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強強
【摘 要】 “實踐與綜合應用”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一個全新領域,在新一輪課改中備受關注。實踐與綜合應用領域溝通了生活中的數學與課堂上數學的聯系,使得幾何、代數和統計的內容有可能以交織在一起的形式出現,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使傳統的數學課本面貌有可能發(fā)生改變。然而這類課可以借鑒的經驗少,課堂教學評測手段模糊,對小學數學教師的要求較高,使得小學數學“實踐與綜合應用”的有效實施成為了當前課程改革的難點。我們課題團隊經過多年的實踐與研究,結合一些具體的課例,從小學數學“實踐與綜合應用”教學模式的構建這一視角作出初步的研究與思考。
【關鍵詞】 小學數學;實踐與綜合應用;教學模式
小學數學“實踐與綜合應用”教學模式,就是在小學數學“實踐與綜合應用”教學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基礎上形成的、用以組織和實施具體教學的有一定結構形態(tài)的體系、思路和操作流程。根據我們課題團隊的實踐研究,依據教學內容所涉及到的知識領域、學習方式、目標定位等諸多要素的不同,我們構建了四種基本的教學模式——問題探究教學模式,課題研究教學模式,自主創(chuàng)作教學模式和活動體驗教學模式。
一、問題探究教學模式
主要指學生在問題情境的指引下,利用已有知識、經驗、有效的材料,主動探索發(fā)現活動背后的數學本質——數學思想或數學策略,積累活動經驗,體現學生參與和發(fā)現過程的主體地位,注重發(fā)現知識策略和方法的培養(yǎng)訓練。這種教學模式主要適合單一數學知識的探究或數學內部的溝通與綜合的實踐與綜合應用專題?;窘虒W組織模式是:問題情境→體驗探究→解決問題→應用交流。
案例一:蘇教版五年級《校園的綠化面積》,本節(jié)課主要讓學生利用已經掌握的五種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通過割補等操作活動,對圖形進行分解與組合,學會計算稍復雜的不規(guī)則圖形的面積,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數學素養(yǎng)。
1.問題情境
(1)播放一段校園錄像。
(2)出示校園一角照片,談話:今天我們一起來算一算校園的綠化面積。
2.體驗探究
(1)第一次探究:引導學生算出第一塊草坪的面積。讓學生綜合應用學過的面積公式,運用割、補等數學方法,計算出圖形的面積。
可能結果:看成是一個長方形加上一個梯形;看成是一個長方形里減去一個梯形;看成是一個長方形加上一個小三角形;看成是一個三角形和一個梯形合成的。
(2)第二次探究:要選擇最簡單的方法,不要分的過細,因為那樣更容易出錯。分割成的圖形要能根據已知條件來計算他的面積。
(3)方法很多,學生各抒己見。
(4)教師鼓勵學生發(fā)表不同的想法。
3.解決問題
(1)問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看到很多很多圖形都是由我們所熟悉的長方形、正方形、梯形、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組合而成的,怎么求它的面積呢?
(2)師生共同研討,總結:一般是先把它們分成已經學過的簡單圖形,先計算出每個簡單圖形的面積,再把它們加起來。也可以把圖形看成一個我們熟悉的圖形,再減去缺少的那塊面積。
4.應用交流
(1)在學校里找一塊草坪,測量出所需要的數據,計算出它的面積。
(2)請你當設計師,為學校設計一塊草坪,并求出它的面積。
二、課題研究教學模式
主要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法,以課題為載體,去獲取知識和應用知識的學習方法。它的基本特征是:重過程、重應用、重體驗、重全員參與。小課題研究學習模式是把課堂內外教學結合起來的一種模式,它的教學組織形式更加靈活多樣?;窘虒W組織模式是:提出問題→整理信息→研究問題→形成方案→行動建議。
案例二:蘇教版四年級《了解我們的生存空間》,本節(jié)課的活動內容大致分為兩個階段,首先引導學生閱讀我國環(huán)境和人口方面有關資料的統計圖,初步感受影響我們生存空間的兩大因素,了解目前我們生存空間面臨的一些問題,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開展實踐活動,了解自己所在地區(qū)生存空間的一些情況,制成統計表,通過數據分析進行交流,反思評價。
1.提出問題
從我們的生活中你是否了解到有關我們的生存空間的情況?能了解到哪些與生存空間有關的情況?
2.整理信息
(1)課前你了解到了哪些情況?你是怎么了解到的?(實地調查、采訪咨詢、問卷調查、資料查詢)。
(2)反饋有關獲得的信息。
(3)自主閱讀課本第102-103頁有關信息,使學生體會到保護我們的家園已經成為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雖然我們國家在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人口不斷增長,污水大量排放,環(huán)境保護問題需要我們每個人參與。
3.研究問題
(1)選擇研究主題。從我們周圍的環(huán)境中同樣能了解到有關生存空間的一些情況,你想了解些什么?(氣溫變化情況、水資源情況、空氣質量情況、最近的天氣情況)。
(2)成立研究小組。根據每人選擇的主題,成立研究小組,展開研究。
(3)確定研究方法。討論怎樣順利開展研究,總結出方法,教師指導。
(4)全班交流匯報。小組統計→全班匯報→全班統計。
(5)推算出全市乃至全國的大概數據。
4.形成方案
(1)請學生結合實際談談通過這一次課題研究的收獲。
(2)我們有哪些可以保護我們環(huán)境的方法?
