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萍
摘 要:朗讀閱讀在整個小學語文的教學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由于朗讀閱讀沒有一個合理的考試考核方式,再加上學生的朗讀閱讀水平也不是短時間內就能提高、能看出效果來的。所以,很多學校和老師都不太注重小學語文朗讀閱讀的訓練。根據(jù)新大綱的要求和自己的教學經驗,提出提高小學語文朗讀閱讀訓練效果的方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朗讀閱讀;訓練效果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正是對朗讀閱讀作用的一個肯定。那么,如何更好地提高學生的朗讀閱讀水平呢?在接下來的小學語文教學中,老師應該根據(jù)新大綱的要求和小學生自身的認知水平,來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來提高小學生的朗讀閱讀訓練。那么接下來進行詳細的分析和闡述。
一、老師應該嚴抓小學生的朗讀基本功
要想閱讀好一篇文章,就必須先把這篇文章讀流利、讀正確,以此來打牢朗讀的基本功。偉大的教育學家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教育簡單地來講就是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朗讀閱讀也是這樣的,在朗讀中一定要做到六不,那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重復、不錯字、不破句子、不唱讀,做到這六點,養(yǎng)成一個良好的朗讀閱讀習慣。在小學教育中,一定要在一年級的時候嚴格抓起,讓學生在朗讀閱讀中做到三到:眼到、口到、心到。學生只有做到了正確地朗讀課文,才能夠很好地閱讀這篇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導語的設計要新穎、獨特,能抓住小學生的興趣點
我們都知道,導語的設計以及如何過渡到新課是很重要和關鍵的開場部分。那么,一次朗讀教學好不好,導語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新穎、獨特的導語設計能夠很好地抓住學生的興趣點,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和積極性。例如,一位老師用優(yōu)美的語言來描述一下春天的景色,然后在優(yōu)美悅耳的音樂中帶領大家進入《春》這篇課文的朗讀中去,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朗讀,那么學生就會很愿意去朗讀一下課文中關于春天的描述,還會帶著問題有目的地進行朗讀,那么,這樣無形中就提高了朗讀的訓練效果。
三、在進行朗讀之前,要進行示范性的朗讀
要提高學生的朗讀效果,老師的示范閱讀是一個很好的手段和方法。另外,也可以通過播放朗讀資料的方式,來進一步感染學生的朗讀效果。老師或者是磁帶的錄音,可以讓學生從真正意義上理解到什么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什么是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老師在進行示范性朗讀的時候,這個環(huán)節(jié)不但不能省略,而且還要更加重視起來。老師通過帶感情地朗讀這篇課文,學生能從老師的朗讀示范中聽出這篇文章的感情基調到底是悲傷還是愉快,那么學生在接下來的朗讀訓練的時候,可以有目的地、正確地進行朗讀訓練。
四、在進行朗讀之前,應該進行場景的模擬
一篇文章之所以稱之為優(yōu)秀,主要是文章的感情基調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它能夠給讀者呈現(xiàn)一種情景,或感人,或悲傷。讀者在這種情感的情境中,完全可以體會到作者的心情,與作者產生共鳴。所以,在進行某一篇文章的閱讀訓練的時候,還應該進行必要的情景模擬。
1.用語言來恰當?shù)孛枥L情景
在進行閱讀之前,老師可以用恰當?shù)恼Z言和貼切的背景音樂帶動學生一起進入課文的朗讀中來。優(yōu)美的音樂可以渲染出文章的感情基調,老師的語言可以給學生描述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學生帶著這樣的感情基調、這樣生動的畫面來進行朗讀閱讀的話,會更好地促進朗讀效果的提高。
2.老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或者圖片的方式,來給學生描述出一幅幅畫面
現(xiàn)在,多媒體技術的普及和發(fā)展,大大地方便了教學,給老師提供了大量的教學資源。因為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還是以視覺、聽覺為主,那么,老師就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或者圖片的形式,給學生帶來一幅幅生動的、色彩鮮艷的畫面。這樣,可以很好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積極性,進行有效果的朗讀閱讀。
五、對學生的朗讀閱讀的效果要進行合理的評價
老師對學生的贊美和許可,可以很好地促使學生更加努力地進行學習。同樣,在學生的朗讀訓練中,老師一定不要吝惜分數(shù)。對學生的每一次小小的進步,都要進行肯定和贊美。我們都知道,提高朗讀閱讀訓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事情,所以,老師應該有一個合理的評價體系。學生每一次的閱讀之后,都要及時地對學生的閱讀進行評價。這樣的評價可以是老師評價,也可以是學生的互評,也可以是學生的自我評價。學生可以很好地從這些評價之中,吸取好的建議來改進自己的缺點,也可以把自己的朗讀方法說出來分享給大家,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悅。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朗讀閱讀的教學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正是對朗讀閱讀作用的一個肯定。在接下來的小學語文教學中,老師應該根據(jù)新大綱的要求和小學生自身的認知水平,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來提高小學生的朗讀閱讀訓練效果。
參考文獻:
車敏.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J].成才之路,2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