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校教育教學中學習困難是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學困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本文通過分析學困生的成因,進而提出干預策略,使他們初步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基本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
【關鍵詞】學困生;心理干預;應對策略
0引言
長期以來,每個學校和班級都程度不同地客觀存在著一個特殊教育群體“學困生”。在一項調查的數(shù)據(jù)中顯示我國學困生的比例很大,這一數(shù)字還在不斷增加,此情況越來越引起教育界”心理學界對該群體的關注。因此,我們要重視這部分學生的教育問題。下面筆者就從學困生心理成因談起,并提出相應的教育干預策略.
1學困生的概念界定
目前,學困生概念的界定還存在著一定分歧。本文將學困生概念沿用王建平《變態(tài)心理學》(2005年)中所述“沒有明顯智力缺陷,又沒有感官障礙,但學習成績明顯低于同年級的學生,遠沒能達到預期的學業(yè)成就目標的學齡兒童青少年”。簡單地說就是學習有困難或有障礙的學生。
2學困生的成因
2.1家長攀比心強。家長攀比,致使孩子心理有偏差現(xiàn)在的家長十分重視孩子的教育,攀比心理強,以孩子的學習成績進行比較、攀比。俗話說“十根指頭有長短”,更何況人呢?由于每個孩子的智力因素、學習習慣、學習能力、學習方法等各不相同,自然學習水平就有差別了,這樣的情況再正常不過了,可有些學習成績比較差的孩子的家長,覺得孩子沒有學好,一味地責備孩子,這樣孩子心理就會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學習心理發(fā)展不完善,貴州省福泉市藜山鄉(xiāng)初級中學 貴州 福泉 徐先華造成學習興趣不濃。
2.2教師教育方法失當。①教師對待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有偏見,不能一視同仁,缺乏一定的愛心和耐心,有的漠不關心,有的諷刺挖苦,長此以往,這些學生就會對自己失去信心,對學習失去動力,有的甚至自暴自棄。②有的教師對教材和學生鉆研不夠透徹,或是教學方法呆板,不能引起學生足夠的學習興趣,致使課堂教學死氣沉沉,效率低下。實踐證明,許多學生就是因為不喜歡某一位教師的課而厭惡這一學科,從而成為這一學科的學困生的。
2.3班額過大,造成教師因材施教困難。班額即班級的規(guī)模,與教學質量有著密切關系。班級人數(shù)太多,課桌緊挨,學生易說話,注意力不集中,且也不利于因材施教,進而導致學困生的產生。
3學困生的心理干預及應對策略
3.1 學習困難學生心理健康干預形式
3.1.1 學習困難學生心理健康團體或小組干預形式
小組輔導的形式是對具有相似問題的學習困難學生組成健康團體或小組進行共同討論,指導或治療。調動該學生生活中所有的相關人員共同合作,所有相關治療者與家庭成員匯合在一起討論,使治療方案既可以形成共同的目標,可以避免不同方面重復的治療幫助,還可以對學生的所有需要提供連續(xù)的監(jiān)控和評價等。進行團體或小組輔導需要心理健康老師的精心準備,與學習困難學生之間建立共情、尊重、真誠的關系,這是輔導取得成功的關鍵,同時需要家長,心理學專家和學生生活中的相關人員共同合作。
3.1.2 學習困難學生個體心理干預形式
個體心理咨詢可以克服團體心理咨詢的不足,個體心理咨詢針對性強,面對的人數(shù)少,側重于出現(xiàn)問題后的解決。由于每個兒童的情況,如智力、學習適應性、心理狀況及學習成績等各不相同,因此需要進行個別輔導。首先,專職教師可以對其進行單個咨詢,可以采用面談方式,也可以用電話、信函等其他方式進行,這樣則有利于來訪者毫無保留地表現(xiàn)出自己,使咨詢人員可以能夠比較深入地,有針對性地進行幫助。需要注意的是,如教師不夠專業(yè),務必聯(lián)系心理健康專家,以免誤導。另外輔導或治療人員要進行跟蹤,及時準確的了解學生的變化,做到徹底治好。個別輔導還可以和小組輔導相結合,如果達到很嚴重的地步,那么則要心理醫(yī)生結合藥物治療,這樣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3.1.3 學習困難學生心理健康綜合干預形式
