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平
[摘要]: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小學語文教學應該立足于促進學生的發(fā)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小學語文古詩教學是個難點,在以往的教學中,大多數(shù)教師基本延續(xù)這樣的一個教學模式:教師講解,學生識記,最后是背誦。但是這樣的古詩教學,只是強迫的灌輸給學生知識,不僅失去的古詩中美的意境,還讓學生們失去了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為此,新課標著重強調(diào)了在小學古詩詞的教學中,要注重啟發(fā)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從而得到能力與素質(zhì)的全面發(fā)展。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 古詩教學 創(chuàng)新方法
在中國燦爛的五千年文化長河中,古詩詞是最閃爍的一朵浪花。古詩詞也就成為了人文教育和語言文字學習不可或缺的豐富資源:它們有的描繪祖國的秀美山川;有的勾畫鬼斧神工的自然風光;有的敘述朋友之間難舍難分的深厚友情;有的借景(物)抒情詠志、含蓄雋詠……因而,無論從新課標的要求,還是從語文教材的教學內(nèi)容來看,對小學階段的古詩教學都給予了重視。但是,由于古詩的形式體制、遣詞造句等方面與現(xiàn)在的語言習慣差別很大,因此,古詩的學習對于學生來說也是個難點。下面就從本人多年的語文教學經(jīng)驗來談幾點體會。
一、初讀詩文,了解背景
誦讀古詩。古人云:多讀胸中藏匯,勤寫筆下生花”。誦讀,可以讓學生把握詩詞的內(nèi)在節(jié)奏。節(jié)奏是古詩詞的生命。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熏陶情感,讀的多了,自然成誦。但是在整體朗誦詩歌的過程中,由于現(xiàn)代文和古文之間的不同,首先要引導學生讀準每個字,每個詞的讀音。例如,唐代詩人崔顥的名作《黃鶴樓》“晴川歷歷漢陽樹”中的“歷歷”在現(xiàn)代讀作“l(fā)ili”,但是在古代卻讀作“l(fā)ulu”,古讀音更能押韻,更能體現(xiàn)古詩的韻律美。宋代詞人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五年級下冊5課)中“最喜小兒亡賴”的“亡”,通“無”,因而讀“wú”,不讀“wáng”。所以在處理這個問題時,教師要先讓同學們自己讀,多讀幾次,體會到古詩的押韻美,學生自然選擇讀古音了。
學習古詩,讓學生了解古詩的寫作背景也是一項重要的前期工作和準備,當學生知道詩人當時的處境和心態(tài),然后再去理解詩意、體會感情就容易多了。每一首詩都是與作者的思想、經(jīng)歷密不可分的,而作者的思想、經(jīng)歷又無法脫離當時的社會背景和環(huán)境。如果在教學中只簡單地介紹作者無疑顯得太過蒼白機械,而將作者寫詩有關(guān)的背景內(nèi)容以小故事的形式講給學生,不僅能提起學生興趣,而且對學生理解詩歌有著極大的幫助。如《春夜喜雨》一詩,詩人杜甫在創(chuàng)作此詩時,因陜西旱災嚴重來到四川成都定居已有兩年,他親自耕作,種菜養(yǎng)花,與農(nóng)民交往,因而對春雨之情很濃,寫下了這首描寫春夜降雨、潤澤萬物的美景,抒發(fā)了詩人的喜悅之情。這樣,學生了解了詩的寫作背景,再去理解古詩,就會水到渠成。
二、精讀詩文,加深理解
讀通古詩后,就要了解古詩的內(nèi)涵和意思,在語文課本中,古詩詞都會有注釋,將不太容易理解的字詞翻譯出來。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借助古漢語詞典,去自己翻找,也可以組織學生采用小組合作或個人發(fā)言的方法,一句一句讓學生慢慢地去自己探究,還這對于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很大幫助。
