,初一學生相比初二學生在關心與幫助、信任與尊重上得分更高。究其原因可能是初一年級的階段性所致,并非是友誼的本質性變化。剛剛升入初中,在適應新環(huán)境的過程中,個體會面臨新的挑戰(zhàn)與困難,此時新同學的關心與幫助顯得尤為重要,由此也更容易結交新朋友,形成新的友誼。以往研究也發(fā)現(xiàn),對于12歲兒童來說,除共同活動和游戲外,相互指導和幫助是友誼形成的重要因素[3]。因此,在初一學生看來,相互關心與幫助是友誼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對于初二學生來說,隨著對環(huán)境的逐漸熟悉以及個體認知水平和社交技能的提高,他們不再僅僅將關心與幫助作為評價好朋友的標準,而是更傾向于結交有共同愛好、志向的朋友。另外,由于初一學生逐漸開始體驗友誼所帶來的快樂與陪伴,尊重與信任作為友誼的重要方面也逐漸顯現(xiàn)出來。
(三)初中生友誼質量的性別差異
在友誼關系中,初中生均表現(xiàn)出明顯的性別差異。在友誼認知方面,女生在關心與幫助、重情輕利以及信任與尊重上的得分顯著高于男生。女生更為強調人際支持的重要性和友誼中的親密性,更為關注情緒情感的傾訴和分享[7]。
在友誼行為方面,女生有更多積極的行為表現(xiàn)[8]。其原因一方面在于男女生對友誼認知的不同看法,同時也與男女生不同的交往目標相關。有研究者指出,女生的交往更多是為了建立人際的聯(lián)系與陪伴。為了更好地與他人建立關系,女生會有更為積極的行為,會主動邀約朋友陪伴,一起學習或是參加體育活動,而男生則表現(xiàn)出更高的競爭水平。受中國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男性在社會上會承擔更大的壓力與更高的社會預期,因此,在同伴的交往過程中,男生會表現(xiàn)出更多的競爭行為。但也有可能男女生具有同等水平的競爭行為,只是迫于傳統(tǒng)觀念的壓力和社會贊許性的影響,女生未能如實報告。
女生在交往過程中表現(xiàn)出更為主動、積極的行為,體驗到更高水平的歸屬與愛的需要,對友誼有更高的滿意度。而對于男生來說,由于其友誼更多是以共同的活動為中心,友誼未能提供更多深入交流的機會,同時,由于競爭與社交焦慮呈顯著的正相關,而與歸屬與愛的需要呈顯著負相關,因此友誼未能給男生提供比較強烈的歸屬與愛的體驗,其社交焦慮程度表現(xiàn)相對較高。
四、干預對策
友誼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發(fā)展的重要條件,良好的同伴依戀、較高的友誼質量能為青少年提供必要的支持,滿足其情感需要。這對于我國計劃生育政策下的獨生子女而言,意義尤為重大[9]。在青春期,友誼是獲得社會支持的重要源泉,它有助于為青少年提供親密交流與袒露的機會,減少這一時期青少年體驗到的焦慮、恐懼和孤獨感。
研究表明,友誼質量與孤獨感呈顯著負相關,因此,幫助青少年培養(yǎng)良好的人際關系,教會他們一些人際交往的技巧,使他們擁有良好的友誼質量,是降低和改善青少年孤獨感的一種有效方式。例如,可以通過情境模擬來鍛煉青少年如何發(fā)起交往,如何解決沖突,如何去尋找新話題與他人交流,如何學會傾聽和共情,如何讓別人能夠接受自己的觀點,等等。通過這樣的訓練和學習,青少年可以提高人際關系能力,與他人建立良好的友誼,從而降低孤獨感。當然,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關注青少年健康人格的發(fā)展,發(fā)掘其積極的興趣關注點,使其擁有樂觀、自信的品質,從而減少孤獨感的產生。
青春期是一個充滿煩惱、迷茫與困擾的時期,青少年的情緒又變化多端,陰晴不定,向有相同煩惱的同伴傾訴是青少年極佳的解憂途徑。朋友的有無和友誼質量的高低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產生著重要的影響。因此中學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幫助青少年順利渡過充滿危機的青春期時,如何幫助其建立和維持高質量的友誼是一項不容忽視的內容。
學校應當重視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并積極開展實質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讓學生適當了解一些人際交往的理論基礎知識。例如友誼的含義和發(fā)展階段;人際吸引的影響因素;社交交往的基本禮儀和原則;如何與朋友友好相處,真誠待人;如何恰當處理朋友間的矛盾;如何與異性健康交往等。在具體教學的過程中,也要注意基本理論與實踐操作相結合。在形式上,可以多個角度、多種形式展開,既可以是主題班會、心理社團、心理劇,也可以是集體的團體輔導和心理拓展訓練,還可以針對特殊個體進行個體心理咨詢。
此外,如前所述,男女生的友誼質量水平存在顯著差異,這要求心理教育工作者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要有區(qū)別地對待男生、女生。男生由于情緒有較大的內隱性,不輕易外顯,更加需要心理教師的指導和幫助。
以往研究結果表明,社交焦慮和人際信任均是影響青少年友誼質量的重要因素,人際信任有利于青少年發(fā)展良好的友誼關系,而高社交焦慮可能會損害友誼質量。因此,中學階段的心理教育工作者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可以選擇一些幫助青少年減少社交焦慮和提高人際信任的內容。從長遠意義上看,社交焦慮所帶來的危害遠遠不止人際信任和友誼質量受損。因此如何預防和干預社交焦慮也是心理教育工作者必須重視的問題之一,不但要重視對高社交焦慮青少年進行干預,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也要重視對社交焦慮的預防。目前,認知行為療法(CBT)是一種對社交焦慮非常有效的干預方法,既適用于個體咨詢,也可用于團體輔導活動,且在團體療法中效果顯著。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從提高青少年社交技能入手,來達到預防社交焦慮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扶躍輝.友誼對兒童和青少年社會性發(fā)展的影響[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06,(7)3:36-39.
[2]Parker J G,Asher S R. Friendship and friendship quality in middle childhood:Links with peer group acceptance and feelings of loneliness and social dissatisfaction[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3,29(4):611.
[3]李淑湘,陳會昌,陳英和. 6 ~15歲兒童對友誼特性的認知發(fā)展[J].心理學報,1997,(29)1:51 -60.
[4]Hodge E V E,Boivin M,Vitaro F,Bukowski W M The power of friendship:protection against an escalating cycle of peer victimization[J]. Develpomental Psychology,1999,35(1):94-104.
[5]王曉彥,周明娜,童俊.友誼質量與中職學生危險行為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21)2:273-277.
[6]王曉麗,胡心怡,申繼亮.農村留守兒童友誼質量與孤獨感、抑郁的關系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1,19(2),252-254.
[7]徐瑜姣,馬世超,劉秀麗. 初中生性別角色類型特點及其與友誼質量的關系[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4,(10):23-26.
[8]王英春,鄒泓,張秋凌.初中生友誼的發(fā)展特點[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6,(22)2:52-56.
[9]李小青,鄒泓,劉艷,楊穎. 中學生同伴依戀的特點及其與友誼質量的關系:社會交往目標的中介作用[J]. 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9,(25)3:32-38.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開封,475001)
編輯/王抒文 終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