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霞
【摘要】如何引導學生在習作中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是目前刻不容緩要解決的難題,在生活中,學生接觸的事物比較少,而且不會積累素材。這對寫作造成一定的阻礙。因此筆者認為要學生寫出“真”,必須從“激趣”和“積累”兩方面作為抓手,讓習作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樂趣,讓學生愿意敞開心扉說實話,真正實現(xiàn)筆下現(xiàn)童年。
【關鍵詞】興趣 信心 教材 生活
【中圖分類號】G633.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2-0087-02
小學生的童年是多彩的、難忘的,但筆者就十五年的小學語文教學體驗,覺得目前在小學生的習作、小練筆中越來越難觸摸那純潔無瑕的童心,感受不到那份純樸的童真,品讀不到嬌憨逗人的童話。終究其原因,主要是當前的應試教育體制——老師為了考試而教,學生為了考試而學。在寫作上為了拿高分,有的弄虛作假,有的借助作文書,換湯不換藥……完全失去了自我。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由此可見,小學作文是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用自己的話寫出來的練習。因此,筆者認為學生的作文關鍵要體現(xiàn)一個“真”字。
一、激趣,敢寫真話
“兒童學習任何事情,最好的時機是當他們興趣高、心里想做的時候?!庇逃搪蹇诉@樣告訴我們。因此,筆者認為在教學中要隨時隨地以“培養(yǎng)興趣”為目標,盡可能地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喚起學生自主作文的強烈欲望。
(一)淡化作文概念——給予學生寫作的興趣
許多孩子都是談“文”色變,越是害怕寫作文就越是寫不好作文。我們何妨不試試采用話題轉移法,淡化作文這一概念,消除畏懼心理呢!如一教師教學心理描寫時,拋開了傳統(tǒng)和單調的作文教學法,加入了生動活潑的元素——游戲《擊鼓傳花》,在游戲中滲透寫作方法。上課伊始,老師宣布游戲規(guī)則,選好擊鼓手,隨即問擊鼓手心情如何?然后問傳花的學生心情如何?接到花的學生心情又如何?能用上四字詞語和修辭手法嗎?又訪問了沒接到花的學生的心情,有什么話想說?游戲結束時老師總結:“剛才我們同學們玩得真投入,能把這開心一刻記下來嗎?”學生答:“能!”學生在游戲的過程中熱情一下子被激發(fā)出來,作文成了一件輕松快樂的事情。
(二)搭建舞臺——給予學生寫作的信心
為學生搭建各種展示自我的舞臺,讓他們的習作能夠在老師和小伙伴面前得到更多的表現(xiàn)機會,充分滿足學生自我展示的欲望,是讓學生感受到寫作快樂的重要策略。在教學實踐中,我經常安排學生在課堂上高聲朗讀自己的作文,特別是那些有進步學生,讓他們有展示自己的機會。除此外,還經常利用班級板報、班級手抄報、佳作展示欄、投稿發(fā)表等形式,把每一次的佳作連同評語一起展出,讓學生共同欣賞,從而激發(fā)全體學生的寫作興趣,增強寫作的信心。
二、積累,愛寫真話
(一)以教材為本,積累方法
朱熹說:“古人作文作詩,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蓋學之既久,自然純熟?!苯炭茣菍W習語文的載體,新課程中的教材文質兼美,情景交融,膾炙人口,有遣詞造句之美,有布局謀篇之美,有意蘊深刻之美,因此從內容到語言,都是學生練筆的好素材,好范文。教師可充分利用它們引導學生充分地讀,細心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受到感染,在讀中完成積累。例如筆者在教學《桂林山水》一文時,緊緊抓住課文總分總的結構,欣賞作者如何運用排比的手法描寫的漓江水的靜、清、綠和桂林山的奇、秀、險的特點,隨后讓學生運用其寫法描寫一處景物,因為有了之前的鋪墊,方法的積累,學生的習作顯得更生動具體了。由此可見,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有計劃地引導學生學習課文寫作文,如文章的構段和表達方法,文章的立意、寫作角度、修辭手法等等方面進行學習、積累,通過這樣長期地深入文本,盤活教材,積累寫法,便可遷移運用。
(二)以生活為本,積累素材
