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安民
新浦街的王巷頭想當(dāng)年可說是無人不知曉,它與建國路相連。上世紀(jì)50年代初期,人們吃的那個香滿街的大刀面的面店就坐落在巷子的北頭。
店面在路東,門朝西。這房子原來是個有錢人家不大的四合院。面店是四合院靠路邊的一間耳房,大約也就十來個平方米。因新浦南極北路建設(shè)的需要,面店附近的房屋將被拆遷。幾天前,我路過那里,四合院己“人去樓空”、頹敗不堪,形同破廟。伸頭向里看,面店里黑洞洞的,有一股霉味直向鼻孔里鉆。店面風(fēng)門上的玻璃全無,已破朽的門架子還在那里吱吱呀呀地硬撐著……看到這一切,我竟生出一種無名的、說不出的滋味……使我頓然記起十幾年前的一個中午,面店的兩位老人還坐在門前曬太陽的情景。如今,老人家大概早已作古了,因為連當(dāng)年的我已過了古稀了。
面店的主人姓徐,人都叫他徐大個子。他的二少爺與我在三完小(建國路小學(xué))同窗。就憑這盤小小的面店,養(yǎng)活了一家大小四五口人,并供幾個孩子上學(xué),確實不易。
小時候,父親幾乎每到夏季就打擺子(瘧疾),他總叫我到徐家面店買大刀面給他“換口”。還沒跨進面店門,大刀面那濃濃誘人的面香就撲鼻而來。記得每次去總有幾個人挨號,徐大個子總是微笑著叫你“別急、稍候”。你要買多少面條,你要寬面條、細面條,隨你的便,他一點也不嫌麻煩地為你切。顧客走了,他總是面帶微笑地目送到門口。他稱給你的分量總是“足秤”,童叟無欺的。
父親當(dāng)年曾在新浦的六合春、味芳樓、一品香幾家名飯店當(dāng)過茶房,并且自己也開過飯店,對飯菜口味的優(yōu)劣,可說是個行家。吃過徐家大刀面之后,他評價說:“香、硬、脆、滑,下鍋后不渾湯,好面也!”
大刀面的工藝不算太復(fù)雜,但需要工夫和一定的體力。和面要加適量的鹽(增強面條的筋道、不渾湯)、堿(增強香度)。面要和得很干。在案板靠墻的那面墻上掏個洞,用一根光滑溜溜的碗口粗細的雜木棍插在洞里,操作人坐在棒上,向前、向后,反反復(fù)復(fù),跳壓案板上和好的很干的面,直至將面壓成厚薄適中的面皮。記得有一年夏天,我又去徐大個家買面條。面條賣光了,他叫稍候。我看他就穿個大褲衩,脖子兩旁搭拉條被汗水煮成暗黃色的舊毛巾,坐在木棒上,前前后后、跳來跳去地壓那案板上的面。不時地拿毛巾擦汗,喘著粗氣,渾身上下全是汗,像是剛剛從洗澡間出來的樣……很辛苦的。
徐家大刀面,是新浦街一絕。只要是吃過他家大刀面的,沒有一個不豎大拇指的,說的都是溢美之詞,都是他家的回頭客。大刀面下在蝦皮湯里、下在豆芽湯里、下在魚湯里、雞、肉類湯里……配上香油、胡椒之類的作料、配上綠色的青菜加之大刀面那原有的香、脆、硬、滑、不渾湯,會深深地吸引著你那舌尖上的味蕾。
現(xiàn)在,我還常常懷念起徐家的大刀面。我想:如果現(xiàn)在有徐家大刀面那該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