對于言簡意賅的古詩詞來說,字、詞是古詩的基本組成部分,學懂字、詞對進一步理解詩句含義、分析詩的意境有著重要的意義。詩中的一字一詞都經(jīng)過詩人的千錘百煉,因此,抓住重點字、詞分析理解詩意是古詩教學中的重點。例如,歷來受人贊嘆的《泊船瓜洲》里“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據(jù)南宋洪邁(《容齋隨筆》續(xù)筆卷八)記載,王安石先后用了“到”“過”“入”“滿”等十多個字,最后才選定這個“綠”字。那么,這個“綠”字究竟好在哪呢?原來這個“綠”字是一個表顏色的形容詞,用在詩中變成了使動用法的動詞,有色彩感和動態(tài)感,給人以視覺上的形象美。從修辭上講這是一種移覺手法,也叫通感。現(xiàn)在用“綠”去描寫它,化不十分容易傳達的聽覺、感覺而為視覺,即見出春風的到來,又表現(xiàn)出春風到后江南水鄉(xiāng)的變化,一派生機,欣欣向榮,給人以強烈的美的感受。所以我們必須仔細的認真推敲,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煉字遣詞的技巧。
三、研讀詩文,體會情感
文學作品以抒發(fā)人的情感為主,字詞句只是情感的載體,因此,學字詞句的表層意思并不是學習文學作品重點,重點是它們所蘊含的內(nèi)在情感。我國古典詩歌往往借景傳情,以象寓意,如果只是用傳統(tǒng)教學中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這樣簡單概括的方式去闡釋詩歌內(nèi)涵,那是太失敗了。只有用自己的身心去體會品味作品,才能獲得真實的、新鮮的、深刻的感受。同時,在對詩歌作品進行情感體驗的過程中,學生的心靈將會變得豐滿充盈起來,對社會和人生的感受也會越來越深刻細膩。這是古詩教學也是整個語文教學所應達到的最終目的。整體感知、把握大意,強調(diào)的是學生對詩歌整體意境的感悟。感悟詩歌的意境就是對詩歌內(nèi)在情感的體驗。那么,如何感悟意境體驗情感呢?
一是拓展內(nèi)容。文學作品是作家情感世界的反映,同時也是作家生活時代的反映,所以對古詩的學習不應局限于作品本身,而應對教材進行適當?shù)耐卣?。只有了解詩人的精神個性,情感思想,了解詩歌創(chuàng)作的背景,才能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感悟作品的情感內(nèi)涵。在課堂上,教師可以補充一些和作家、作品有關(guān)的背景故事傳說以及歷史文化知識。
二是相似對比。教師在教授一首作品時還可以與學生的課外誦讀相結(jié)合,和學生接觸過的其它類似作品進行比較,以一帶多進行相關(guān)鏈接,這對感悟作品情感內(nèi)涵會起到積極的作用。例如,教學李白的《靜夜思》時,帶領學生聯(lián)系其他詩人抒寫思鄉(xiāng)之情的作品,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學習李白《夜宿山寺》時引出李白的另一首《望天門山》;學習賀知章的《詠柳》引出另外一首杜甫的《絕句》……這樣,由于新出現(xiàn)的詩與教材中的詩是同一體載形式,就可以很容易的連帶出其他相關(guān)熟悉的知識點,并且通過對比使學生對古詩詞所表達的情感獲得了較為深刻的感受。但是教師也要掌握好一個“度”,不能在課堂中事無巨細引出相關(guān)話題,這將會使古詩的課堂教學變成“雜貨筐”。這樣的教學猶如斷了線的風箏,隨風飄逝,無目的,無主題。因此,無論是對作家的介紹,對歷史文化背景的補充,還是與其他相關(guān)作品的比較,都應該緊緊圍繞作品,圍繞作品的情感內(nèi)涵來展開,以學生對作品情感的領悟為最終目的。
陶行知曾說過:“假如你有兩塊面包,你得用一塊去換一朵水仙花,因為面包是身體的糧食,水仙花是靈魂的糧食”。詩詞便是語文教育真正的“靈魂的糧食”。強化詩教,便找回了語文的靈魂。古典詩詞是我們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同時也是我們民族的寶貴財富。優(yōu)秀古詩詞是小學教育的重要資源,是我們?nèi)≈槐M、用之不竭的文化寶藏。我們廣大語文教師必須采取科學有效的手段,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才能使學生熱愛古詩詞,熱愛祖國優(yōu)秀的文化,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它的美,欣賞它的美,享受美感的體驗。
參考文獻:
[1]單永貴.淺談提高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的有效性.新課程(小學版), 2010,(9).
[2]張麗芳.淺談小學中年級語文古詩教學.華章,2014,(14).
[3]張移成.淺談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新一代(下半月),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