新課標在“表達與交流”的教學建議中明確指出:“在寫作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生活,體驗人生,關注社會熱點,激發(fā)寫作欲望。引導學生表達真情實感,不說假話、空話、套話,避免為文造情。”這一語指出了寫作教學的根本途徑:不是為了統(tǒng)一學生的思想,而是為了讓學生表達他們自己的思想,更加強調“親歷”和“真實”。而在實際中學生的生活波瀾不驚,每天上學放學,都麻木了,他們對周圍的環(huán)境、事物視而不見,充耳不聞,儲藏不到作文的材料。但其實學生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除了學校生活外,還有家庭生活、社會體驗等等,因此就要求教師善于引導他們從四個方面感悟生活(如圖示),積累素材,學會作文。
1、校園萬花筒
學生從踏進校園那一刻開始,便會隨時發(fā)生多姿多彩的事情。例如班里多了一缸小金魚,語文課上老師玩起了小魔術、小鳥飛進課室、拔河比賽等有趣的事情。此時教師要及時地引導他們認真觀察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tài)……感受他們的變化,讓這些事情成為學生習作的素材。比如一孩子在日記本中寫道:“ 今天是我的生日,原計劃是學校旅游,但雨卻不合時宜地下起來,淋濕了路面,也澆滅了我興奮的心情——旅游計劃被取消了。我悻悻然地回到課室。剛踏進課室,一群同學迎上來,紛紛向我祝賀,送上禮物?!x謝你們!我感動地笑了……幸福,一點點填滿我小小的心田。我知道這禮物不僅帶著對我的祝福,而且盛載著真摯的友誼。這份友情就像一束束陽光透過窗紗,照亮我幸福的心田。”“生日”對孩子來說是快樂的,但這孩子筆下的生日是有“憂”有喜,有“淚”有笑,能從普通的事情中得到感悟與啟發(fā)并不露痕跡。
2、家庭小主人
家庭是學生生活的第一場所,只要他們用心去觀察便是很好的寫作素材。作為老師,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造條件,如父親節(jié)、母親節(jié),布置學生為父母做一頓飯,洗一次腳,捶一次背,從中感受父母的辛勞;又如開展“今天我當家”的活動,讓學生做一天的家庭主人公,體會生活,并有選擇地把自己的感受記錄下來。
3、社會體驗
除了學校和家庭外,社會的人或事給學生的影響也是比較深的,因此老師要引導學生去體驗社會生活,體驗越多,寫作的內容就越豐富。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上街義務勞動、到福利院看望孤兒或智障兒童、參加社區(qū)的公益表演等,讓學生體會社會的百態(tài)、人情的冷暖,這也是學生的作文源泉。
4、感受多元文化
古人說:“見的真,方道得出?!惫P者非常贊同這一說法。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小學生接觸信息的量不斷擴大,教師不能在作文教學上固步自封。據了解,現(xiàn)在學生家庭環(huán)境優(yōu)越了,他們在周末或假期都會跟隨父母到處游玩,或游覽名山,或欣賞小橋流水……甚至到國外去感受西方文化。那是讓學生毫無目的地只是一味地游玩嗎?不,這就需要教師善于捕捉機會,加以引導。如在國慶七天長假前,筆者知道很多同學都會去旅游,于是在假前引導學生如何去積累素材(如圖示。)
(圖一) (圖二)
豐富的文化體驗,為孩子帶來多元的心靈感受,同時因為學生有了前面的指導鋪墊,在感受文化過程中,能有所側重,相信體會也是與眾不同的,所以在假期后的口語交際課上,孩子們在老師的指導下(看想講寫)進行了精彩的匯報、交流??梢?,只有讓學生看得多了,接觸廣了,那么寫作的內容和角度都會有所不同,不是人云亦云,而是有自己珍貴的獨特感受。
在寫作教學的道路上,筆者深深地明白:沒有興趣難以形成習慣,沒有習慣談何積累。只要我們善于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引導他們積累素材,那么習作就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樂趣,學生愿意敞開心扉由衷訴說。
參考文獻:
[1]《共生理念下的兒童寫作教學實踐》 茆小梅《小學語文教學》 2013總第479期;
[2]《讓興趣成為寫話的原動力》 陳麗嫦《小學教學參考》2014年5月上旬;
[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