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作隨感
在完成了“清明拜謁我的先賢祠”的展覽后,我近年依然是陷在故紙堆中,沉迷在一百年前的歷史資料中,我覺得在那個展覽后,還有許多的話沒有說完,還有許多想表達的東西需要進一步表達。我在“面向圖典”創(chuàng)造新的圖像,表達自己的觀念中樂趣無窮。在翻閱這些陳舊的老照片時,我發(fā)現(xiàn)清末以至民國的文人在雅集合影時的做派和姿態(tài),基本都是若即若離,各具情態(tài)。甚至很多都是“故作英雄狀”,有些雖然現(xiàn)在看有些做作,但我覺得他們也試圖通過形體的姿態(tài)表明自己是獨立的,表明了一種對“我即是我”的特立獨行的追求,體現(xiàn)了一種胸襟一種抱負一種理想。如果你再深入地了解這些人的心境、生命狀態(tài),就會發(fā)現(xiàn)有許多更感人的東西深藏其中。其實,他們不止是表面上姿勢的特立獨行,他們在做人方面,也有著堅毅的操守、孤傲的氣節(jié)。他們有信仰,令人贊嘆景仰。對比那些當代人嬉皮笑臉、搭肩摟背的合影,我更喜歡前者。另外,他們合影的背景多是亭臺殿閣,松竹梅菊,也表達了那些文人高雅的志向,崇尚清明、孤傲、融于山水之間。所以我通過對老照片的借用表達我的主題。當然對照片的借用不是直接的搬用,而是在畫的過程中強化其精神性,突出人物更強烈的文人氣質,我想借這種姿勢宣揚一種特立獨行的精神,這種精神在現(xiàn)在的中國人中太缺乏了。于是我把這個系列取名為《獨立》。 總之,我只是想憑著一種良知在呼喚,在吶喊,我有時候覺得自己似乎在干的是堂·吉訶德的事,不過不管結果如何,我還是決定堅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