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南丁
摘 要:音樂是一種蘊含情感,并蘊含著思想和觀念的藝術(shù),音樂外交在國際交往中的作用非常獨特。當國家關(guān)系處于不友好的狀態(tài)時,音樂往往會充當一國政治的外交先鋒。試通過一些典型案例,從試探敵意、釋放善意和軟化矛盾三個方面分析其政治作用。
關(guān)鍵詞:音樂外交;政治試探;軟化矛盾
中圖分類號:D034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03-0017-02
一、音樂外交概述
音樂外交是以音樂為紐帶的外交形式。它是以國家政府為主導,非政府組織和民眾參與的,通過樂器的演奏、人聲的歌唱、音樂文化產(chǎn)品等途徑,直接而廣泛地接觸外國政府或公眾,向他國傳播本國的政體、價值觀、文化特性等,從而有效地增強本國的文化吸引力和政治影響力,改善國際輿論環(huán)境,維護國家利益,分享不同文明的一種外交形式。理論上分為以下兩個部分:
1.進攻性音樂外交
通過在特定時期內(nèi)針對特定的目標開展一些具有象征意義的音樂活動和交流,對他國的公眾進行思想灌輸和情感沖擊,傳播本國的文化理念,推動政府某些外交政策的順利進行。一般來說,當國家之間關(guān)系緊張或意識形態(tài)出現(xiàn)分歧的時候,音樂可作為國際交往中的“政治先鋒”或“觀念大使”,消除其他國家的疑慮和誤解,軟化對方的負面情緒,輸出本國的文化觀念,加強國家的認同。
2.防御性音樂外交
通過日常音樂交流,在溝通中對一國文化源流、政治背景等進行說明,吸引其他國家公眾的興趣和好感,從而逐漸引導和培育他國公眾對本國政策或行為的理解與認知。一般來說,當兩國正?;煌蜿P(guān)系友好時,音樂可作為文化橋梁,增進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間的理解與信任,塑造良好的國家形象,分享不同的文明。然而進攻和防御并非總是涇渭分明的,兩者常常是相互滲透甚至是相互轉(zhuǎn)化的。
二、音樂外交的典型案例
音樂被作為一種硬性、有計劃的公共外交手段,即國家通過音樂在短時間內(nèi)消除他國公眾的疑慮和誤解,對他國公眾進行思想灌輸和情感沖擊,起到試探對方的政治意圖并軟化其負面情緒,加強對本國文化認同的作用時可稱之為進攻性工具。當它被當作進攻型工具運用時,與政策的結(jié)盟非常緊密,往往具有特定的戰(zhàn)略目標和戰(zhàn)略手段。
2007年8月27日德國奧斯納布魯克樂隊(Osnabruck)在伊朗進行了兩場交響樂演出,演奏巴赫、貝多芬等19世紀的世界古典名曲。據(jù)悉,柏林愛樂樂團1975年在著名指揮家卡拉揚的帶領(lǐng)下,曾在德黑蘭演奏了三場交響音樂會。但是自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以來,交響樂受到限制。這場音樂會的組織者表示,奧斯納布爾魯克樂團是第一支在德黑蘭演奏的西方交響樂團。
2008年2月26日晚,紐約愛樂樂團在東平壤大劇場進行演出,成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1948年成立以來第一個到訪的美國交響樂團,250余人的陣容也是迄今訪問朝鮮的最大美國代表團。此舉亦被外界解讀為是兩國外交關(guān)系“破冰”的開始。
2008年5月7日,中國愛樂樂團及上海歌劇院合唱團聯(lián)袂在梵蒂岡保羅六世音樂大廳舉行專場演出,中國愛樂樂團和上海歌劇院合唱團傾情演繹了莫扎特的《安魂曲》和中國民樂《茉莉花》。中國駐意大利大使孫玉璽、羅馬教皇本篤十六世、在意華人華僑以及梵、意各界近6 000人觀看了音樂會。這是中國第一個官方文藝團體在梵蒂岡城亮相,也是教皇第一次在梵蒂岡城觀看中國藝術(shù)家的表演,雙方的第一次意義非凡,被看作是一次“文化破冰之旅”。
