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燕生
關鍵詞:濕疹;辨證論治;中醫(yī)療法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5.08.028
中圖分類號:R272.975.8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04(2015)08-0103-02
濕疹是由內外因素引起的遲發(fā)型變態(tài)反應,表現為明顯滲出傾向的皮膚炎癥改變,皮疹呈多樣性和對稱性,瘙癢劇烈,容易反復。根據皮損的發(fā)展過程,可分為急性、亞急性和慢性3期。本病屬中醫(yī)學“浸淫瘡”范疇,相關描述可見于隋《諸病源候論·浸淫瘡候》:“浸淫瘡是心家有風熱,發(fā)于肌膚。初生甚小,先癢后痛而成瘡,汁出侵潰肌肉,浸淫漸闊乃遍體……以其漸漸增長,因名浸淫也?!边€有《醫(y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此證初生如疥,搔癢無時,蔓延不止,抓津黃水,浸淫成片,由心火脾濕受風而成?!焙笕擞钟小袄C球風”“四彎風”“旋耳瘡”等命名,現在統(tǒng)稱“濕瘡病”。多年來,筆者采用中醫(yī)內治法治療濕疹,積累了一些經驗,現介紹如下。
1 臨床分期
1.1 急性期
皮損多為密集的粟粒大小的紅斑、丘疹、丘皰疹和水皰,基底潮紅,并迅速向周圍蔓延,不斷有散在新出的丘疹、丘皰疹和水皰,邊界不清楚。由于劇烈搔抓及病情發(fā)展,往往病變中心較重,可出現糜爛面。若合并感染,有毛囊炎、膿皰和黃綠色結痂產生。此期出疹急、發(fā)展快。
1.2 亞急性期
若急性期皮損炎癥改變減輕或未及時正確處理,拖延而進入亞急性期。皮損以丘疹、丘皰疹、鱗屑和結痂為主,仍有少量水皰和糜爛。瘙癢程度沒有減輕。此期出疹減少、滲出減輕。
1.3 慢性期
皮損因急性期和亞急性期反復發(fā)作不愈而轉為慢性期,亦可一開始即呈現為慢性炎癥改變的慢性
基金項目: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2011年)
期。皮損表現為黯紅色增厚、浸潤,且粗糙有鱗屑,周圍有稀疏的丘疹和丘皰疹。仍有明顯的瘙癢,皮膚因炎癥失去彈性而產生皸裂及疼痛感。此期已無水皰、滲出和糜爛,皮損以浸潤、粗糙和鱗屑為主,但經久不愈,易復發(fā)。
2 辨證論治
2.1 熱重于濕證
發(fā)病急,變化快,患處皮損鮮紅焮熱,腫脹明顯,且粟疹成片或水皰密集,滲液流津,中央重周圍輕,瘙癢劇烈,發(fā)生快,消除也快,常間隔性發(fā)作,伴有身熱口渴,大便干燥,小便短赤,心煩口苦,舌質紅,苔黃或膩,脈滑數。辨證:濕熱內蘊,熱重于濕。治法:清熱除濕、涼血止癢。方藥:自擬清熱涼血湯加減(黃芩、梔子、黃連、牡丹皮、赤芍、茅根、板藍根、冬瓜皮、地骨皮)。
2.2 濕熱并重證
由急性期皮損減輕或拖延而成,皮損淡紅,輕度腫脹,可見粟疹成片,上覆細碎鱗屑及很少的小水皰,搔抓后方見滲出糜爛,伴有口渴不欲飲,身煩熱,瘙癢時輕時重,搔抓不止,納食不香,大便時干,舌質紅,苔白或膩,脈滑。辨證:濕熱內蘊,濕熱并重。治法:除濕止癢、佐以清熱。方藥:自擬清濕熱湯加減(茵陳、蒼術、萆薢、馬齒莧、小薊、車前子、白鮮皮、地膚子、佩蘭)。
2.3 濕重于熱證
病程遷延,皮損肥厚呈黯紅色,粗糙有鱗屑,無水皰及滲出,伴有納呆,便溏,疲乏無力,瘙癢不重但纏綿難止,腹脹反酸,舌質稍黯,苔薄,脈緩。辨證:濕熱內蘊,濕重于熱。治法:燥濕祛濁、行氣潤膚。方藥:自擬祛濕養(yǎng)血湯加減(薏苡仁、石菖蒲、陳皮、豆蔻、赤小豆、香附、雞血藤、合歡皮、蒺藜)。
3 討論
3.1 證型演變和瘙癢特點
西醫(yī)的臨床表現與中醫(yī)的辨證論治分型是相互對應的關系,熱重于濕證即急性期,濕熱并重證即亞急性期,濕重于熱證即慢性期。臨床上,辨證論治分型在病情的變化過程中,沒有明確的時間界限,常遵循熱重于濕證→濕熱并重證→濕重于熱證→痊愈的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這中間亦可反復發(fā)作。
