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志坤
【摘要】教學意境是教育學過程中屬于師生主觀范圍的意與屬于教學客觀范疇的境兩者結合的一種最佳教學藝術境界。教學意境的巧妙創(chuàng)設,對于提高教學效益,培養(yǎng)學生全面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審美價值。本文從教學意境的特征、教學意境創(chuàng)設的方法兩個方面去論述語文教學意境創(chuàng)設的相關內容。
【關鍵詞】語文 教學意境 特征 創(chuàng)設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8-0082-02
教學意境是教育學過程中屬于師生主觀范圍的意與屬于教學客觀范疇的境兩者結合的一種最佳教學藝術境界。意指的是教師、學生在教學藝術、教學美的創(chuàng)造過程所表露出來思想、情感,其特征是情與理的有機統一:境指的是教學藝術所反映的審美情景和藝術氛圍,其特征是形與神的有機統一。教學過程中,情與理、形與神深刻地概括了教學藝術創(chuàng)造的內容。
教學意境應具有以下特征:
(一)抒情性。清代學者方東樹認為:“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蓖鯂S也說:“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現代美學家宗白華寫道:“意境是情與景(意象)的結晶品……在一個藝術表現里情和景交融互滲,因而發(fā)掘出最深的情,一層比一層更深的情,同時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層比一層更晶瑩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為景,因而涌現了一個獨特的宇宙,嶄新的意象,為人類增加了豐富的想象,替世界開辟了新境,正如惲南田所說皆靈想之所獨辟,總非人間所有!這是我的所謂意境?!本C上所說,抒情是意境的一個顯著特征,教學意境概莫能處。
(二)情景性。教學意境也必須借景言情,寓情于景,做到情景交融。教學離開情景性則難以形成意境。例如,有位教師講授《孔雀東南飛》時,由于他本人深受父母包辦婚姻之苦,在課堂教學時,真情流露,悲切切,淚漣漣,而學生卻無動于衷,有的學生甚至報之以嘲笑。該教師失敗的原因是因為他與學生所處時代背景不同,即教師離開學生的“景”來抒情所致。反之,有景而無情,即使形似,也無意境可言。如還有教師教《孔乙已》身著破爛的長衫,一邊走進課堂,一邊說:“我就是孔乙已”引得學生哄堂大笑。像這種生硬外加的毫無情感的“景”絕無意境可言。教學意境中的“景”需在情中,情中含景,情又需在景中,才可以景傳神。
(三)虛靈性。周止庵認為:“初學詞求空,空則靈氣往來。”靈氣往來是物象呈現著靈魂生命的時候,也是意境形成的關鍵。教學意境也與其他藝術意境一樣講究言外有意、情外有韻、景外有景、象外有象、境外有境、以少總多、以實求虛的“虛靈”藝術,追求那種“虛靈”的“空間感型”的“妙境”。“虛靈性”是教學意境的特征之一。虛靈性與其他特征互相配合,相得益彰,從而使教學藝術有虛有實,有疏有密,有急有緩,有起有伏,多彩多姿,妙趣橫生,呈現出和諧的美感。
(四)審美性。審美性是教學意境的一個重要特征。教學意境的審美特征是由于抒情性、情景性和虛靈性特征衍生出來。教學意境的情感不是一般的喜怒哀樂,而是一種經過提純和升華后的特殊情感——審美情感。教學意境自始至終都有審美情感滲透其中,推動了師生對創(chuàng)造教學美的情感追求;教學意境的情景性和虛靈性經師生的審美經驗、審美感受和審美情感的激勵和感染,達到審美融合,成為一種盡善盡美的藝術整體,所以說教學意境也有審美性特征。
教學意境的審美特征,容易激起師生對美的不懈追求,誠如高爾基所說:“人們愛聽悅耳而有旋律的聲音,愛看鮮明的色彩,愛把自已的環(huán)境改變得比原來的更好、更美?!碑敶嗌倌陮W生也愛上優(yōu)秀教師創(chuàng)造的那種引人入勝的具有審美性的教學意境的課。教學意境的審美性,能使學生在賞心悅目中自覺地接受教學美感的熏陶感染,獲得知識,鍛煉能力,發(fā)展智力,實現精神的愉悅、道德的啟迪、心靈的凈化、情感的激勵、個性的陶冶、思想的升華,使學生終生難忘。教學意境的巧妙創(chuàng)設,對于提高教學效益,培養(yǎng)學生全面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審美價值。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創(chuàng)造那具有藝術魅力的引人入勝的教學意境,至少可以從以下這幾個方面嘗試:
(一)教師要認真進行感情積累。
