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巖柏 段寶娥
摘要 懸念設置是小說可讀性的重要標識,古今小說作者往往采用不同的形式。然而實實在在存在卻被忽略的重要方式——詩詞設置懸念——卻不被重視。本文試圖從明清優(yōu)秀古體小說中尋找詩詞在小說中的懸念設置功用,以此來說明詩詞的這一古樸卻未引起關(guān)注的功能。
關(guān)鍵詞:詩詞 懸念 總括式懸念 預敘式懸念 提煉式懸念
一 懸念設置與詩詞的功用
懸念在不同形式的文藝作品中,內(nèi)涵略有區(qū)別,表現(xiàn)形式略有不同,但手法近似,起到的作用基本相同——吸引注意,引人深思,引領欣賞?!冬F(xiàn)代漢語詞典》中將其定義為:欣賞戲劇、電影或其他文藝作品時,對故事發(fā)展和人物命運的關(guān)切心情。小說中的懸念是指讀者對作品中人物命運、遭遇,及未知情節(jié)的發(fā)展所持的急切期盼心理。懸念,作為小說的表現(xiàn)手法之一,是吸引讀者閱讀的重要手段。懸念,作為一種寫作技巧,通過對情節(jié)做懸而未決和結(jié)局難料的設置,吸引讀者渴求知其結(jié)果。傳統(tǒng)小說中提到的“結(jié)扣子”、“賣關(guān)子”就是懸念設置的另種稱謂。
懸念設置幾乎是小說寫作的必然要求。懸疑小說為了懸念而設置懸念,從而達到擾亂讀者視線,讓人感到匪夷所思又在情理之中的藝術(shù)效果。而一般的小說則不同,懸念的設置是留住讀者的重要手段,如果沒了懸念,小說也就失去了生存空間。讀者對主人公的命運關(guān)注是建立在懸念并未揭曉的前提下的。
《論語·陽貨》就詩詞作用有過論述:“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就是孔子所做的總結(jié)。這是強調(diào)詩詞的情感表達,描述萬物,深入社會,輔助交流的種種功用??紤]到孔子所處的年代,詩詞在后續(xù)的發(fā)展中,其功用的擴展自然是孔子所無法一一列舉的。小說從民間故事開始慢慢進入明清小說繁榮的時代,章回體小說作者普遍應用詩詞作為一種與讀者溝通的手段,極大地提高了小說的藝術(shù)價值。
詩詞在章回體小說中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可以增強美感,引人遐思,誘導讀者,發(fā)展格局,暗示命運,也可以深化小說主題,表達作者情感,暗示小說脈絡,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性格走向,諷刺揶揄世人,闡述世俗道理。在眾多的作用中,我們單單討論一下詩詞在章回體小說中的懸念設置方面所起的作用。
二 詩詞設置懸念的三種方式
1 總括式懸念
所謂總括式懸念,即在小說前部描畫故事的全情概貌、發(fā)展走向,以此讓讀者對整部小說的故事發(fā)展有所窺探。這種方式就似給出朦朧的小說大綱,然而卻又無從確定究竟發(fā)生了什么事??梢哉f讀者的胃口已被吊起,從而有利引導讀者一探究竟。
(1)《金瓶梅》開篇第一首詩:“豪華去后行人絕,簫箏不響歌喉咽。雄劍無威光彩沉,寶琴零落金星滅。玉階寂寞墜秋露,月照當時歌舞處。當時歌舞人不回,化為今日西陵灰。”
便清晰勾勒出本書的發(fā)展趨勢。繁華榮耀便是這開頭,結(jié)局卻是悲慘隕滅。從用字的角度看,幾個動詞把人間慘象定格在了歷史的深處。絕、咽、沉、滅、墜、化,生動地再現(xiàn)了慘痛的生活軌跡。如果想到唐朝劉禹錫的《烏衣巷》中的兩句詩: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自然覺得此書所講述的故事同為人間榮衰的一個典范,可謂有異曲同工之妙。
《金瓶梅》開篇總括式的詩詞敘述,自然而然把讀者的心揪住,情不自禁想知道究竟是誰,或者誰家,在何時、何地,有如何的榮耀,豪華為何而來,又為何而去。簫箏、寶琴、玉階、歌舞,同為豪華的象征,可見當時的榮光何等的令人艷羨,歌舞笙簫在豪華的玉階前展露了多少光彩往事,同時也難免要人聯(lián)想到美人伴樂起舞的景象。雄劍自然也與武力相聯(lián)系,或者窮兵黷武,或者馬革裹尸,或者俠肝義膽,或者赳赳武夫的形象會在人的腦海里奔騰,究竟雄劍因何而光彩沉寂也成了一個讓人難以確切揣測的懸念??梢?,在此詩的框架下,一部跌宕起伏故事即將展開。讀了此詩,讀者便可以確定故事的基本走向,然后卻都是模糊的,至于從哪里開始到哪里結(jié)束,到底發(fā)生了什么都成為人們好奇的對象。從此詩所帶來的感受,無疑會是牽引讀者繼續(xù)閱讀的重要線索。