瘙癢是每個濕疹患者都有的癥狀,只是輕重不同。3種證型的臨床特點也不一樣:熱重于濕證的瘙癢劇烈,發(fā)生快,消失也快,間隔性發(fā)作,突顯了熱盛癢重的特性;濕熱并重證的瘙癢時重時輕,搔抓不止,兼有熱和濕的特性;濕重于熱證的瘙癢纏綿難止,突顯了濕的特性。3種分型的瘙癢都是日輕夜重,且易受到飲食、情緒、睡眠和洗浴等因素的影響。
根據溫病學有關濕熱的理論,把濕疹分為熱重于濕證、濕熱并重證和濕重于熱證3型辨證論治。首先,濕疹屬于實證范疇;其次,濕和熱的相互轉化可反映出皮損的演變過程,如熱重時,起病急,皮損焮紅、水皰和滲出,劇癢;熱除后,又表現出濕的特性,遷延不愈,皮損黯紅、無水皰和滲出,瘙癢纏綿難止??梢?,濕和熱的關系能準確辨別皮損輕重、疹色改變、瘙癢特點、病程長短和水皰及滲出多少,即熱代表皮損重、病程短,濕體現皮損輕、病程長。因此,采用辨別濕熱增減的方法進行論治能獲得好的療效。另外,中焦脾胃在升清降濁、清熱除濕過程中有重要作用。若濕熱郁阻脾胃,運化障礙,氣機升降失常,則不利于濕熱的清除,所以,在方中加入佩蘭、豆蔻醒脾燥濕。
3.2 病因病機
本病多因稟賦不足、過食肥甘腥發(fā)酒水之物,或情志所傷,使脾運化失職,濕濁停滯,久則化生濕熱,復感濕熱外邪,內外兩邪相搏,濕熱蘊蒸,充于腠理,浸淫肌膚,發(fā)為濕瘡病。
3.2.1 熱重于濕證(急性期) 熱盛則發(fā)病急、變化快,肌膚鮮紅焮熱和粟疹成片;熱迫津液外溢,出現水皰和滲液;熱邪熾盛則瘙癢劇烈,發(fā)生快,消除也快,常間隔性發(fā)生;熱傷津液,則口渴、大便干;熱重,則身熱、口苦;熱擾心神,則心煩;舌紅、苔黃膩、脈滑數均為熱盛之象。
3.2.2 濕熱并重證(亞急性期) 經過治療,熱邪得到部分清除,熱迫津液外溢得到控制,表現為皮損變?yōu)榈t,輕度腫脹,僅見小水皰和抓后糜爛;熱邪減輕,濕邪未除,則身煩熱、口渴不欲飲;熱邪得到部分清除,而濕邪黏滯重濁的特性有所表現,瘙癢表現為時輕時重,搔抓不止;濕困于脾,運化失常,則納谷不香;熱未全清,則大便時干;舌紅、苔白或膩、脈滑為濕熱并重之象。
3.2.3 濕重于熱證(慢性期) 本病由于稟賦不足,反復發(fā)作,病程遷延,大部分熱被清除而表現出濕的特點,濕阻氣機,血行不暢,則皮損黯紅、肥厚且粗糙鱗屑;濕濁困脾,運化失健,則納呆、便溏、疲乏無力;濕阻氣機,胃氣上逆,則腹脹、反酸;瘙癢表現為濕性重濁黏滯而纏綿難止;舌黯、苔薄、脈緩是濕濁內阻之象。
3.3 兼證
臨床上,濕疹宜先按上述3型辨證,另根據患者兼證(包括實證、虛證和虛實夾雜證)再進行整體辨證,將兩次辨證的結果匯總,最后確定立法和方藥。如兼有鼻塞流濁涕、咳嗽、痰稠色黃、發(fā)熱微惡寒、咽痛、舌尖紅、苔薄黃、脈浮數等風熱犯肺之實證,治宜疏風清熱宣肺,方選桑菊飲加減;兼胸脅脹滿、善太息、急燥易怒、納呆腹脹、大便溏、舌苔白、脈弦等肝郁脾虛之虛實夾雜證,治宜舒肝健脾,方選舒肝丸合參苓白術丸加減;兼頭暈耳鳴、口燥咽干、腰膝酸軟、五心煩熱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等肝腎陰虛之證,治宜滋補肝腎,方選六味地黃丸加減。值得注意的是,上述3個分型可分別兼有實證、虛證和虛實夾雜證,臨證還需仔細辨別。當某個分型遇到兼證為實證時,可同治兼證;當某個分型遇到兼證為虛實夾雜或虛證時,應遵“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亦可標本同治。另外,兼證的辨證方法不僅有臟腑辨證,也包括病因與氣血津液辨證和衛(wèi)氣營血辨證等。
4 小結
綜上所述,筆者結合皮損中水皰、糜爛和滲出的中醫(yī)病機,提出了“熱迫津液外溢”的論點。瘙癢是濕疹患者普遍存在又不易治療的問題,本文強調應根據中醫(yī)濕熱理論辨別清楚瘙癢不同分型的臨床表現,才能更好施治。規(guī)律是事物發(fā)展的客觀反映,每件事物都有其獨特的演變路徑,熱重于濕證→濕熱并重證→濕重于熱證就是濕疹從發(fā)生、發(fā)展到痊愈的客觀反映,3個分型是主證,即共性,其他兼證是個性。掌握了濕疹的變化規(guī)律,將共性和個性很好融匯統(tǒng)一,靈活處方用藥,定會收到好的療效。
(收稿日期:2014-05-27;編輯:梅智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