2009年10月16日,紐約愛樂樂團訪問越南的第一場音樂會,在首都河內(nèi)引起空前反響:貝多芬的《第七交響樂》和美國國歌《星條旗永不落》,一同奏響在河內(nèi)歌劇院。與20世紀不同的是,這一次,美國人踏上越南國土,不是用武器和槍炮占領(lǐng)越南全境,而是用音樂打開了越南人的眼界和錢包;2011年9月27日,美國殿堂級爵士樂隊阿里羅蘭德爵士四重奏與巴基斯坦搖滾樂隊Fuzon,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舉行音樂會,共同奏響一曲特殊的“友誼之歌”。
從以上事件可以看出,將音樂運用于國際交往之中,美國最深諳此道。在以音樂作為政治先鋒來進行國家交往活動的事件中,紐約愛樂樂團訪朝引起的轟動影響最大,我們可以從一些細節(jié)之中發(fā)現(xiàn)二者在音樂運用上的獨到之處。
美朝的關(guān)系向來緊張敏感,稍有不慎就容易陷入劍拔弩張狀態(tài)之中。事實上,朝鮮一直對來自西方社會的信息有一種復雜的情感,怕西方的信息進來以后會給社會造成強大的沖擊。然而,在國際形勢發(fā)展的大背景下,謀求與美國關(guān)系的正?;浅晒θ谌雵H社會的必經(jīng)之路。而對于這兩個長期敵視的國家來說,任何政府方面的風吹草動都有可能造成嚴重的后果,在此時音樂便成為兩個國家安全交流的一種手段。朝鮮在2007年夏天向美國著名的交響樂團——紐約愛樂樂團發(fā)出邀請,發(fā)出友善的信號,美國方面也一拍即合,第二年便派出愛樂樂團前往出訪。正所謂“當政黨沉默時,正是藝術(shù)家粉墨登場之際。”這一場看似美國主動出擊的音樂外交,實際體現(xiàn)了兩國政府在改善彼此關(guān)系上的政治決策。在此次破冰之旅中,音樂本身并不帶有多少政治含義,它表達的是一種政治姿態(tài),即釋放溝通的善意與信號。其最引人關(guān)注的,在于它背后超越了音樂自身的象征意義。
兩國在此次國際交往活動中展現(xiàn)了二者在運用音樂傳達政治意圖的嫻熟技術(shù),但必須明確的是,此次訪問并非常態(tài)、定期的互訪交流。朝鮮半島因其有限的地緣政治空間,復雜的歷史遺留問題和現(xiàn)實的國際政治意義,決定了缺乏互相信任、缺乏多種溝通渠道、缺乏多形式對話機制的堅冰矛盾遠不是通過一次“音樂外交”就能消融,但音樂展示出的跨越民族、信仰和文化的強大力量卻不容小視。
三、音樂作為政治先鋒的思考
在近代的國際交往史上,非傳統(tǒng)方式介入的外交領(lǐng)域事件并不少見。此前,美國與伊朗上演過“足球外交”,中美之間的“乒乓外交”所擁有的巔峰地位,為其他同類事件無法比肩。這些處于邊緣政治或者低級政治領(lǐng)域的體育、音樂等文化形式作為外交手段到底能起到什么作用,為何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國家交往的活動中?通過以上案例,我們可以看到在國際交往中,當兩國關(guān)系出現(xiàn)不友好狀態(tài)或冰點時,音樂常被用來作為政治試探,傳達政治無法表達又無法保持沉默的信息。
1.音樂可以用來試探敵意
20世紀50年代冷戰(zhàn)中的美蘇雙方可謂劍拔弩張,相互對峙。在兩國處于關(guān)系高度緊張,試圖改善卻又苦于不知對方意圖時,音樂便成為政治最好的試探先鋒。1956年當美國波士頓交響樂團率先成功赴蘇聯(lián)演出時,在彼得格勒的第一場音樂會,樂團特意演奏了蘇聯(lián)國歌,在演奏美國國歌時,蘇聯(lián)觀眾紛紛起立鼓掌。就在這一年,美蘇關(guān)系開始出現(xiàn)解凍的跡象,蘇共二十大在莫斯科召開,蘇聯(lián)領(lǐng)導人赫魯曉夫在大會報告中提出,社會制度不同的國家可以和平共處、在現(xiàn)代國際條件下戰(zhàn)爭并非不可避免。在得到對方善意信號之后,1959年,美國紐約愛樂樂團在常任指揮伯恩斯坦的率領(lǐng)下也赴蘇聯(lián)演出。而在這一年的7月,美國副總統(tǒng)尼克松在莫斯科主持了美國國家展覽會開幕式,并與蘇聯(lián)領(lǐng)導人赫魯曉夫展開了一場著名的“廚房辯論”。該年9月,赫魯曉夫訪問美國,同美國總統(tǒng)艾森豪威爾在戴維營舉行了戰(zhàn)后美蘇首腦的首次會晤,兩國關(guān)系開始進入了新的階段。盡管在之后雙方爭霸爆發(fā)了古巴導彈危機,但彼此之間的交流卻日漸增多。
