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慧怡
閱讀能力,對一個學生來說,是一種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時也是學生應該具備的一個重要素質(zhì)。閱讀能力的強弱,與學生獲取知識,提高學習興趣,增長見識,以及培養(yǎng)自學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聯(lián)系。小學生閱讀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夠加強小學生在閱讀中的情感體驗,而且可以讓學生積累豐富的語文知識,形成良好的語感;能讓小學生去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從而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同時也能發(fā)展他們的個性,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
我認為開拓廣泛的閱讀空間,多方面、多角度的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閱讀質(zhì)量,以適應現(xiàn)代化社會的需要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探討的問題。當前,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促進學生潛能和素質(zhì)的發(fā)展。
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經(jīng)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他告訴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只要是喜歡做,愿意做,才能夠做好。也就是說,興趣是做好一切事物的前提。學生的自覺學習勝過教師的百般講解。教師有目的地設計巧妙語言,利用教學文本引發(fā)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既鞏固了學生的課內(nèi)知識,又豐富了學生的閱歷。我在教學中主要采用了以下方式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一、抓住上課伊始的有利時機,引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以精彩的開場白或話題引發(fā)起學生濃厚的興趣,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之進入最佳狀態(tài),為整堂課拉開序幕。如教學《爭吵》一課時,正好學校的圖書館有《愛的教育》這本書,我發(fā)現(xiàn)班里有一小部分同學借來看,于是我就在課前故意問全班學生,誰讀過亞米契斯寫的日記體小說《愛的教育》。讀過這本書的同學就迫不及待地舉手表明,沒讀過這本書的同學就急著問讀過的同學,“什么書好看嗎?”“在哪借的?”“寫什么?”我就借此機會向他們推薦看《愛的教育》這本書,并布置學生預習課文《爭吵》,了解一下“我”和“克萊蒂” 為什么爭吵?怎樣爭吵?爭吵后怎樣了?這樣大部分學生都能帶著濃厚的興趣去閱讀這本書,并會特別去關注“我”和“克萊蒂”之間發(fā)生的一些事。這就為學習課文《爭吵》做了鋪墊。
二、注重感悟,開發(fā)思維
語文教學不僅是一個認識過程,而且也是情感活動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想辦法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這樣學生就學得比較主動了,我時刻注意保持輕松愉快的氛圍,充分滿足學生敘述的愿望;真誠和藹地對待每一位學生,把微笑帶進課堂,將歡樂帶給學生。如:教學《月球之謎》一課時,我借助有關月亮的詩句,引導學生展開遐想,感受月亮的魅力,知道千百年來,人們一直在期待著飛向月球,探索月球之謎,由此引入課文《月球之謎》。再要求學生想想:“我們對月球有哪些不解之謎?”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期待。學生提出以下問題:(1)月球是怎么形成的?(2)月球上面有什么?(3)月球上的天氣怎樣?(4)它和我們地球一樣嗎?能住人嗎?(5)為什么月球上物體的重量和地球上物體的重量不一樣?(6)月球上有生命存在嗎?……所以善于啟發(fā)學生質(zhì)疑,學生主動學習,的確能逐步培養(yǎng)他們的閱讀能力。
三、在多種練習中調(diào)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
新編小學語文教材改變了原有的練習方式,同時也將原來的每單元后的“基礎訓練”改為了“積累運用”,體現(xiàn)了教學觀念的變化,旨在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要完成這些練習,只靠課本中的知識是不夠的,例如“讀讀背背”中的詩詞、對聯(lián)、諺語等要結合學生課外閱讀的積累來理解,而“口語交際”練習也和平時課外閱讀分不開。例如:在教學口語交際《怎樣保護環(huán)境》時,我先布置學生查閱了有關環(huán)境保護方面的資料,讓學生了解一些破壞自然環(huán)境的行為和這些行為給人類帶來的災難,使學生在進行交際時有話可說。這樣有目的地閱讀,即調(diào)動了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又提高了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
四、在閱讀課中交給學生閱讀方法
新課程、新理念下的小學語文高年級教材內(nèi)容很豐富。有的通過不同的人和事,揭示了做人的道理;有的歌頌了人間美好的情感;有的講述了抗日戰(zhàn)爭時期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跡……學生通過對課文的學習不但掌握了知識,還受到了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但是,僅靠教材上的內(nèi)容遠遠不能滿足學生閱讀的需要。如果教師能結合教材幫助學生研讀一些書籍,則更能增強課外閱讀的方向性、目的性及思想性。
在閱讀課中,我安排了兩種內(nèi)容的閱讀練習,一種是教師指定的統(tǒng)一內(nèi)容,一種是學生自選的課外內(nèi)容,對于教師指定的內(nèi)容采取指定內(nèi)容不指定方法的形式進行教學,讓學生采用自己的閱讀方法,或自讀、或討論,從不同側(cè)面去理解文章內(nèi)容,教師指導學生分組閱讀或個別指導。對于學生自選的內(nèi)容則提出一定的閱讀要求進行指導閱讀,如開展“推薦一篇好文章”活動。并說說推薦的理由,這樣,學生就有興趣去閱讀課外書,并在自己的閱讀、同學的交流和老師的指導中掌握閱讀方法。另外,教師可以利用班會課時間舉行讀書報告會、英雄事跡介紹會、英雄事跡網(wǎng)絡圖片展覽等,提供交流的平臺。這樣不僅促進了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更激發(fā)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
五、發(fā)揮故事的魅力讓學生主動去閱讀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調(diào)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養(yǎng)成閱讀的樂趣。故事人人都愛聽,尤其是從小就伴著奶奶的童謠、媽媽的童話長大的孩子,一聽到老師說要講故事,個個精神抖擻,雙耳豎立,喜悅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聽為快。隨著教師聲情并茂,娓娓喧講,被激化,被渲染了的故事情節(jié)早已把孩子們帶入了一個懸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當孩子們津津垂聽、情感交跌,期待結局之際,教師嘎然收聲無不動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節(jié)交錯復雜,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請自讀原文。此時教師不失時機地向?qū)W生推薦出相關的讀物。
知識來源于實踐,閱讀能力也是在實踐中形成的。只要我們能抓住學生這條“興趣”的繩索,充分激發(fā)他們的閱讀興趣,引導他們正確地閱讀,讓學生在教師巧妙語言的“牽引”下,帶著濃厚的興趣,走進閱讀的世界,去感受更廣闊的天空。我相信只要我們堅持,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會不斷地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