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李安吉,江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美術學方向。
一、文字演化的因素
任何一種書體的產生都是向著實用、簡化的方向發(fā)展。同樣也會受到時代背景的影響,包括文化觀念、政治、群眾的生活習慣、以及風俗等等的變化而改變。就像周朝的大篆,部分是受到了農耕文明的影響,農業(yè)生活周而復始的秩序感以及禮樂文化將大篆引向了規(guī)范化、線條均勻化。商代的甲骨文也同樣是由于對宗教的狂熱、祭祀、巫術的占卜所表現(xiàn)的一種載體。所以,文字能從篆書演變到隸書、楷書、行書、草書都是經過多方面的原因,是復雜多變的。文字的發(fā)展就像一棵樹,一個主干有好多個分支,分支中再分出不同的細枝條和葉子,最后哪一只能結出果實我們也無法確定。文字也是一樣有不同的支脈,我們在這里將其概括為兩大類,一種是正體,一種是俗體。正體就是我們的官方一類的文字,俗體有點類似于我們今天所說的手寫體,簡單說就是我們自己寫的硬筆字。就像我們今天,我們也有各種美術字,我們規(guī)定論文正文用宋體,標題等其他地方用黑體等等。美術字可以說是我們今天的官方標準字體。但我們每個人都寫不成和美術字一模一樣,我們每個人寫的硬筆字都是不一樣的,有的潦草,有的工整。所以在古代也是一樣在潦草中會形成一種共性的書寫方式和形態(tài),得到全社會上下的一致認可,并規(guī)范為新的正體,同時又會產生這種正體的俗體。從現(xiàn)有的書法資料看,商周時期的甲骨文、金文、墨跡就有工整、潦草之分。這其中一個重大的正體的措施就是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的實行的“書同文”政策。
“書同文”其實就是秦國以秦戰(zhàn)國后期逐漸統(tǒng)一全國那個時期的時文正體為基礎,加上對周朝《史籀篇》(猜測那時已經訛誤傳形),并且廢除六國文字的雜形異構,進行系統(tǒng)的規(guī)范和整理,通行全國。其實書同文并不是在秦統(tǒng)一六國之后才開始實施,而是在逐步統(tǒng)一全國的過程中,就已經在占領區(qū)開始實行。進而成為了秦王朝統(tǒng)一六國后的官方標準字體?!皶摹备淖兞肆鶉淖植唤y(tǒng)一的現(xiàn)象,促進了漢字向著統(tǒng)一和規(guī)范化方向發(fā)展。也促進不同地方之間的交流。在“書同文”實施的前后,當時的民間手寫體一直延續(xù)著大篆(籀文)的手寫體,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秦隸”,也稱為“古隸”。
二、“秦隸”的起源
根據已出土的文物資料我們已經知道,從春秋晚期到戰(zhàn)國時代,秦隸經歷長時間的醞釀,并且在戰(zhàn)國后期這種隸變的現(xiàn)象更加突顯。到秦漢之際則加快了速度,這與秦統(tǒng)一六國實行“書同文”有關,一直到西漢初期隸變完成,并且在西漢時期取代篆書成為官方書體。其實在戰(zhàn)國末期六國文字都有隸變的現(xiàn)象,秦隸為什么能夠持續(xù)演進為今天的隸書,主要原因可能在于秦始皇的“書同文”政策,“罷其不與秦文合者”,將秦系以外六國文字中形構不同的文字廢除不用。并且秦法嚴厲,全民都必須堅決貫徹這項文字政策。保證了秦隸的延續(xù)和發(fā)展,而六國的文字隸變則煙消云散。
三、“秦隸”來源于秦篆
從秦到漢初簡帛文字中可以知道,隸書來源于戰(zhàn)國的秦篆,就是說,隸書是在戰(zhàn)國時代秦國文字俗體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筆畫的平直化是隸變的基本規(guī)律,筆畫的簡化以及方向和筆順的改變,并且到出現(xiàn)方折,是隸書成熟后的特征。
從篆書的圓轉到隸書的方折,不是突變而是從一開始細微的漸變到最后形成了一種被普遍大眾所認可的一種形式特征。初期的隸書和小篆差別不大,只是在用筆上的不同。一個是圓轉,一個是方折。變弧形為方形,畫弧形沒有畫直線快,畫圓形沒有方形省,因為要寫規(guī)整的篆書必須圓整周到,筆畫平均。要做到這樣,每下一筆必須反復回旋數(shù)次,方能得到圓整,而且筆畫粗細一致,就會更耗費時間了。改弧線為直線,一筆直下,速度就加快了,不用考慮筆畫的粗細均勻問題,表面上是筆畫多了,事實速度加快。要把圓形畫的方整,必須使筆來回往復,不是兩三筆的問題。當然還有其他因素,書寫性簡化,省繁就簡,變連為斷等等。
四、簡牘對“秦隸”起源的影響
(一)簡牘影響了古隸的書寫方式
簡牘對整個中國古代文字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簡牘作為書寫材料早于甲骨文和金文,簡牘相對來說用起來方更方便,竹簡制作成長方形,這樣就決定了漢字書寫的方向一開始就是自上而下的。因為簡冊大部分都是先編后寫,書寫者左手執(zhí)簡,右手執(zhí)筆,每書一簡,左手順勢向右卷動簡條,書寫順序就自然成了從右向左。這種先上而下,先右而左的書寫款式對今天產生了巨大影響。同樣漢隸頁這樣的排列方式。
(二)簡牘是導致“秦隸”字形橫扁的主要因素
成熟的漢隸都是字形橫扁,大多學者認為:隸書自漢初時開始向扁闊結構定型,原因可能是在狹長的竹木簡上要盡可能將字寫大,而一簡中要寫更多的字,字多就能節(jié)省篇幅,但字與字之間不能太擠,保留一定的字間空間,以便能清楚的閱讀,于是將由篆書而來的縱勢古隸逐漸壓扁,下垂的波挑變?yōu)樽笥疑煺埂2⑶以谧瓡臅r代,字形長短、寬窄、正斜等都是有的。從篆書的長形到隸書的扁形都是經過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斷地完善,不是突然就改變的。正像文字的演變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銳變期,任何一個時代對某一種字形、某一風格的選擇,也是潛移默化的、自然形成的、徹底的裂變需要經歷久遠的孕育。
總的來說,秦隸是起源于秦篆,是建立在篆體俗寫字形的書寫性簡化,對筆畫平直化,筆畫變短、方向改變、新的筆順所產生下的新的一種字體,最后在漢代成熟,代替小篆成為了一種官方的字體。(作者單位:江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參考文獻:
[1]中國書法史七卷本 江蘇教育出版社
[2]《中國書法史》 沃興華 湖南美術出版社
[3]《一筆一畫:關于隸書的書寫狀態(tài)》 鄭培亮 榮寶齋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