仵榮玲
1.創(chuàng)造機會,融洽氣氛
一開始,面對發(fā)言者寥寥無幾的狀況,不要急不要躁,要內緊外松。起初不宜鄭重其事,三令五申,因為那樣反而易使學生緊張,“怯場”,往往造成僵持。教師事先要精心備課,設計,但實施卻要親切隨和,問一些略加思索便可脫口而答的問題,做一些簡單的口頭練習。次數(shù)要多一些,面要廣一些,要求不易過高,萬不可求全責備,即使有人“卡殼”,也要毫不介意地讓其“下臺階”,另請他人。哪怕一點點的好,則鼓勵表揚。因為這時的目標很單一,就是為了融洽氣氛,創(chuàng)造機會。
2.循序漸進,抓閃光點
局面既已打開,緊接著便是依據(jù)課程標準和學生實際,循序漸進,逐步提要求等。
3.因人施教,熱情幫助
在大力表揚先進的同時,要注意“死角”。要對不發(fā)言的人做具體的分析:是性好沉默,素不愛語?是膽小緊張,欲言又止?是說話口吃,怕人恥笑?是基礎實差,反映遲鈍?……對此,僅用簡單的講評概念說教是不行的,而要設身處地,熱情幫助,要額外提供方便,使之早日克服。這些人解決的好,對全班的語言表達是個推動,解決的不好,會產生不良影響,且時時有蔓延的可能。
4.認真對待,加強訓練
在有了一定的基礎后,再大張旗鼓地進行訓練學生的課堂發(fā)言,直接反映著學生的學習目的,態(tài)度和風氣,極大地影響著知識的獲得和能力的培養(yǎng),主觀重要,不容忽視。
比如閱讀中的分段吧。某一篇課文的分段,一個學生積極思考,參與討論了,他的提高就大一些;另一個學生,行若無事,坐享其成,僅將最后現(xiàn)成的答案勾劃于書,他的提高較之于前者不知不覺就矮了一截,兩篇課文矮兩截,一學期下來,差距驚人!想補一下都補不上來。分段能力如此,別的方面又何嘗例外?
所以,一定要當作大事抓,要專門培養(yǎng),要談話,要家訪,要動腦筋,花大力氣,要將它看作“三好”中智育一項里重要的一方面,作為評估學生的條件之一,列為常規(guī)思想教育的一項內容。
5.學習知識,教給方法
學生的發(fā)言,不光是提高認識,調動積極性的問題,而且必須以相應的知識和能力做基礎。要抓好發(fā)言,當教師的就必須在教育教學中,教給學習知識的方法,切實加強學生的這個基礎;否則,抓好發(fā)言的工作還是要落空,出現(xiàn)表面熱熱鬧鬧,其實質量不高的不良現(xiàn)象。
比如:要使學生積極參加朗讀課文的練習,教師就應講清課文內容;要使學生積極發(fā)言區(qū)別“褒貶義詞”,教師就應講清楚“褒貶義詞”的概念。
要讓學生積極參與分段和歸納中心的討論,教師應幫助學生掌握住常見的幾種分段線索,為學生揭示歸納中心的一般規(guī)律。
6.因人而異(宜),及時“批改”
對于學生發(fā)言,不能欣賞表面的熱熱鬧鬧,要不斷提高發(fā)言質量,要嚴格要求,講究實效。
語文學科的答案,往往不像數(shù)學學科那樣正誤分明,而是伸縮性很大,尤其是口頭訓練。比如朗讀,下十分力讀與下一分力讀都叫讀書,盡管都沒有錯誤,但收獲迥然不同;又如口頭造句,動腦筋造的句子與用襲范句造的句子,盡管都沒有語法錯誤,但受益截然不同。因此,老師就必須在口頭“批改”中,及時從態(tài)度上,方法上,內容上發(fā)現(xiàn)其優(yōu)缺點,因勢利導,使積極因素得以發(fā)展,消極因素得以克制。
對發(fā)言的“批改”雖然簡單,卻要好好去做,一要以表揚為主,愛護與發(fā)展學生的積極性;二要引出路子,樹立榜樣,啟發(fā)學生自覺地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三要注意態(tài)度親切,語言簡練明白。
激勵要防止使用“好”之類的抽象概念,要具體,這也是引路子;指出問題也要具體,使之知錯而不受挫,造成互相研究學習的氛圍。
批閱中的工作,一般是由老師進行,但有價值的,可由大家評論,爭議??傊撠熑?。
學生發(fā)言中出錯,盡可能啟發(fā)自我糾正;嚴禁對某些錯漏答案進行譏諷、哄笑。
7.積極組織,進行評價
評價內容,可包括朗讀、復述、講述、析題、講原因、口頭造句等等;講評貫穿于每個學生每個學期的全過程。
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必須引起各科教師的高度重視,更需要我們在教育教學工作中不斷的去摸索和總結,從而找出更多更有效的能夠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方法。要在語文課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師就應該從每一課,每一個細節(jié)入手,堅持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