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試析罪感文化、恥感文化與樂感文化的異同

2015-05-30 17:46吳文婧
2015年50期
關鍵詞:宗教文化

吳文婧

摘要:本文旨在研究罪感文化、恥感文化與樂感文化在命名方式、特征、目的、制約方式、與宗教關系的異同并分析這三種概念中共有的、易混淆的內容。而對這三種文化模式的探索有助于我們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深入了各種文化現(xiàn)象產生的原因,從而更好地建立跨文化意識。

關鍵詞:罪感文化;恥感文化;樂感文化;文化;宗教

對“罪感文化、恥感文化、樂感文化”的已有的討論要么單獨研究其一,要么兩兩對比(恥感與罪感/樂感與恥感)。而在本文中,筆者將三者放到一起。因為從某種程度上說,他們命名方式相近,內部結構工整,具有強烈的代表性與相互間的可比性。

一、命名與特征

罪感文化與恥感文化的概念最早見于美國作家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就在她的代表作品《菊與刀——日本文化類型》一書,它們都是對于心理結構或行為模式的一種歸納式的描述。在書中,本尼迪克特將自己所處的文化群體,也包括委托她為二戰(zhàn)后更好處理日本事務而調查日本國民性的美國政府統(tǒng)稱為“罪感文化”影響下的人群。而對她研究的對象的文化模式,她則稱其為“恥感文化”。本尼迪克特在書中的描述極大地影響了美國對日的決策,并且取得了非凡的效果。由此也可見得“……秉承了某民族幾千年歷史,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和強制性的特定文化模式,仍然在該民族的心理、思想和行為中起著無形的支配作用?!盵1]罪感文化源于基督教教義中的“原罪論”。而在恥感文化中,沒有“上帝”所代表的一種內在道德約束,絕大部分人的罪錯要通過在他人面前的暴露,才會感到十分羞恥而自責。這些概念一經提出,立刻受到了學界的首肯,因為這兩個高度概括的術語實在形象極了。

樂感文化這個名稱的產生大大晚于前兩種,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李澤厚先生在他1985年題為《中國的智慧》演講中首次使用這個名稱。之后,人們才慢慢接受用它來代表以中國人為典型例子的文化群體?!扒楸倔w:中國文化在慶生、樂生、肯定生命和日常生存中去追尋幸福……這種文化精神不同于西方的罪感文化,它立足于一個世界(此岸世界)而強調人的主體性存在,并賦予人參天地之化育的本體地位,從而培育了中國人自強不息、樂觀積極的精神狀態(tài)?!盵2]也就是說,樂感文化幾乎特指中國文化,而中國人樂于在此生、現(xiàn)世中尋求幸福。

綜上,從命名來看,罪感文化突出“罪”的特征,暗示這種文化群體中的人們主要特征是受到罪惡感的約束,由內心對自己罪行的愧疚等情感而受到折磨,最后通過祈禱等形式得到心靈的救贖。而在恥感文化中,人們只會在錯誤被公開的時候才會感到羞恥。樂感文化的命名方式異于前兩者,它突出了這個人群樂天知命,較為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而非強調他們限制自己行為的心理模式。

二、目的與制約方式

從根本上來講,恥感文化、罪感文化與樂感文化下的深層心理模式或多或少都受到蘊育它們的社會與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它們的最初或者說最根本目的都是為了構建一個更好的社會。就罪感文化來說,西方人對它的定義是“提倡建立道德的絕對標準,并且依靠其發(fā)展人的良心的社會的文化”。它對人心理的影響表現(xiàn)在:人生而有罪,而在死后,人們都會接受終極的審判。善者升入天堂,惡人墮入地獄,永無翻身之日。因此,一旦你有了罪孽,不管多小,不管為不為人所知,全知全能的上帝一定不會被蒙蔽。所以擺脫罪惡的方法就是懺悔、贖罪,并且以自己的行動證明。如此一來,對西方人而言,將手放在圣經上起誓也就成了非常具有效力的行為,大多數人都會選擇維護自己的信仰而袒露實情。人對“罪”的極力躲避從某種程度上引著他們向善,如此社會自然也就安定了。

至于恥感文化,它與罪感文化幾乎完全相反,是靠外在的約束力來影響個體行為的。如果沒有人知道的事情,就不一定會是自己的恥辱,至少沒有人會因此寢食難安。在恥感文化中,善惡的邊界也十分模糊。就算誰做出常人看來十分惡劣的行為,也可能會因為不為人知而作罷。不過若是被人知曉,始作俑者會承受非常巨大的痛苦,并且很難從中解脫。這也是日本社會自殺率相對其他國家更高的因素之一,無法以平常的途徑解決,只能走向極端。即使不自尋短見,當事人也可能做出非常讓人驚訝的行為,一切只為洗脫罪名,證明自己的清白。

樂感文化的制約方式不如恥感與罪感文化的那么純粹,但是比較傾向于個人的內在約束。樂感文化受到中國古典思潮的影響極大,而且采眾家學說之長。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學以其不可動搖的地位對樂感文化的形成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翱追蜃佑脤嵱美硇灾匦陆忉屃酥袊糯嘉幕Y樂,從而把原來是禮樂制度的外在規(guī)范改變成為人們主動的內心欲求,禮樂服務的對象由神變?yōu)槿?。”[4]從最早源于孔子的“三綱五?!钡浆F(xiàn)代中國社會的“八榮八恥”等,我們不難看出樂感文化背后的精神導向。不過對于樂感文化中的人來說,善惡對錯的界限相對模糊。就拿“三綱”來說,“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這可能是在等級制度嚴密的封建社會中的立生之本,然而義、親、順這些字眼只是一種狀態(tài)的描述,并不具體。如何來踐行這些精神只能看個人的德行造化了。