(2)《三國演義》開篇的《臨江仙》為人們所熟知,同樣從總括的角度設置了懸念。詞中提到英雄,是非成敗,足可以讓人感受到英雄贊歌般的歷史滄桑感,物是人非、往事如煙的印痕躍然紙上。朦朧中的敘說吊足了讀者的口味。英雄如何在大浪淘沙的歷史長河中各顯身手,最終又功敗垂成,獨留青冢生雜草的故事娓娓而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紛爭最終也難逃酒后談資的命運。正是這一篇詩詞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們不禁想知道這酒后的談資究竟為何。一部史詩般的故事,在短短的幾十字內(nèi)便成了人間看客們的口中雜談,在談笑間皆成往事。人們在笑談中不禁要問:到底多少事留存至今?可見懸念已經(jīng)留下了一串長長的問號。
(3)《紅樓夢》第一回的《好了歌》,是讀者非常熟悉的一段詩詞,同樣激起了人們探究此書的好奇心?!逗昧烁琛返那鞍氩糠?,講述功名、財富的誘惑,不過最終無非是長眠地下,一切皆空,切合了佛家對身外之物的理解。此詩后半部分講述了家庭生活,結(jié)果也不過是過往云煙。功名、金銀、嬌妻、兒孫這些關(guān)鍵詞的設定,直截了當?shù)亟沂境龇卜蛩鬃拥挠?。功名利祿,兒女情長,天倫之樂,人倫欲望,交織在一起,成就了人世間最美妙,然而又最讓人痛徹心扉的世間百態(tài)?!傲恕弊种卑椎馗嬖V讀者最終世間種種終須“了”,如何了斷便成了這部小說的精髓所在。所謂一了百了,最終不過是“荒冢一堆草沒了”。這樣的“了”正是帝王將相與凡夫俗子難以逃脫的命運。然而,命運的起伏正如滔滔波浪,浪頭過后總會有一個波谷,這幾乎成了一種必然。到底是什么推波助瀾,就是這懸念的關(guān)鍵。
大量小說以詩詞開篇,不一而足,不再贅述。眾多的小說采用詩詞的方式,為行文做鋪墊。如此總括式懸念在詩詞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其行文言辭簡約,切中要害,內(nèi)涵豐富,懸念叢生,可見一篇好的詩詞給小說增色甚多,不但激起讀者的閱讀欲望,還不至于讓人茫然不知所向,在詩詞自身美感的映襯下,懸念由此而生。
2 預敘式懸念
小說總是與人物相聯(lián)系的,每個人物的命運最終構(gòu)成了小說的可讀性。詩詞常常用預先敘述命運的方式交代人物的結(jié)局,這就是預敘式懸念。這種方式會讓讀者有個預判,然而這種預判又不能代替人物在小說中的具體行為,此時猶如在磨砂玻璃窗后看風景,有光卻無法概覽全貌。這種朦朧的表現(xiàn)方式在多部小說中有所體現(xiàn)。
(1) 《金瓶梅》第二回,武大依從武松所言,每天只做以往一半的炊餅,結(jié)束售賣,盡早歸家關(guān)門。由此導致武大夫婦發(fā)生爭吵。作者接下來作詩一首:
慎事關(guān)門并早歸,眼前恩愛隔崔嵬。春心一點如絲亂,任鎖牢籠總是虛。
前面的部分敘述事實,后面“春心一點”預示著雖然關(guān)上了房門,卻未能關(guān)上心門。最后一句“虛”,表明縱然鎖住人,卻不真實,卻是白白忙活了一場,無法達到武大的目的。而后武大殞命,金蓮給西門慶做妾,正是對此的呼應。此處影射出的懸念最終為事實所印證。
(2)《紅樓夢》第三回《西江月》兩首詞敘述了男主人公賈寶玉的命運??紤]到篇幅問題,此處不再引用原文。作者用詩詞的形式簡單、生動、明了地刻畫了寶玉的品行,讀者自然對這種不同于常人的主人公充滿了好奇之心。此處的兩首詩詞即留下主人公行為的懸念,同時又給人物的命運做了一定程度的限定。
第一首,無故尋愁覓恨,說的是公子多情;有時似傻如狂,講的是行為時而癲狂,這兩句勾勒出一個多情種子的憨態(tài)。讀了接下來的兩句,可知雖說人物外形好,卻少了經(jīng)濟學問。主人公不好讀文章,不通事物,性格乖張,我行我素的形象在樸素的語言下,真切出現(xiàn)在讀者眼前。
第二首,告訴讀者,主人公富貴貧窮都要經(jīng)歷,紈绔子弟辜負好時光,無益家國,此間種種狀況,確實起到誘惑讀者繼續(xù)讀下去的作用。
兩首詞把人物形象,舉止言談,成長經(jīng)歷,由榮轉(zhuǎn)衰的故事暗示出來,留下人物命運懸念讓讀者揣測,顯然起到懸念設置的功用。