在教學意境的創(chuàng)設過程中,情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王國維說:“娛樂愁怨,皆張于意,而處于身,然后弛思,深得其情?!苯虒W意境中的情,不是局限于一般的喜怒哀樂的人之常情,而是一種擺脫理性束縛的忘我的情感活動。通過這種活動,教師心靈處于一種擺脫了理性控制的自由狀態(tài)。教學意境創(chuàng)設過程中,為什么情感必須從理性走向下意識通道?或者說為什么要排除理性而回復到下意識?因為教學藝術意境是心境、物境和現象三者的交互作用,它本身就是一個過程,一種狀態(tài),是不可分割、不可解析的,而一旦引入理性,運用判斷和推理,就意味著分解和割裂,它就不是一種過程和狀態(tài)。但這種過程和狀態(tài),通過體驗、感受卻是可以把握的,而體驗、感受在潛意識層中有多種心智機能的共同參與。教師惟有讓心靈處于無所束縛的狀態(tài)下,才能獲得對教學意境的感受和體驗,才能創(chuàng)設出那種引人入勝只可意會難以言傳的教學意境。教師忘我之情來源于對人民教育事業(yè)的執(zhí)著追求,來源于一種崇高的使命感,來源于對學生純潔、真誠的愛。
(二)教師要不斷凈化自己的精神境界。
教師作為教學藝術實踐者,必須使自己具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教師要創(chuàng)造那空靈的獨具神韻的教學意境,就必須不斷凈化自己的精神境界,做到精神淡泊、閑和嚴靜、超凡脫俗。教師惟有不斷凈化自己的精神境界,才能升華到崇高的精神境界中去。綜觀那些善于創(chuàng)造教學意境的優(yōu)秀教師,他們無不注重塑造自己的高闊襟懷,吐納山川精英,品察巨瀾滄海,洞穿人情世故,統觀經典史籍,努力驅逐卑污心緒,刻意摒棄世俗情結,認真升華自己的精神境界。所以他們創(chuàng)造的教學意境往往達到了一種“思與境偕”“自然高妙”的化境,從這化境中學生可以感悟到教師那種淡泊、閑和、嚴靜和超凡脫俗的崇高的精神境界,令學生對教師肅然起敬。
(三)教師要刻意保持良好的教學心境。
良好的教學心境是創(chuàng)設教學意境的基本的心理條件?!叭f物靜中得”。教師惟有在積極的良好的教學心境下進行教學,才能創(chuàng)設出充滿生機活力的具有引人入勝藝術魅力的意境。教學過程對師生雙方來說是一個復雜的心理活動過程,教師和學生本身就是一個個復雜而又單一的整體。教師創(chuàng)設教學意境,就如同母體孕育胚胎、種子即將萌芽一樣,一開始就是從一個特定的有機整體的心理結構出發(fā)。教師的這種心理流、心理場是教師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有意識或無意識地積累、醞釀而自然產生并逐漸完善的。積極的良好的教學心境,就是教育師全身心沉浸到這種有機完整的心理活動的時空出現的。誠如有的教師所說的,當一進入教室走上講壇后,就仿佛進了另一個世界,眼里只有學生,心中只有教案,手中只教法,似乎從大腦到口舌,以致到手的粉筆尖,教有一股綿綿不絕之“氣”,把教學形式、內容、方法、手做、手段、語言、節(jié)奏、機智自然而然地融在一起,教學縱橫捭闔、得心應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這是一股勃勃的生氣,一股近于神妙的“靈氣”。這股靈氣就是教師心靈深處那股有本源、有支脈、有方向的“知、情、意、行”等心理要素有機交融、渾然一體、自然行進的的“心理流”。就是這股靈氣,使教學意境成為一個渾然天成的整體。綜觀從多優(yōu)秀教師創(chuàng)造的教學意境,便發(fā)現都是在良好的積極的教學心境下匠心獨運的渾然天成的整體。
(四)教師要善于溝通并融合自己與學生之間的審美經驗。
教學意境是一種模糊教學藝術,在教學意境的創(chuàng)設過程中,意境從潛在階段——規(guī)定形態(tài)向最后完成形轉化的關鍵,在于必須實現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審美經驗的溝通與融合。教師要有效地溝通和融合自己與學生之間的審美經驗,就必須善于創(chuàng)設高度凝練的物化形態(tài)的教學意境。惟有高度凝練的教學意境,才能在有限的表現范圍內,以高度集中、簡練、生動的形象,容納深遠的意蘊,造成“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空靈境界,以吸引學生憑借自己的審美經驗去領悟去品味,從而獲得教學意境所特有的“韻外之致,味外之旨”。
參考文獻:
[1]王國維:《人間詞話》
[2]宗白華:《宗白華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圖書發(fā)行部 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