2.音樂可以用來釋放善意
在新中國成立后,當西方國家不愿顯示出急于承認新中國的合法地位時,派出交響樂團出訪便是一種善意的表達。比如1973年英國倫敦交響樂和美國費城交響樂團先后訪華,這不僅給中國人帶來了如癡如醉的古典作品,更帶來了愿意與中國進行合作并建立友好關(guān)系的善意。而紐約愛樂樂團作為美國音樂文化的代表和象征,在2008年、2009年分別開始對朝鮮和越南兩個國家進行了訪問演出,用音符向過去敵對的兩國唱出了“和解之聲”,希望與這兩個國家開啟友好對話。美國和越南曾在冷戰(zhàn)時期刀槍相見,之后又相互敵視多年,直至1995年才建立起外交關(guān)系。近年來兩國之間的互動頻繁,主要是冷戰(zhàn)之后越南成了美國制衡中國的重要借力,美國也成了越南“柔性對抗”中國的杠桿。
3.音樂可以用來軟化矛盾
比如美國爵士樂在巴基斯坦的音樂會就是美國駐巴基斯坦大使館主辦的,美國希望借助音樂的力量點起兩國的友誼之光。之所以派樂隊去巴基斯坦,是因為當時美巴關(guān)系陷入了低谷。美國在當年5月單方面出兵,在巴基斯坦境內(nèi)擊殺拉登,又指責巴基斯坦打擊恐怖活動不力,美軍參謀長聯(lián)席會會議主席馬倫,更高調(diào)批評巴基斯坦情報機構(gòu)暗中支援激進組織哈尼卡,其言論使巴基斯坦嚴重不滿,警告美國會失去這位反恐盟友,兩國的互信跌至冰點。美國希望借助音樂所吟唱的“友誼之歌”來緩和彼此之間的矛盾,重建友好的關(guān)系。作為美國駐巴基斯坦白沙瓦市的新任公共外交官員沙依拉·克萊姆認為,在如此不安全的環(huán)境之中,音樂可能是人們增強溝通和理解的最簡單的方式。她不僅熱衷于學習當?shù)厝藨T用的普什圖語,也不斷嘗試用現(xiàn)學的語言譜寫普什圖風格的歌曲。因為在普什圖的文化中,音樂占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普什圖人世世代代對于音樂都有著格外的熱愛和向往。在她看來,學會當?shù)氐恼Z言和音樂對于加深巴基斯坦民眾對于美國的理解和好感有著重大的意義。而2008年5月7日,中國愛樂樂團及上海歌劇院合唱團聯(lián)袂在梵蒂岡保羅六世音樂大廳所舉行的為教宗演出專場音樂會,可以說是一個史無前例的姿態(tài),有媒體分析它可能標志著中梵關(guān)系的解凍。政治分析家亦認為,因為西藏當時的動蕩和奧運火炬的國際傳遞受阻造成不利影響,中國希望借此緩和國際矛盾,并改善自己的國際形象。
綜上所述,音樂作為國際交往中的政治先鋒可以用來試探敵意、釋放善意,還可以軟化矛盾。但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國家之間的沖突與猜忌絕非一兩次音樂交流所能消融的。音樂外交到底能否可行,終究要根據(jù)國家利益所定,制約與決定各國對外政策與國際戰(zhàn)略的依然是國家利益。
參考文獻:
[1]陳玉聃.音樂的國際關(guān)系學:國際關(guān)系研究的一個文化視角[J].外交評論,2011(3).
[2]陳玉聃.[赤道幾內(nèi)亞]何塞·穆巴恩·圭瑪.國際關(guān)系中的音樂與權(quán)力[J].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2012(6).
[3]曾琳智.音樂在公共外交中的運用及影響探究——以美國爵士樂在冷戰(zhàn)中的運用為例[J].國際觀察,2013(3).
[4]趙可金.美國公共外交的興起[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