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瑪多杰
【摘 ? ?要】語言學習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異文化碰撞交流的過程,語言與文化緊密相連。對外漢語文教學是一個語言教學、文化交流、跨文化交際的過程。漢語文教師與漢語文學習者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在此過程中,必然會遇到相關的跨文化交際問題,漢語文教師應該具備哪些文化素養(yǎng),教師與學習者又該持何種態(tài)度對待彼此間存在的文化差異,對于這些問題有必要進行討論分析。
【關鍵詞】文化 ?漢語文 ?文化態(tài)度
一、漢語文教學中的文化
(一)文化作為人類學的核心概念是由英國人類學家泰勒首次提出來。泰勒從古典主義的觀點出發(fā)把文化定義為:“包括知識、信仰、藝術(shù)、道德、習慣、以及作為一個社會成員所獲得的任何其它能的復合體”。在泰勒之后,文化獲得了大量的定義??唆斂苹羲购涂洳赋觯骸八^文化是指由象征所獲得并傳達的明示的或暗示的行為類型?!睘榇?,他們把文化分為兩類,即顯性文化和隱性文化。顯性文化是指如衣食住、社交、宗教、禮儀、語言交際等能夠親眼觀察到的明示性文化;隱性文化則是無法觀察到的習慣性行為和隱含在語言行為背后的價值觀,及其它思想觀念等暗示性文化。
筆者認為,一切與人類相關的,具有群體性、共性特征的,可以對人產(chǎn)生影響的一切物質(zhì)上與精神上的事物和現(xiàn)象,都可以認為是文化。
(二)對外漢語文教學是漢語文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教學對象比較特殊,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價值觀念與思維方式的外國留學生。在對外漢語文教學中,我們更多地從文化在交際中的功能角度出發(fā),根據(jù)第二語言教學的需要將文化分為“知識文化”和“交際文化”。前者一般包含經(jīng)濟、政治、地理、歷史、宗教、禮儀、藝術(shù)等方面的內(nèi)容;對于后者,一般是指兩個文化背景不同的人進行交際時,直接影響信息傳遞偏差與誤解的語言與非語言文化因素。對于對外漢語文教學來說,交際文化在教學中則是主要的,它包括人們?nèi)粘A晳T用語、各民族風俗、心理、思想相關的言語與非言語交際信息。文化教學是第二語言教學發(fā)展的產(chǎn)物,其最大的成就在于:解釋語言與文化的內(nèi)在關系,并運用于教學實踐,通過實踐明確了第二語言教學的最終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習者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二、漢語文文化教學的原則
(一)對外漢語文教學是以培養(yǎng)學習者的漢語文交際能力為根本目的。漢語文學習,最終還要落實到“用”這一點上,學習者最終會不會用漢語文進行有效交際,是檢驗對外漢語文教學的基本目標。漢語文學習者來華學漢語文,主要的還是學以致用,能夠與中國人進行日常交流、應對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實際問題。因此,無論是語言教學還是文化教學都應把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作為重點,即要遵循實用性原則。如,對于“吃了嗎”這一大家再熟悉不過的打招呼用語,由于東西方文化差異緣故,大多留學生會產(chǎn)生不解,尤其是西方留學生。關于此種問題,教師可以作出適當?shù)慕忉?,比如對于中高級漢語文水平學生,可以把中國人“民以食為天”這一思想觀念講授給學生,讓他們知道,“吃了嗎”是中國人最常用的打招呼用語。這樣一來,可以讓學生明白其中的文化緣由,理解異文化,提高漢語文跨文化交際能力。
(二)根據(jù)漢語文學習者的漢語文水平層次,漢語文教學一般分為初、中、高三個階段。對于文化教學,也有相應的教學階段過程。在初級階段,學習者一般是剛進入到新的陌生的生活學習環(huán)境中,漢語文知識甚少,漢語文能力比較欠缺,而漢語文作為漢語文文化的載體,學習了解中國文化首先要過漢語文這一關,因此,在這一階段,文化教學的重點應該放在解決日常交際和能夠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內(nèi)容上。到了中高級階段,漢語文學習者的漢語文知識、漢語文能力已達到相對較高的水平,日常漢語文交際已不存在大的問題,因此,風土人情、傳統(tǒng)習俗、宗教信仰、制度等方面的知識應作為漢語文文化教學的重點。
三、漢語文教師的文化素養(yǎng)
對外漢語文教師,集語言教授者與文化傳授者于一生。漢語文教師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的不僅是自己,更多的是中國形象。對外漢語文教師要有高度責任感和使命感。對外漢語文教師不僅僅是在從事教授漢語文的工作,還是在從事關系到國家和民族事業(yè)的工作。對外漢語文教師要以愛國主義熱情向世界傳授漢語文、傳播文化。除了具備扎實的漢語文知識、外語知識、教學能力外,其身上散發(fā)的文化氣息與光芒更能成為吸引和讓學生折服的重要因素。一個具備豐富而深厚中國文化知識的漢語文教師,不僅可以贏得學生的認可與青睞,有效促進對外漢語文教學的開展,同時也是教師提升自身魅力指數(shù)和增強自信的重要途徑。漢語文教師不僅要了解本民族的文化,還要了解外籍學生所在國的文化。因此,對漢語文教師的文化知識素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漢語文教師既要做專業(yè)性人才,又要做通識性人才,從深度與廣度上提出了雙重嚴格要求。做新時代的綜合性高素質(zhì)國際性交流型人才,是漢語文教師努力追求的方向與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