(3)《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命運懸念正是引人入勝的地方,但大多未采用詩詞的形式,而是在章回末處行文“賣關(guān)子”。文中詩詞多為后人所贊曰或嘆曰,再加上人物眾多,因此詩詞預設人物命運并不多,但也還是存在的。如第八十回漢獻帝被迫禪位,有詩嘆曰:
兩漢經(jīng)營事頗難,一朝失卻舊江山。黃初欲學唐虞事,司馬將來作樣看。
讀到此處,讀者便心生疑惑,“司馬將來作樣看”,究竟是作什么樣?曹丕的命運此時已經(jīng)被作者直接做了交代。但其具體行動卻無法預知,此后所發(fā)生的事,必然與興替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曹丕的命運和司馬家的命運緊緊交織在一起,懸念也自然而生。
3 提煉式懸念
古代章回小說的作者喜歡用詩詞的形式提煉前文所述情節(jié),由此產(chǎn)生的懸念,就是所謂的提煉式懸念。提煉式懸念好似命題作詩,在故事情節(jié)之上總結(jié)、概括、提煉,進而形成懸念以利繼而情節(jié)的展開,同時又體現(xiàn)作者的藝術(shù)修養(yǎng)。此種懸念,更多的是讓讀者略微放松神經(jīng),欣賞作者的才情,繼而為下面的閱讀做好鋪墊。
(1)《三國演義》第五回,三英戰(zhàn)呂布到關(guān)下時,張飛見青羅傘蓋,便想拿住董卓,作者有詩:
擒賊定須擒賊首,奇功端的待奇人。
張飛決定擒賊首,拍馬上關(guān)。寫到此處,讀者已經(jīng)知道三人必然是朝著這一目標努力?!按嫒恕?,乍一看似乎張飛想到此策,沖在最前,可建立奇功,但究竟是不是張飛等三人建此奇功,還未可知。奇人究竟在不在此三人列還不能確定。接下來的故事會如何發(fā)展,顯然成了讀者關(guān)注焦點,至此,懸念已經(jīng)引人入戲。
(2)《金瓶梅》第二回文末,西門慶搭上王婆,有意勾搭潘金蓮。作者有詩:
西門浪子意猖狂,死下功夫戲女娘。虧殺賣茶王老母,生交巫女會襄王。
前文交代西門慶和王婆已經(jīng)搭上話,后面緊隨這首詩。作者用詩的形式對發(fā)生的事做一個簡短概括。讀者不禁想知道王婆究竟有何手段,可以“生交巫女會襄王”。這種敘述顯然通俗易懂,讀者的思緒自然被情節(jié)所引領。
(3)《紅樓夢》第四回,門子拿出的護官符,是對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繁榮盛況做的概括。此文把各家奢華用度以夸張的手法,呈現(xiàn)在讀者眼前,用讀者難免要有疑慮,這四大家族究竟勢力為何如此?財富從何而來?他們有什么關(guān)系?一系列的疑問都成為懸念,吸引讀者深究??梢姶颂幍乃字V口碑意義深遠。后續(xù)的故事把錯綜復雜的關(guān)系完整展現(xiàn)出來,雖然側(cè)重不同,但此處留下的伏筆為后文行文奠定了基礎。
三 結(jié)語
懸念設置是小說成功的重要標識,作者使用的方法也不盡相同,但詩歌算得上一個重要方式。古體通俗小說發(fā)展到明清,詩詞已經(jīng)成為行文的重要手段,《紅樓夢》大多從某一角色口中或者筆下成詩;《三國演義》喜好假借后人贊曰,或者嘆曰;《金瓶梅》作者直接吟詠賦詩,此三部大作可謂特色鮮明,但共同的特征之一是使用了詩詞作為設置懸念的手段。究竟有多少古體小說運用了此方式設懸,還可以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呂叔湘:《現(xiàn)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
[2] 來可泓:《論語》,陜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3]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年版。
[4] 孟慶文:《唐詩三百首》,南海出版公司,1991年版。
[5] 羅貫中:《三國演義》,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陳巖柏,三峽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段寶娥,宜昌市高新區(qū)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