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雪
【摘要】本文以Krashen的i+1理論為基礎,嘗試將該理論與英語專業(yè)精讀分層教學相結合進行探討,并淺述了該理論對分層教學實踐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i+1理論 精讀 分層教學
【Abstract】Based on Krashens i + l theory,this paper attempts to combine the graded intensive reading of English major with the theory and briefly discuss its guiding significance on practice of graded teaching.
【Key words】i+1 theory; intensive reading course; graded teaching
一、 英語專業(yè)精讀分層教學的必要性
英語專業(yè)精讀的地位和作用歷來為英語教學工作者所公認,該課程每周安排的時數(shù)遠遠超過了其他任何課程,其主要目的在于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
隨著近年來高校擴招,各大高校生源增多,學生個體差異較大,學生學習自覺性也各有不同。許多高校原來采用自然分班、齊步走的教學模式,這一傳統(tǒng)的教學策略難免使部分學生因教學內容過于簡單而停滯不前,而另一部分學生則因教學進度過快而自我放逐,以致失去學習的積極性,學習成果收效甚微。而分層教學法的實施可使各層的學生都能夠體驗到學習的樂趣,以致學有所成、學有所獲,達到最佳的英語教學效果。
二、 i+1理論是英語專業(yè)精讀分層教學的理論基礎
Krashen(1982)所提出的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的核心內容為語言輸入假說。該假說的實質內容是語言輸入要包含稍高于學習者現(xiàn)有水平的新知識,但總體難度不能超過學習者的接受范圍。假設學習者的現(xiàn)有水平是i,則下一階段獲得的輸入應該是i+1。學習者可以借助各種直觀手段,語境(包括上下文、語外信息、對世界的認知和已獲得的語言能力)等獲得對輸入內容的理解。如果輸入的內容遠遠超過學習者現(xiàn)有的水平,即i+2,或者和現(xiàn)有水平一樣,即i+0,這兩種情況下的習得都不能取得最佳效果。根據(jù)輸入假說,Krashen(1985)還提出如果學習者接觸到的語言輸入是可理解的,并且有足夠的輸入量,學習者就能自動地獲得必要的語法。也就是說,英語教師的最大職責是通過多種途徑讓學生盡可能多的接受可理解的語言輸入。
三、 基于i+1理論的英語專業(yè)精讀分層教學的實踐探索
1.明確課堂教學在i+1理論應用中的主渠道作用。在中國,實施外語教學的場所主要在課堂。教學大綱和教材中的指導思想、教學目的、教學要求和教學安排,只有在課堂教學中才能得到具體的體現(xiàn)(束定芳等,1996)。筆者認為英語專業(yè)精讀教學應結合教學實際,運用i+1理論,采用分層教學以提高教學質量,具體實施過程中應關注如下幾點:
(1)教師應充分了解學生,通過測試及問卷調查等手段來掌握學生的現(xiàn)有水平并了解其接受新知識的能力。只有教師做到“心中有生”,對本班級學生個體差異有詳細的了解,如:語言基礎知識、記憶力、個性、努力程度,特別是挑戰(zhàn)性的動機和學習自信心,才能更有效地運用i+1理論。
(2)教師在精讀分層教學中應重視課堂輸入,基于i+1理論運用多種教學形式實現(xiàn)因材施教。
1)實行分層教學應針對不同班級,不同層次的學生,采取不同的輸入量,做到教學內容輸入難度適宜,確保每位學生獲得足量的可理解性輸入。還應在精讀分層教學中充分考慮到學生所能承載的最大信息量,不應因學生困倦或厭煩而責備,而應試著去分析是否因為教師提供的語言輸入量過大而導致學生無法進行吸收和處理。
2)教師的課堂語言輸入要體現(xiàn)i+1理論的原則,適合該班級學生的實際需要,既要最大限度地用英語授課,又要避免使用難度過大的語言來介紹文化背景、講授課文內容、以及組織課堂活動。教師話語的來源既可取自于教材、教參,又可從網(wǎng)絡等其它渠道尋找最新的、趣味性強的、與教學內容相關性較大的材料,用以充實課堂輸入。
3)重視學生反饋。教師要通過時刻關注學生在輸出過程中的不同反應,借此來隨時調整輸入量,避免因輸入難度的高低不適而影響學習效率。
4)幫助學生設定不同的長短期目標,并使之與i+1理論相符合,既能保持趣味性及挑戰(zhàn)性,又能使之因努力而循序漸進地實現(xiàn)。
5)課堂輸入應結合i+1理論,運用多種教學形式,如采用涵蓋信息量大、內容形式多樣的多媒體教學,或依據(jù)教材主體,組織開展多樣的課堂活動,實現(xiàn)互動式教學,讓學生有更多機會展示所學,加深并促進對輸入內容的理解及內化。
2.擴展輸入渠道以增加學習者目的語的粗調輸入。根據(jù)Krashen關于輸入假說中粗調輸入優(yōu)于精調輸入這一重要教學思想,在英語專業(yè)精讀分層教學中應注意課內、課外輸入相結合以實現(xiàn)多渠道、多形式的足量輸入。提供課堂外的學習機會,擴大學生對目的語的接觸面,為其創(chuàng)造豐富的語言環(huán)境,諸如有外教輔導員參與組織的英語角、電影賞析、話劇表演、演講比賽等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培養(yǎng)學生在校園生活中多用英語交流的習慣,讓學生在長期廣泛的輸出練習中不斷提高英語實際運用能力。
為提高英語專業(yè)精讀的教學質量,教師應多借助i+1理論來指導和探討英語分層教學模式,利用不同的渠道和方法為學生提供大量的可理解性語言輸入。當學生獲得足夠量的輸入時,自然會有高效的輸出,這樣才能加強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提高精讀的總體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Krashen,S.D.The l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1985.
[3]楊臻.淺談克拉申輸入假說在大學英語中的運用[J].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