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繼亭
【摘要】山東省濰坊市地處山東半島中部,古稱“濰縣”,屬古九州“青州”、“徐州”地域,歷來為文化強盛之地。在濰坊地區(qū),文化滲透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尤其以地名所承載的文化內(nèi)涵最為豐富。
【關(guān)鍵詞】濰坊 地名 文化內(nèi)涵
村名的類型分析主要以文化為立足點,兼顧語言學知識。
1.自然地理類
①與“山”有關(guān)的通名:
山、崖、嶺、峪(山谷)、崮(四周陡削、山頂較平的山)、谷、嵐(山間霧氣)、旺(山間平地)等,例如:牛角山村、虎崖村、青崖頭村、豹伏嶺、紫草嶺、楊家峪、坨峪村、上丹崮村、北黃谷村、嵐上村、胡家旺村
②與“水”有關(guān)的通名:
水、河、溝、灣、泉、溪、灘、泊等,例如:涼水灣頭村、黃泥泉村、釜泉村、汶溪村、河灘村、曹家泊村
③與“平原”有關(guān)的通名:
夼(洼地)、洼(凹陷的地方)、坪、坡、阜(埠)、央子、墩等,例如:黑土夼村、楊家洼村、萬家坪村、山草坡村、玉兔埠村、蔡家央子村、張家墩村等。(“央子”和“墩”屬于方言詞匯)
2.建筑設(shè)施類
70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濰坊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活。他們用雙手改造自然,優(yōu)化生存環(huán)境,巧妙地將人工建筑與自然景觀融為一體,而這些都可以成為村名命名的依據(jù)。
廟、橋、池、樓、寺、窯、冢、壩、寨(柵欄)、屋、店等通名,如:石橋村、荷花池村、咸富樓村、增福寺村、雙窯韓村、黑牛冢村、青冢子村、東壩村、水石屋村、朱壁店子村等。
另外還有兩種特殊情況,就是“圈”和“臺”的使用。
圈:
李家圈村:明弘治年間,李姓自四川成都遷居此地,為防水患,圍村筑墻,村以此得名。還有如圈里村、徐家村、四河圈村等。
臺:
馮家臺村:馮氏立村于山坡土臺上。
三尺臺村:村子以三尺之地為基發(fā)展而來。
將臺村:傳說建村處曾有點將臺。
鳳凰臺村:傳說有鳳凰曾落于此地,故在此修建鳳凰臺。
以上村名可分成兩類,前兩個村名中的“臺”是指天然形成的平整高地,而后兩個村名中的“臺”則屬于高平的人工建筑物。
3.姓氏類
(班固)《白虎通義》載:“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愛,厚親親,遠禽獸,別婚姻也。故紀世別類,使生相愛,死相哀,同姓不得相娶者,皆為重人倫也?!毙帐系姆謩e對漢人來說意義非常,其不僅是血緣關(guān)系的象征,更是一種文化和精神的傳承。所以姓氏在各地村名中均占有很大比例,濰坊村名也不例外。根據(jù)統(tǒng)計可把濰坊地區(qū)的姓氏村名分為以下幾類:
①姓氏+姓氏:
劉胡村、劉袁村、張李村、韓李村、黃孟村、張尹村、朱劉馬村、袁劉李村、丁夏許村等
②姓氏+職業(yè):
王木匠莊、陳家油坊村、鐵匠王家村、王貨郎莊、范木匠莊等
③姓氏+方位詞:
余家東村、東趙家莊村、沂東村、仉西村等
④人名
此類地名多以始建村者姓名為村名,也有以對該村做出巨大貢獻或?qū)υ摯瀹a(chǎn)生過重大影響的人名作村名,如:
康術(shù)村:明朝,盧康、盧術(shù)二兄弟遷此立村,命名為康術(shù)村。后范圍逐漸擴大,因而以南北為界,分為南康術(shù)村和北康術(shù)村。
宋相還村:明末宋相還逃荒流落至此,繁衍生息,聚成村落。
類似村名還有王武凌村、王明莊、張勤家莊、劉迪家溝、張佩環(huán)村等。
4.典故類
霸王泉村:俗傳楚霸王過此,掘水飲馬,有泉涌出,故名。
萊章村:因該村隸屬萊州府,村內(nèi)文人較多,文章頗具名聲,人稱萊州府文章,簡稱萊章。
七賢店村:相傳晉代的“竹林七賢”曾云游此地。明初趙姓遷居此地并設(shè)客店,故得名七賢店。
5.方位類
方位村名的出現(xiàn)一般存在兩種考慮:一是指明所在地與標志物的相對位置、方向,此標志物多是指各種自然實體或人工建筑,如:
后溝村、后嶺村、西嶺、西嶺村、西道口村、東汾河村、西堤村等
另一種則是隨著聚居地的擴大,原有村名已不具備準確的指稱外延,這時就可在原有村名中附加方位詞來滿足交際的需要,更準確地指稱具體位置,如:
南曹家樓村、前相戈村、南王家莊村、西王家莊村、東王家莊村、東古廟村、前張朱村、后張朱村等
6.數(shù)字類
在對濰坊村名的考察中,筆者發(fā)現(xiàn)有較多村名是用數(shù)字對通名進行限制而得來的,如:
三埠子村、五里街村、八戶莊村、十八里屯村、五子峪、九杰村、兩縣村、二十里堡村、三義村、八甲、三甲等
在數(shù)字村名中存在一種特殊情況,即較大的自然村落在行政力量的干預下被劃分成幾個行政村,這些行政村名往往在原有自然村名的基礎(chǔ)上附加序數(shù)來進行區(qū)分,如:
辛莊子一村、二村、三村
石埠子一村、二村、三村、四村、五村
張魯集一村、二村、三村、四村等
這種情況比較少見,在所搜集到的資料中僅找到了19個例證。
7.祈福類
村名中的專名部分用表示吉祥、美好的詞語構(gòu)成,這類村名多表達了命名者或更名者的主觀意愿和審美意趣,如仁和村、義和村、永和村、瑞莊村、和莊村、興福村、財源村、昭德村、太平莊村、平安莊村、禮讓屯、和順屯、德勝屯、孝廉莊村、阜康村、明德村、君祥村等。
8.雜類
很多村名并不僅僅屬于一種類型,有同時屬于兩種或幾種類型的情況出現(xiàn)。
①自然地理+建筑設(shè)施:寨子崖村、水井村、井峪子村;
②建筑設(shè)施+方位:郝家城后村、李家山東村;
③姓氏+典故:
朱子村:南宋哲學家、理學家朱熹為避“靖康之難”藏于此處,故名朱藏。宋朱理學受尊奉后,該村法林院建有朱子祠,村名遂改為朱子村。
大老子一村:漢朝時,老子(李聃)后裔遷此建村,為感念其祖,故取此村名。
④方位+建筑設(shè)施: 南屯村、南埠村、西圈村;
⑤方位+自然地理:西溝、后溝、前崖、后崖、東山北頭村、黃山前村、東河洼村、西河洼村;
⑥數(shù)字+建筑設(shè)施:三娘廟村、五里堡、五井、一座樓村
⑦數(shù)字+自然地理:九山、二泉村、雙河村
【參考文獻】
[1]牛汝辰.中國地名文化[M].中國華僑出版社,1993.
[2]山東省地名研究所編.山東省地名志[M].山東省地圖出版社,1999.
[3]隋小真.山東省濰坊村名的語言文化考察[J].《山東師范大學》,2012.
[4]班固,《白虎通義》,《欽定四庫全書薈要》本,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