(3)制定實施方案。
5.行動建議
(1)向班級和全校發(fā)出“愛護環(huán)境,拯救我們的生存空間”的倡議。
(2)在社區(qū)開展假日小隊活動,以各種形式開展環(huán)保知識宣傳。
三、自主創(chuàng)作教學模式
主要指學生根據已有知識、已有生活經驗、已熟悉素材,去設計一份更好的作品,并從數學的角度去剖析相關現象。這一模式適合數學知識性不強,具有很強的創(chuàng)作成果的學習專題,基本教學組織模式是:展示欣賞→思考理解→創(chuàng)作設計→展示交流→回顧梳理。
案例三:蘇教版四年級《圖案的設計與欣賞》,本課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美麗圖案,感受圖形中的對稱,體會平移旋轉在生活中的應用,鼓勵學生完成設計圖案的任務,感受數學美和數學方法的價值。
1.展示欣賞
(1)展示課本上的美麗圖案。
(2)學生欣賞。
(3)它們分別是由哪些圖形通過平移或旋轉形成的?
2.思考理解
(1)第一幅圖案是對稱的,后面的四個圖案由第一個圖案連續(xù)平移得到。
(2)第二幅圖案可以看成是把兩條小魚和一棵水草通過多次旋轉后得到的。
(3)第三幅圖案可以看成是把整個圖案的四分之一通過多次旋轉后得到的。
(4)展示同學課前搜集的美麗圖案,說說他們時怎么形成的?
3.創(chuàng)作設計
(1)教材圖案(一)的設計??辞逡蟆處熓痉丁鷮W生設計。
(2)教材圖案(二)(三)的設計。小組討論→學生設計→組內展示。
(3)自己設計美麗的圖案。小組討論→組內分工設計→組內展示→作品評比。
4.展示交流
在全班展示的過程中說說自己的圖案是有哪個基本圖形,通過怎樣的變換(對稱、平移或旋轉)而形成的。
5.回顧梳理
(1)通過圖案的欣賞與設計,你學會了什么?
(2)我們是怎么制作的?
四、活動體驗教學模式
教師作為一個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應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這個屬于自己的“實踐與綜合應用”過程中發(fā)現知識、學習知識、掌握知識和形成技能,在活動體驗的環(huán)節(jié)中,學生放飛了思想,經歷了像科學家那樣自由探索、發(fā)現知識的過程,體驗了數學知識“再創(chuàng)造”成功感?;窘虒W組織模式是:活動體驗→交流表達→應用思考。
案例四:蘇教版三年級《多彩的“分數條”》,本節(jié)課的主要目的是通過綜合與實踐活動,加深對分數含義的認識,進一步認識分數的大小,通過直觀和操作,感受不同分數是有聯系的,進一步發(fā)展數學思考,培養(yǎng)數感,提升操作與實踐的能力。
1.活動體驗
(1)活動準備。出示幾個用涂色方法表示的幾分之一,幾分之幾的圖形。讓學生說說每個圖里涂色部分表示圖形的幾分之幾,是怎么想的?讓學生剪下教材第96頁的“活動準備”的條形圖。
(2)動手制作。把教材第111頁的分數直條剪下來,剪出上面的每一個分數。
(3)“搶1”游戲。明確規(guī)則→游戲示范→初步探討→合作游戲。
(4)“清0”游戲。明確規(guī)則→游戲示范→初步探討→合作游戲。
2.交流表達
(1)游戲哪一步很緊張?
(2)有什么好的經驗與大家分享?
(3)“清0”游戲與“搶1”游戲相比,有什么相同或不同的地方?
3.應用思考
(1)通過游戲,你對分數又有了哪些新的認識?有什么體會?
(2)如果還有一個直條表示“1”,“1”里面還可以有幾個其他分數嗎?那么這兩個游戲還能玩嗎?該怎么玩呢?
(3)自己設計出和課本上不同的“分數條”游戲。
小學數學“實踐與綜合應用”是新課程背景下全新的的教學內容。要實現課堂教學效度的最大化,教師僅僅有理念是不夠的,它要求教師做個有心人,時時摸索和嘗試各種適合學生發(fā)展的小學數學“實踐與綜合應用”教學模式,并不斷積累,以促進學生有效學習??傊痪湓挘阂磺袕膶W生出發(fā),一切從需要出發(fā),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參考資料】
[1]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01
[2] 名師新課標落實藝術(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卷).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01
[3]《真經歷,開展“綜合與實踐”的有效手段》.江蘇教育(小學教學).2014.10
[4]《以問題為核心,在活動中“綜合與實踐”》.江蘇教育(小學教學).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