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楊
【摘要】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文明史,其文化底蘊渾厚而豐富。在其源遠流長、豐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文化遺產(chǎn)中,歷史給我們留下了浩如煙海的古籍,其中有許多精華值得我們吸收,如果不繼承這份遺產(chǎn),就會割斷我們民族的歷史,就會犯虛無主義的錯誤。這就要求中學語文教學必須重視古文教學,讓學生通過古文學習去感受祖國燦爛的文化,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情感,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關(guān)鍵詞】初中語文 文言文教學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1-0038-02
經(jīng)過千百年時間淘洗而流傳下來的一些膾炙人口的文言文,是詩文中的極品,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chǎn)中的精華??刹簧俪踔猩岬綄W習文言文就發(fā)怵,整篇的背誦以及大量的解詞和準確無誤的疏通文意令他們困惑。如何消除學生的畏難情緒、激發(fā)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可以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反復誦讀,引導學生充分體會文言文的音律之美
在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指出,反復地誦讀我國的古代詩歌,進行有意識有目的的積累可以增強學生的欣賞品味與審美情趣。對文本讀多了、讀熟了,就可以增進語感,正確理解課文中的意思,掌握好與古詩文相關(guān)的語言規(guī)律,從而增強閱讀古詩文的能力。因此,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引導學生對文言文進行誦讀。在課堂中教師要實施范讀和學生仿讀以及背誦競賽,采用多種方法,促進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這還能夠讓初中生在實施反復誦讀的過程中積累更多的語言材料,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增強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及表達能力。文言文誦讀的過程當中也就是文言文知識由口到心的過程,也是學生不斷深入理解文本的過程。
二、賞析詞句,引導學生充分體會文言文的語言之美
新課標說,欣賞文學作品,要善于“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xiàn)力的語言”。欣賞文學作品是如此,學習古詩文也是如此,本來古詩文大部分也都是文學作品。這句話里有兩層意思,一是要重視語言的學習,因為古詩文都是高度凝練的語言,學習這樣的語言,既能增強我們的語感,也能提升我們的文化修養(yǎng)。二是要注意學習古詩文里用詞造句的技巧,為什么古代大師們的語言就是富有表現(xiàn)力的,是怎樣富于表現(xiàn)力的,這一些都需要我們認真學習。舉個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比如,在我們提供的課例《岳陽樓記》里,老師就是巧妙地抓住文本中同樣是表現(xiàn)感情的一對詞語,來做文章的。從淺層次上來說,“悲喜”的感情要直觀一些,浮表一些,而“憂樂”的感情要含蓄一些,理性一些。從深層次上來說,“悲喜”主要是表現(xiàn)文人騷客的感情,這些人“以物喜”,“以己悲”,情感關(guān)乎個人,而“憂樂”表現(xiàn)的是古仁人的感情,這些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情感關(guān)乎民族、國家、社會、天下,很顯然,后者的胸懷要寬廣一些,他們是憂國憂民的。所以授課老師用“情感”和“情懷”這兩個詞語來區(qū)別二者,我以為是極準確而精當?shù)?。這就是在學習“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
三、創(chuàng)新形式,引導學生充分體會文言文的內(nèi)涵之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興趣一旦被激發(fā),就會產(chǎn)生無窮的潛能,作為語文老師這一點尤為重要。再加上文言文學起來比較枯燥,更應注意變化形式,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1、以故事傳說引出課文,激發(fā)興趣。
比如《木蘭詩》,有花木蘭的故事、人物是家喻戶曉的,讓學生講講他們知道的木蘭的故事,談?wù)剬θ宋镄蜗蟮目捶ǎ瑢W生在把握歷史背景及花木蘭的人物故事后,對《木蘭詩》所表達的思想內(nèi)容理解也會簡單快捷得多,特別在背誦時會感到親切許多?!顿u油翁》的故事學生大多耳熟能詳,可以在學生講自己知道的故事以后,再來學習原文,古今對譯很容易記住一些關(guān)鍵詞以及課文的道理。
2、以成語名句引出課文,激發(fā)興趣。
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一鼓作氣”等,課前可詢問學生是否知道這些成語的本意、引申意及出處,增強學習《核舟記記》及《曹劌論戰(zhàn)》的興趣。引導學生掌握文中的成語,如,溫故知新、豁然開朗、撲朔迷離、心曠神怡、水落石出、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三顧茅廬等,而正是這些有生命力的詞語能有效地吸引學生求知的熱情。教師只有抓住這些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火”,才能點燃學生的求知欲望,相信教學效果會大大增強。
3、用插圖或畫面引出課文,激發(fā)興趣。
文言課文中有少量精美的插圖,教師也可從網(wǎng)上下載相應的圖片資料,作為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作品的興趣。如教《愛蓮說》時可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蓮中的插圖,讓他們試著說蓮的外形,再對照課文原句,體會文字語句的特點?!逗酥塾洝泛汀犊诩肌返日n文,還可以讓學生在學完課文的基礎(chǔ)上,根據(jù)內(nèi)容自己配畫,進行再創(chuàng)作,學生興趣盎然。
四、滲透德育,引導學生充分體會文言文的思想之美
在初中語文課本中,近200篇文章,大多蘊含著進行傳統(tǒng)美德教育的豐富材料,如愛國、尊師、敬老、勤儉、公而忘私等等,其中以古詩文體現(xiàn)最為明顯。如《愚公移山》一文,同學們可通過熱烈的討論,認識到愚公那種下定決心堅持奮斗、克服困難的精神令人無比敬佩,從而激發(fā)自己在學習上不畏艱難,求索攻堅;《傷仲永》可讓同學們認識到天資再好,如果后天不肯努力用功、刻苦學習,最終將會“泯然眾人”;《論語》中孔子“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謙虛、勤學的態(tài)度會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啟發(fā);《岳陽樓記》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先人后己,天下為公的遠大抱負能激勵學生樹立遠大志向;陸游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文天祥的《過零丁洋》、辛棄疾的《破陣子 —為陳同甫賦壯辭以記之》、夏完淳的《別云間》等許多優(yōu)秀詩篇中蘊含著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這些名篇佳作膾炙人口,對人起著勸誡、警示或激勵的作用,學生通過摘錄相關(guān)的文言警句、詩行,不僅可以陶冶性情,感悟生活的哲理,受到傳統(tǒng)美德的教育,同時也使學生積累了寶貴的寫作素材。
總之,只要消除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畏難心理,教會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就有利于學生輕松地理解和掌握文言實詞與虛詞的意義。要在教學中啟發(fā)學生自主學習,自行探討,切實提高學生閱讀、品析、欣賞文言文的能力。今后,我還將在課改中去探索、去實踐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讓課堂教學成為學生人生旅途中亮麗的一道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