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小說《英格蘭,英格蘭》的女主人公瑪莎·科克倫自幼失去了父愛,在經(jīng)歷了不幸的童年后,她試圖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對其女性身份的認同,但是在男權主義社會中,她的理想最終還是歸于失敗?,斏慕?jīng)歷充分體現(xiàn)了女性主義理論提出的女性在社會文化中被作為“第二性”和“他者”,這不是由女性的生理、頭腦或者經(jīng)濟原因決定的,而是由男權主義的社會文化決定的。
關鍵詞:《英格蘭,英格蘭》 女性主義 第二性 他者
一 引言
《英格蘭,英格蘭》(England,England)是英國著名小說家朱利安·巴恩斯(Julian Barnes,1946-)在1998年完成的一部力作,是作家巴恩斯送給全體英國民眾的跨世紀禮物。小說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題目為“英格蘭”,主要講述了女主人公瑪莎的童年記憶,包括她最喜歡與父親一起玩的拼圖游戲、她童年的惡作劇等亦真亦幻的記憶。第二部分“英格蘭,英格蘭”講述了瑪莎在懷特島上的工作經(jīng)歷,作為懷特島建設和經(jīng)營項目組的特別顧問,瑪莎受雇于億萬富翁杰克爵士,幫助他在懷特島上建設一座主題公園,命名為“英格蘭,英格蘭”,目的是反思英格蘭民族的歷史本質(zhì)和建構(gòu)英格蘭的民族身份,即“英格蘭性”,嘗試把英國歷史上有名的景點、人物和歷史事件復制到懷特島上,該主題公園大獲成功。第三部分“盎格魯亞”描述了老年后的瑪莎回到了她的故鄉(xiāng)盎格魯亞的生活。小說圍繞著瑪莎對其真實身份和幸福的追尋展開?!队⒏裉m,英格蘭》自面世以來就引發(fā)了諸多熱議,評論者多從小說中體現(xiàn)的英格蘭民族性以及對真實、歷史和記憶等問題的探討方面進行解讀,鮮有女性主義理論方面的分析。本文試圖從女性主義理論角度分析文本中的女主人公瑪莎的形象塑造,以及其遭遇所體現(xiàn)的女性在社會上遇到的困境和問題。
二 女性主義理論
伴隨著18世紀末女權主義政治運動的發(fā)展,女性主義思想沖破了數(shù)千年男權文化的禁錮,先后經(jīng)歷了三次重大的歷史演變。第一次浪潮發(fā)生在18世紀80年代到20世紀20年代,以群眾運動的方式表達了女性在政治上的平等訴求,標志著西方社會女性意識的覺醒。第二次浪潮發(fā)生在20世紀60到70年代,女性充分認識到文化才是男性霸權的制度化根源,她們把提高女性的性別意識作為運動的主要目標。第三次浪潮發(fā)生在20世紀80到90年代,女性主義批評的理論建構(gòu)日益完善并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傾向。期間涌現(xiàn)出了許多女性主義批評理論家,西蒙娜·德·波伏瓦(Simone de Beauvoir,1908-1986)是一位典型代表,其代表作為發(fā)表于1949年的《第二性》。她指出,社會上的性別概念不同于生理學意義上的性別,是不平等的性別關系,女性的社會地位更低、得不到社會的重視和尊重,為社會中的“第二性”;女性要通過男性的價值標準來判斷自身價值去獲得社會和男人的認同,因此,女性是依附于男人的,是處于從屬地位的。男人決定了女人的生活,女人為了男人的存在而存在,所以,男人是主體,女性是他者。
三 瑪莎悲劇的女性主義分析
1 童年時期的父權文化影響分析