三、與宗教(思想流派)的關系

在罪感文化中,“罪”就是一個宗教術語,源于基督教。大多學者認為,罪感文化源自中世紀神學家圣奧古斯丁。奧古斯丁對“原罪”的定義是“原罪,就是那從一人入世界,又傳給眾人的罪,就是使嬰兒也必須要受洗的罪?!毙欧罨降娜耍蛘哒f狹義的西方人一般都不會過于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他們認為自己就是心中充滿“圣靈”且獨立的個體,也沒有什么權利過多地干涉別人的生活和隱私。據此,本尼迪克特將罪感文化概括為“提倡建立道德的絕對標準,并且依靠其發(fā)展人的良心的社會?!盵5]由于需要依靠個人的良心來反省自己的行為,在罪感文化中的善惡標準大都十分清晰。例如說天主教教義中有七宗罪。它們也出現(xiàn)在但丁《神曲》一書中,連同相對的七美德成為大多數基督教徒行事的基本準則。

相比之下,恥感文化與樂感文化與宗教的關系沒有那么單純?!叭毡救说淖诮绦叛鲆陨竦佬叛鰹楹诵?,即堅持了本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和固有的宗教意識,又積極引進吸收外來宗教文化,以神道、佛教為主的幾大宗教和平共處,創(chuàng)造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宗教體系?!盵6]中國佛教約從公元6世紀開始傳入日本,此后在國民信仰中極易見到神佛融合的特點,而恥感文化的形成也被這種融合宗教所影響。

至于樂感文化的淵源就更多更復雜了,它至少包含了以孔子為代表的原始儒學, 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學說,《易傳》中的哲理思索以及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學說。從《論語》可以見得,在人生觀世界觀的方面,心理的樂感是孔子儒學精神最突出的特征之一。雖然老子的道家學說相比儒學具有更加濃厚的悲觀色彩,不過卻是一種超脫世俗的“樂”。老莊哲學也是人們在面對生活中苦難艱辛的時候要尋求心靈解脫與平靜的主要途徑?!兑捉洝烽_卷即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而其充滿了辨證思想的內容也是古人崇敬自然的同時努力適應環(huán)境的印證。而天人感應學說將君主的權力公正化,從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下層民眾精神上的疾苦,容易使被統(tǒng)治者產生秩序感和滿足感。

四、易混淆概念

(一)恥感文化與罪感文化中的“罪”

雖然說恥感文化的關鍵在于“恥”,因為在這種文化內部關于羞恥的表現(xiàn)實在太多了,但恥歸根結底是人們面對“罪”的一種反應。在恥感文化和罪感文化中,恥和罪的不同只在于它們附帶于不同文化上,因此有了不同的命名而已。從產生時間來看,并非先有恥的產生再由此產生恥文化。恥文化的出發(fā)點在其發(fā)展之時,由此產生‘罪的情感,而容易產生‘恥。換句話說,恥感文化中的恥并不是一種超越文化存在的本質,它與罪感文化中的罪并無本質上的不同。對日本人來說,他人與社會的評價實在太過重要,如果誰在公眾面前出丑,就自覺再也沒臉見人,其強烈的恥辱感也是由于罪惡感而生出的。綜上,恥感文化中也有“罪”,只是與罪感文化相比,兩者仍有表現(xiàn)形式等諸多方面的不同。

(二)恥感文化與樂感文化中的“恥”

正如恥感文化中也有“罪”的元素一樣,樂感文化中也不乏“恥”的表現(xiàn)。不過正如前文提到的,恥感文化的內涵廣大,不只局限于“羞恥、恥辱”等關鍵詞,樂感文化也不僅僅止于“樂觀、豁達”。在其中,樂感文化和恥感文化的“恥”最大的不同在于“恥”的內容。對中國人來說,“恥”更多地是與社會道德、國家興亡相關的。如果是與個人相關的恥,大多與“信”相關,失信為恥,也有說不分善惡為恥。反觀恥感文化中的“恥”,主要是和“情義”這個概念息息相關的,失情義為恥?!扒榱x”是日本獨有的道德范疇,它近似于“義務”,但又不同于義務。[7]在情義中,又細分為對社會的情義,也就是報答他人恩情的義務以及對名譽的情義。在他們看來,保持名譽的重要性高于一切。

五、結論

上述三種文化模式對各自文化背景下人們的心理架構和行為模式影響各有千秋,而且任何對文化類型優(yōu)劣的價值判斷都是不恰當的,這些特點也正是它們的迷人之處。(作者單位:四川大學)

參考文獻:

[1]莊嚴.罪感文化與恥感文化的差異[J].黑龍江社會科學,2005,4

[2]李澤厚.實用理性與樂感文化[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5

[3]一粟.樂感文化與中國文學[J].云夢學刊,1990,1

[4]Ruth Benedict.菊與刀——日本文化類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5]賈華.日本雙重文化中的神佛融合[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7(2)

[6]付晶.論中日恥感文化的差異[J].群文天地,2012,1

猜你喜歡
宗教文化
文化與人
年味里的“虎文化”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馬克羅斯科宗教主題繪畫的情感表達
儒家文化與書院基址的選擇
淺談羌族舞蹈“莎朗”的風格特征
人間佛教的社會功能
文化之間的搖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