綜合干預結合團體干預和個體干預的優(yōu)點,被越來越多的研究者所采用。史慧靜等人運用教育干預的方法嬌正學業(yè)困難兒童取得明顯效果。具體方法是:家庭干預,通過開展系列講座,實驗兒童與父母統(tǒng)一時間參與,傳授育兒知識,和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學生心理發(fā)展特點,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等;學生自身干預:與矯治對象交談,重新評價其學習和行為,使其對矯治充滿信心,重新建構認知結構,采用正強化,對每一微小進步進行表揚和鼓勵。
3.2 學習困難學生心理健康干預策略
3.2.1 行為矯正策略
這種干預策略是以行為主義的基本原則為指導思想,認為個體的行為可以通過操縱環(huán)境刺激或行為后果而加以改變。此方法通過強化改善學生學習行為,對學習困難學生的良好行為方式進行正強化,如表揚、鼓勵、獎勵;對其困難行為進行負強化,如批評、懲罰、忽視等。具體方法包括代幣制、激勵、行為塑造、及時強化、行為合同、“冷板凳”等。運用行為矯正策略首先需要對行為產生的前提與后果進行分析;其次,訓練都要在那些引起或強化所要克服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出穩(wěn)定的、結構化的干預環(huán)境,干預規(guī)則要明確一致,盡可能以肯定的形式出現(xiàn),而不要以單一的禁止形式出現(xiàn);另外對學習困難學生所提示的要求在一段時間內應少而明確,并保證隨時提醒和反饋。這種干預策略一般與其他干預策略一起使用。
3.2.2認知—行為干預策略
這種策略更強調使學習困難學生自己形成主動的、自我調控的學習風格。認知行為干預模式強調對學習困難學生進行認知策略訓練和自我監(jiān)控訓練。這一干預模式最突出的特點,一是盡量引導學生成為自己學習過程的主動參與者;二是重視示范目標策略和方法的運用;三是以兒童的外部言語為中介。這些特點保證學習困難學生對自己學習過程的控制,改變其原有的消極被動的學習風格。
3.2.3 認識領悟療法
認識領悟療法(亦稱“鐘氏療法”)是我國心理學家鐘友彬先生首先采用的一種治療方法。當時這種方法的適應癥是治療強迫癥、社交恐懼癥和性變態(tài), 后來逐步擴大治療范圍,如治療神經性嘔吐和頑固性疼痛等。雎密太運用此療法治療 42 名大學生學習困難,結果表明通過糾正被試認識偏差, 使被試產生領悟,被試在注意、非智力心理素質方面如自我認識更加客觀,自信心增強,責任感得到強化,學習策略和方法的自我評分均得到了提高。在短期內治療大學生學習困難有積極作用。
3.2.4 家庭干預策略
引起學習困難的因素很多,許多研究發(fā)現(xiàn),父母家教不當和家庭環(huán)境是學習困難的重要因素。我國學生所面臨的壓力因素與歐美等國家的一個顯著不同在于,父母把學習作為學生的主要任務,并為使其取得好成績而施以較大的壓力。所以對家長進行心理知識的宣傳和輔導,教給良好的學習和家教方法來幫助孩子,多鼓勵孩子才能有效地促進孩子的學習。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與孩子的學習成績、認知發(fā)展、人格和社會性發(fā)展等關系發(fā)展密切。不良的教養(yǎng)方式是造成孩子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要因素之一。對待學習困難孩子,父母要以寬容理解、支持鼓勵、飽含愛心的積極態(tài)度,而不是放任和懲罰為主的教養(yǎng)態(tài)度,有助于減少兒童行為問題的發(fā)生或避免心理障礙的發(fā)生,是使他們擁有健康心理的有力保證。這種干預策略一般和其他干預策略同時使用。
4結語
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總會遇到一些學習困難的學生,對此我們要轉變自己的工作態(tài)度,正確認識學困生,以積極的、寬容的、嚴格的態(tài)度去對待他們,盡自己最大努力去幫助他們,從而讓每一位學生都成長為祖國的棟梁之才。
參考文獻:
[1]戴斌榮.學習困難學生的心理障礙與教育[J]. 教育理論與實踐,1999,06:47-50.
[2]張馗明.淺析“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育人理念[J]. 發(fā)展,2007,07:104.
[3]駱伯巍,陳家麟.學習困難學生的心理衛(wèi)生學成因及矯正[J]. 教育評論,2002,02: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