在傳統(tǒng)的父權文化中,男性在家庭里是最重要的,為“第一性”,女性是“第二性”,這種父權至高無上的觀念會貫穿女孩成長的整個過程。父親的不辭而別給幼小的瑪莎帶來了巨大的心理打擊,也造就了她憤世嫉俗和放蕩不羈的性格。在童年記憶里,瑪莎和父親的關系比與母親的關系更為親密,她對父親講的故事、與父親經(jīng)常玩的拼圖游戲以及一起參加的農(nóng)業(yè)展覽有著真實的體驗,對于父親離開之前的幸福生活有著深刻的記憶,她能清晰地記起父親在家時媽媽一邊做飯一邊快樂唱歌的場景,而父親離開后媽媽做飯時流下的淚水和日益變得暴躁的脾氣深深地觸動了她的內(nèi)心。通過父親離開前后母親和家庭的變化可以看到男人對于家庭和孩子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父親的離開讓家庭失去了支柱,失去了完整性;讓瑪莎失去了玩伴,失去了心理依靠和健全的性格,也失去了童年的幸福生活?,斏_始惡作劇,或許是因為缺少了父親的關愛,使得她的性情發(fā)生了變化,也或許是她為了吸引注意力來博取關愛。比如,在唱宗教贊美詩的時候,瑪莎會把神圣的詩歌歌詞改編成“黃油肝臟鼻涕”等,并因此受到了領唱梅森小姐的懲罰;當然,她肯定也不會放過那個告密的叛徒——杰西卡·詹姆斯,她搶走了杰西卡的男朋友,當他與杰西卡分手后,瑪莎告訴那個男生“你被耍了”,她的目的僅僅是為了給予杰西卡最痛苦的羞辱。
對于瑪莎來說,父親的離開使她最鐘愛的拼圖游戲永遠地失去了最后那塊找不到的“諾丁漢郡”,以前瑪莎在玩拼圖游戲時總會找不到最后一塊拼圖,而她父親卻會在她失望的時候變戲法似地找到那最后一塊;從心理上來說,這使她失去了完整的心靈,造成了終生難以愈合的傷害。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她認為最重要的那塊丟失的拼圖和最喜愛的拼圖游戲在父親那里卻被徹底遺忘。父親離開的15年后父女相見時,父親已完全不記得曾經(jīng)的拼圖游戲,并認為所有的孩子都喜歡這個游戲??梢?,瑪莎的父親體現(xiàn)了男性至上的男權主義,他不僅傷害了自己的妻子,更深深地傷害了瑪莎。當瑪莎把孩童時代所有的幸福記憶都放在那塊丟失的拼圖上的時候,父親卻徹底遺忘了,這也讓瑪莎失去了記憶中唯一的幸福。
2 工作中的“第二性”
最初作為提供批評意見的特殊顧問受雇于“英格蘭,英格蘭”建設團隊時,瑪莎比較受同事歡迎,因為她的觀點比較新穎,有見地。但是好景不長,她的想法卻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對,盡管她提出的建議一如既往的新穎,卻沒有任何人支持她。在同事看來,一個女性是不可能、也不能比男人做的更加優(yōu)秀,于是她被孤立起來,甚至差一點被老板杰克爵士炒魷魚。后來一個偶然的機會,她發(fā)現(xiàn)老板杰克爵士每個月都會如期去曾經(jīng)是性工作者的梅嬸嬸家去接受護理和特殊服務。于是,她利用杰克爵士的這一丑聞進行要挾,并如愿坐上了CEO的寶座,卻最終被大家合力推翻,無奈離開懷特島。
在工作中,女性身份是瑪莎前進的最大障礙。起初的受歡迎和成功不能給她帶來更高的待遇和晉升機會,創(chuàng)新的思想給她帶來更多的不是榮譽而是排斥,她的成功不是靠能力而是靠對老板進行威脅而得到的。這充分反映了女性在男權主義社會中的第二性地位,任何成功和優(yōu)異表現(xiàn)都應該屬于占社會主導的男性,而女性只能在社會中處于從屬的地位。這不是因為女性沒有優(yōu)秀能力和突出表現(xiàn),而是因為社會文化對女性的界定為次于男性的第二性地位,女性不能比男性表現(xiàn)得更好,不能比男性的級別更高。即使女性偶爾獲得了成功也是靠美色或者勒索等見不得人的手段而取得的。這種形象的塑造不是在抹黑女性形象,而是真實地反映了社會上男性對女性壓制的不平等現(xiàn)象。在男權主義為中心的文化中,任何女性想在工作上獲得成功都是徒勞。
3 生活中的“他者”
瑪莎與很多男性有過交往,也有著一段短暫的婚姻。但是總體上看,她的生活是不幸福的,婚姻失敗,孤獨終老。究其原因,在男權主義社會中,女性應該是相夫教子的角色,但是她桀驁不馴的性格使得她與社會上對女性的行為要求相去甚遠,所以,她的生活和婚姻注定要失敗。這不僅僅是性格和能力造成的悲劇,更大程度上是女性作為社會中他者的表現(xiàn),也是波伏瓦提出的女性“出嫁意識”的體現(xiàn)。波伏瓦指出,女性所接受的教育和接觸到的事實都把婚姻列為女性生活的中心和終極目的,要求女性按照男性、家庭、家族以及社會的標準來塑造自己才能確?;橐龅膶崿F(xiàn)和穩(wěn)定。雖然隨著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當前女性有了獨立的經(jīng)濟能力,但是為了確保男性的核心位置,加上女性自身的生理特點,女性的出嫁意識沒有削弱,反而被進一步強化。