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雄傲
如今,這個世界的教育,已經(jīng)發(fā)生了一些變化:昨天和今天,許多曾經(jīng)踐行的,逐漸被改善、否決。其實,今天教育所倡導的,經(jīng)過時光磨礪和思辨轉換,明天會生長出哪些結論,人們并不非常明確。教育教學的真實處境,遠比人們看到得困頓。也許,教師窮盡一生,也只能發(fā)現(xiàn)隱藏于教學原理和時代需求中的無數(shù)表象,而教學的本質依舊藏匿埋伏在前方的一個高處。所以,一線教師,要有著適宜的超前意識,向著教學的高處探求。只有像向日葵一樣,時刻堅守著正確的方向,專心于迎接陽光滿照,教師才能在真實的教育大環(huán)境中,實現(xiàn)突破。
這是一個理性、嚴肅的課題,教學尤其是課堂教學,是教育的晴雨表。一線教師追尋教學的高處,并非“高處不勝寒”“高處多風雨”的高處,而是探求一個最容易與學生共鳴、最容易與自己會合的臨界點,遵循教學“三原則”,實現(xiàn)課堂“三有”,力求學習過程“三成”。
一、遵循教學“三原則”
遵循教育規(guī)律的教學,應當有這樣的三個原則:“以生為本”的核心原則,實現(xiàn)“三維目標”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原則,注重反思的過程性原則。
“以生為本”,了解學情,是教學的核心原則。教育的目標是人的成長,其對象是學生,教育的方向并非要讓學生知難而進,而是激發(fā)他們潛能,讓他們經(jīng)過探索找到最適合他們自身成長的路徑。當下的教學,倡導“用教材教”,提倡教師主動對教材進行“二度開發(fā)”,其出發(fā)點是學情。要設計好教學,先要“設計好”學生。教師要尊重學生,通過模仿、啟發(fā)、探究、重述、表揚、批評等各種方式,讓學生用自己習慣或者喜歡的方式參與教學活動,用自己擅長的或者樂意使用的詞匯表達個性的理解、認識和觀念。教師要注重傾聽,針對學生的思考做出反饋,同時要精心為生生、師生提供互動的機會。教師要把學生的長處、優(yōu)點作為繼續(xù)學習的基礎,來設計教學活動或者引導教學探究,要接納不同的個體,努力讓所有學生都能參與到教學中來,進而實現(xiàn)整體提升。學生是一個個的個體,他們的個性發(fā)展依賴于各自的已有經(jīng)驗、今后設計、長處短處等,一節(jié)課上,教師要使用多種教學策略,才能不斷調動不同學生的積極性。因材施教是古老的觀念,又是好辦法。對不同水平的學生,要以大小不同的步子施教,并在適宜的地方適當?shù)却?,最終引發(fā)高層次的學習。
注重反思,是教學的過程性原則。教學的實施者是教師,這就要求教師,要審視教學過程中有無新的知識技能生成,要審視教學過程中的人際互動是否聯(lián)系學生已有經(jīng)驗,要審視教學目標的達成度,等等。
二、優(yōu)質課堂“三有”
教師孜孜以求的課堂,對學生而言,就是要有意義,要有趣,要有用。
就像張璐在《略論有效教學的標準》一文中所言,教學的有意義包括如下三重意蘊:1.有效果,指對教學活動結果與預期教學目標的吻合程度的評價;2.有效率,教學活動本身是一種精神性生產(chǎn)活動,沿用經(jīng)濟學概念,可將教學效率表述為:教學效率=教學產(chǎn)出(效果)/教學投入*100%或教學效率=有效教學時間/實際教學時間*100%;3.有效益,指教學活動的收益、教學活動價值的實現(xiàn),具體說,是指教學目標與特定的社會和個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及吻合程度的評價,“是否吻合”是對教學效益的規(guī)定,“吻合程度”是對教學效益量的把握。
其實,教材不過是個例子,有效的教學是一種合作生成的活動,它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課程不過是媒介,有用的課堂,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教師對教材的二度或幾度開發(fā)。同一篇課文,在某一節(jié)課上,無論設計多么精巧,若不能讓學生獲得收益,則只是一種浮華的形式,毫無意義可言。教學只有關注了生活的情境,關注了學生個體生命的成長,關注了社會人生的價值和趨向,才能不斷銜接課程、教材和師生,從而將一種精神層面的習慣或者認知、情懷有耐心地、很好地傳達到學生的個人素質層面,這是教學“有用”的最重要特征。
教學是學生主動性的激發(fā),只有對話、合作,才能促進生成,然后對學生的生命和成長產(chǎn)生更大的意義。譬如,重復是學習之母,學生通過30遍的書寫或者朗讀,也許能認識一些生字詞,這種學習也有明確的進步,但遠不是學習的真實目的。學習的目的在于創(chuàng)造,這就要求課堂首先要高度重視學生主體的積極參與。要實現(xiàn)對話與教學內容的融合,學生的充分表達、師生的有意聆聽和課堂的多方反饋,都要緊密圍繞課堂主要教學內容有層次地展開。同時,教學方式的選擇要更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學習過程作為學生生命的生長場和不可復制的教育情境,與各種學習方式的融合,必須是協(xié)調的、適切的。
三、學習過程“三成”
學習過程的“三成”:最基本的來說是“形成”,在此基礎上“融成”,然后才考慮“生成”。
對于每一個學習內容來說,學生的整體認識是一種重要的“形成”,是接下來學習的基礎。教師依據(jù)學生的表現(xiàn),設計不同層面的任務,幫助學生實現(xiàn)與自己已有經(jīng)驗的對接,進而通過變換對話方式,調整參與層面,“融成”符合學生自身實際的更高一層、更為復雜的認識、理解。
至于最為玄奧的生成,不一定非要在課堂上實現(xiàn)。生成是一種高水平的學習表現(xiàn)形式,生成要符合社會實際。學生裝載著,思考著,表達著,這些內容無論是高深、新穎還是廣博,都必須有著明顯的個人思考軌跡。思想的過程,要有支點才是有效的。要努力引導學生生成新的質疑,形成新的認識,讓他們實現(xiàn)創(chuàng)新的做法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