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顯安
[摘 要]《信息技術基礎》對學生實踐要求能力較高,需要教師對此加以重視。在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對同一內容進行多次練習,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使教學具有連續(xù)性、順序性和整合性。
[關鍵詞]信息技術 同一內容 練習
[中圖分類號] G633.6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5)030081
新教材《信息技術基礎》與以前的教材相比,具體的操作練習少了許多。原來要許多時間講解的具體操作內容,現在基本上在教材中都沒有具體的介紹,只是要求學生去動手操作。這樣就產生一個問題:學生書本知識與實踐操作脫離。鑒于此,學習完“信息的獲取和加工”內容后,筆者給學生布置了一個作業(yè):用Word或者PPT演示文稿的形式來設計一個旅行計劃,或者相關的一個活動簡介。
學生的第一次作業(yè)反映出許多問題,比如用PPT演示文稿來設計活動時,大部分學生連PPT文檔的基本操作都還不會,可教材是在學生已經會使用PPT的情況下來編寫的。于是筆者給學生補了一節(jié)PPT文檔的操作課,然后讓學生上網搜索材料來準備。在后一節(jié)課中,學生的作業(yè)明顯比第一次上交的作業(yè)好得多,設計活動的內容中不但有了文字的加工與美化,而且有了圖片等其他媒體資料的加入。在課堂上,筆者展示了學生完成得比較好的作品,并且讓學生自我評點。在學生統(tǒng)一把作品提交到教師機后,還讓學生把自己的作品發(fā)到自己的郵箱中保存,以備今后有時間再做修改。
兩周以后,筆者又讓學生把作品從郵箱中下載下來,再進行修改和加工操作,并且對主題思想的表達和各種信息的加工有了更高的要求。于是學生重新修改和編輯自己的作品,有的學生還在作品中加入了按鈕和閱讀相關文檔的超鏈接,方便對文檔的演示觀看。對同一作業(yè)內容,通過三次練習后,學生的作品與第一次相比,有了明顯的進步。
因此,有些知識不需要多講,可以先讓學生學習,讓學生在學習中發(fā)現問題,并想辦法解決問題。學生遇到問題可以自己獨立解決,也可以尋求別人的幫助。多次的反復練習,并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提高過程。
在筆者講解“體驗程序的作用及其編制環(huán)境”一節(jié)內容時,要說編程序,可能用一年的時間來講Visual Basic編程也不算多。本節(jié)內容旨在通過兩個加解密的程序學習,讓學生體驗程序的作用及其編制環(huán)境,從而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編寫程序的興趣,為今后學生選修“算法與程序設計”打下基礎??梢寣W生真正在一兩節(jié)課之內熟悉程序的編制環(huán)境,認識程序中的基本元素,剖析編制計算機程序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將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
那么,該怎么辦呢?
對于這部分內容,通常講一節(jié)課,筆者要安排三節(jié)課來學習體驗程序和編程序的環(huán)境。筆者先是簡單地介紹了VB6.0程序語言,然后與學生一起體驗了筆者以前用VB編制的一個“醫(yī)學影像成像系統(tǒng)”軟件。筆者用攝像頭來代替醫(yī)院的內窺鏡設備。在這個軟件中,使用了數據庫,一些數據直接從數據庫調用。這個軟件還可以攝像和即時拍照,引起了學生的極大興趣。緊接著,在VB6.0環(huán)境中,筆者讓學生輸入教材中的“畫正弦函數曲線程序”,這花了學生一節(jié)課的時間。學生在輸入程序時有許多錯誤,在調試時卻又檢查不出來。比如有的學生把某行程序看漏了;有的學生把字母“i”看成了是數字“1”;有的學生把符號輸入錯了等等,這些錯誤都不能讓程序正確地運行。還有的學生輸入程序后,機器檢查通過了,可最后卻沒有在屏幕上畫出正弦函數的曲線圖。這種隱形的錯誤,必須要教師坐在學生位置上認真觀察,并費很大的勁才能找出來。正因為這樣,大家才感覺到為這樣的學習付出勞動值得。每當一個個錯誤調試通過,學生會露出高興的表情。
趁著學生學習程序的興趣正濃時,筆者又安排了一節(jié)課來加深學生對程序的體驗學習,這就是提高課。原來的畫正弦函數的程序,如果學生真正讀懂了,就能進一步把這個程序改成畫拋物線的程序。很快就有學生把程序進行了改變,畫出了拋物線。筆者再讓提前完成的學生幫助其他未完成的學生調試程序。在這過程中,學生對程序的體驗有了更深一步的認識。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提出:“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睂嶋H上,在體驗程序和編制環(huán)境的學習時,筆者沒有停留于過多的程序語法的介紹和講解,主要是讓學生通過練習和輸入程序來體驗,讓學生有更多的實踐操作機會,而這正符合新課改的要求。
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指出,學生的學習成長就是在原有知識和經驗上的提高,學生的發(fā)展依賴于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之間系統(tǒng)而相倚的互動。對于學生來說,教師擁有廣泛的知識經驗,能將相關課程內容傳授給學生。在學校,學生大部分的成長,是在教師的影響和幫助下實現的,學生是以新的形式重新記錄下所看、所做,并由此生成新的內容,然后再由這些內容來組織、建構和生成新的內容。隨著學生一次次練習和活動的開展,新的內容就逐漸建立起來了。教育教學的核心就是要為受教育者提供幫助、服務和對話的機會,以促進學生將經驗轉化為更加強有力的符號系統(tǒng)和秩序系統(tǒng)上來。對于同一內容的知識學習,雖然知識是相同的,但每次學習時要求是不一樣的,這樣學生每次學習都是在原有基礎上的提高。
對同一內容的不斷練習,這樣組織起來的教學具有連續(xù)性、順序性和整合性。連續(xù)性是指主要教學內容的重復,在一定時間,必須確保學生有機會重復地、不斷地訓練和發(fā)展這些技能。順序性強調學生將要學習的后續(xù)內容都是建立在先前經驗的學習基礎之上,且必須更廣泛、更深入地探究所涉及的事物。整合性是指學生學習技能的橫向發(fā)展,通過相應知識內容的學習,獲得技能,將知識逐漸內化為自己的能力。連續(xù)性、順序性、整合性使得教學的三維知識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逐漸統(tǒng)一起來。
參考文獻
[1]徐福蔭,李文郁.信息技術(必修)信息技術基礎[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3.
[2][捷]夸美紐斯.大教學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責任編輯 柳 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