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艷
一、身世背景
林黛玉年幼深受父母寵愛,出生于書香門第之家。因母親去世早,被接到榮國府撫養(yǎng),雖是寄人籬下,卻頗受到賈母的寵愛。薛寶釵出生于鐘鳴鼎食之家,皇商之女。父親在世時頗受寵愛,還讓人教其念書識字,甚至其智慧和涵養(yǎng)高于她的哥哥薛蟠。
林黛玉與薛寶釵二人均是幼年喪父,自小受到父母熏陶念書識字,博覽群書。在家境上寶釵比黛玉更具優(yōu)勢,皇商之女的財富積累可讓其客居大觀園時“一應(yīng)曰費供給,一概免卻”。
二、才華學識
在元春命寶玉做詩時,寶釵提醒他“怡紅快綠”的典故,故寶玉稱寶釵為“一字之師”。蘅蕪苑夜擬菊花題時,李紈道:“若論風流別致,自是這首;若論含蓄渾厚,終讓蘅蕪稿?!碧酱旱溃骸斑@評的有理。瀟湘妃子當居第二?!北娊忝弥袑氣O的文采可謂稱得上可以與黛玉抗衡。
三、對待侍者的態(tài)度
黛玉和她的貼身丫頭紫鵑情同姐妹,事事為她著想。香菱學詩,黛玉絲毫不在乎身份地位的區(qū)別,且悉心教導(dǎo)。
寶釵在聽到金釧兒的死訊之時,沒有像襲人一樣流淚惋惜。而是想到馬上跑去安慰自己未來的婆婆王夫人,把全部的責任歸咎于釧兒一個人身上。此外,她還毫不忌諱地將自己的衣裳給死去的釧兒穿上,并囑咐多給她的家人一些銀兩以盡主仆之情。
這些反映了寶釵冷酷無情的一面,更展示其維護封建貴族罪惡的庸俗性。和黛玉的天真無邪、待人真誠相比就顯得失色。
四、獨特個性
黛玉雖然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可是在她面對生活時,卻顯得純真率直、實話實說。雖說是姨媽送的珠花,一樣的坦率直言:“別人挑剩下的珠花我堅決不要。”
寶釵平日里和寶玉相處,卻從未表露出自己也喜歡寶玉的情感。直到寶玉受傷之時,來看望寶玉的傷勢,趁著無人時,拿起旁邊繡有鴛鴦的肚兜一針一線地刺繡著。寶釵能冷靜克制自己的情感,不輕易將自己的喜怒哀樂表現(xiàn)出來,待人接物時,處處溫柔,事事周到因而她能受到賈府上下眾人的喜愛。
五、為人處事之道
黛玉富有“尖酸刻薄”之相。平日里視寶釵為自己愛情的競爭對手,一旦抓住寶釵不是的機會便對其冷嘲熱諷。就連真心喜歡自己的寶玉也不完全放心。
寶釵在面對黛玉的冷嘲熱諷時顯得落落大方,不計前嫌。在黛玉生病時,親自去探望并派遣下人給黛玉送去燕窩補身子。身在派系眾多、嫡庶爭奪激烈、主仆矛盾尖銳的賈府之中,她也左右逢源,如魚得水。賈母為自己慶生,她點賈母愛看的戲,并將賈母喜愛甜膩之食的習慣大聲說出,以此博得賈母的歡心。自己兄長帶回禮物之時還不忘給趙姨娘和賈環(huán)帶去一份。
六、愛情結(jié)局
黛玉孤高自許,在人際冷漠的封建大家庭里,曲高和寡,只有寶玉成為她唯一的知音,遂把希望和生命交給了寶玉。她并沒有為了爭取婚姻的成功而屈服于環(huán)境,也沒有適應(yīng)家長的需要去勸告寶玉走仕途經(jīng)濟的道路。寄居賈府既感到“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但又沒有兄長,無家可歸,離不開賈府,甚至把自己的婚姻大事還寄托在他們的身上。她既熱烈追求愛情自由,但封建禮教的束縛,又使她不斷地受到內(nèi)心的煎熬。因此,她的愛情顯得特別的深沉而扭曲。在寶玉成婚之時,她便焚詩稿淚盡身亡。
寶釵分明對寶玉情有獨鐘,可她卻將這種感情封閉到莊而不漏的地步。她也有愛美的天性和很高的審美能力,她卻常常不知不覺地壓抑自身的愛好和情趣。她信從封建道德從而使自己失去許多童心,許多自由,逐漸被封建規(guī)范磨去了應(yīng)有的個性鋒芒。對自己所愛的人與物不敢有太強烈的追求,而對自己不喜歡的人也不敢斷然決裂,她的生命處在一種扭曲壓抑的狀態(tài)。最終因為兩人理想志趣不和,且寶玉不忘“木石前盟”的林妹妹,最后也落得個“縱然是齊眉舉案,到底意難平”,獨守空閨,抱憾終身的下場。
兩個人最后的愛情結(jié)局都是悲慘的,一個是獨自葬花焚詩稿郁郁而終;另一個是丈夫遁入空門后,留下自己獨自面對日益衰落慘敗的賈府,處理一大堆生活上的瑣碎繁雜之事。
(作者單位:廣西師范學院師園學院;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教育方向) )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