在男權主義社會中,女性應該在合適的年齡結(jié)婚生子,在隨后的大部分時間做好一名妻子和母親。而瑪莎恰恰沒有這樣的經(jīng)歷,她經(jīng)歷了一段失敗的婚姻,而且沒有孩子,這說明她作為妻子是不稱職的,沒有能夠確保自己婚姻的穩(wěn)固。最后,當她從繁華的懷特島回到落后的盎格魯亞,她已無法融入當?shù)氐纳睿驗樗环仙鐣蠈ε缘臉藴室?。在她回到的那個村莊,她被看做是一個沒有家庭、沒有孩子、沒有背景的神秘老處女,而在當?shù)氐拿癖姾图彝D女看來,一個女人需要順從、相夫教子,否則,她就是不正常的,不能與之交往的。因此,女性需要男人來體現(xiàn)自身的價值,可見,瑪莎的形象體現(xiàn)了女性作為社會中他者的身份,也就是,女性要按照男性和社會文化的要求建構(gòu)自己才能尋找到幸福。
四 結(jié)語
女權運動開展以來,女性主義批評理論得到了蓬勃發(fā)展,文學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也逐步由順從的家庭主婦形象走向多元化。在《英格蘭,英格蘭》這部小說中,女主人公瑪莎窮盡一生追求其身份的認同,既有其工作上的暫時成功,也有生活上的失敗。短暫的成功無法掩蓋其一生的失敗,而造成這種悲劇的根源主要是由于男權主義思想和社會文化的壓制。在家庭中,父親的權力和影響遠遠大于母親,正是父親的離家出走造成了瑪莎玩世不恭的性格和整個家庭的悲劇。在工作中,無論多么優(yōu)秀的女性也不可能超越男性,在男性占主導的社會文化中,表現(xiàn)優(yōu)異的女性很容易被整個社會所排斥,無法得到施展自身能力的平臺。即便是瑪莎如愿登上CEO的寶座也是通過不正當?shù)氖侄潍@得的,女性如果獲得了工作上的成功也只是暫時的,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并不是因為女性沒有能力管理公司和項目,而是因為作為屬下的男人們無法容忍女人指揮自己工作,女性應該是第二性,是附屬于男性的。在生活中,瑪莎無法擺脫童年時期父親離開的影響,一直想通過與男人們的交往獲得歸屬感和女性身份的認同,但是瑪莎自幼缺少父愛,其性格過于男性化,很難與男人長期交往,即便是曾經(jīng)的丈夫保羅也不能完全接受瑪莎?,斏胍獜乃咿D(zhuǎn)變?yōu)橹黧w身份,在與男人的交往中占據(jù)主導和支配地位,這與男權社會中對女性的要求格格不入,也注定瑪莎在婚姻中的失敗。最終,瑪莎在回到盎格魯亞后還是無法被社會認可,只能孤獨終生?,斏且粋€處在后現(xiàn)代主義時代潮流的女性形象,她們有著良好的教育、新穎的思想、獨立的經(jīng)濟能力,開始挑戰(zhàn)傳統(tǒng)的男權主義社會,力圖打破“第二性”身份,為女性爭取更高的社會文化地位。朱利安·巴恩斯通過瑪莎形象的塑造不僅展示了英格蘭對歷史身份的重新建構(gòu),而且呈現(xiàn)了當前主流文化對于女性的壓制。
注:本文系煙臺市社會科學規(guī)劃研究項目重點課題(課題編號:ytsk2014-031)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 Julian Barnes,England,England [M],London:Jonathan Cape,1998.
[2] 段吉方:《20世紀西方文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3] 羅媛:《歷史反思與身份追尋——論〈英格蘭,英格蘭〉的主題意蘊》,《當代外國文學》,2010年第1期。
[4] 呂辰明:《女權主義視角下〈兒子與情人〉中女性人物形象解讀》,《作家》(下半月),2015年第2期。
[5] 王一平:《〈英格蘭,英格蘭〉的另類主題——論懷特島“英格蘭”的民族國家建構(gòu)》,《外國文學評論》,2014年第2期。
(呂辰明,魯東大學大學外語教學部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