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約評論員 陳自鵬
一種最難能可貴的品質(zhì)
■本刊特約評論員 陳自鵬
石中英教授在一次講課中說,人最難能可貴的品質(zhì)是在任何艱難困苦的情況下都不能垂頭喪氣。當時聽了不太能夠完全理解。然而日前讀《中國教育報》,貴州一位普通的中學教師劉芳的故事深深地打動了我。
新華社記者的這篇文章說,劉芳被稱為“中國大山里的海倫·凱勒”,在她平凡的人生中有著很多不平凡的故事。
劉芳因患罕見的眼疾失明時才26歲。當時她在貴陽市白云區(qū)第三中學剛工作四年,跟相愛的人結(jié)了婚,8個月大的兒子在襁褓中咿呀學語……
夜深人靜時,劉芳咬著被角,在黑暗中哭泣。
她曾是個快樂單純的姑娘,蘋果臉,身材嬌小,總是還沒見人就先聽到笑聲。繪畫、寫詩、書法、唱歌、跳舞樣樣都行。
遭遇如此厄運,劉芳怎么辦?
劉芳失明后,有人建議她病退或休息,她婉拒了:“那樣,我的生命就真的終止了。”
一個盲人要想留在講臺上,無疑要付出超過常人幾倍的努力。
她喜歡教書,而且教得別出心裁。批改作文,寫評語前先畫個卡通臉譜表明整體印象,這樣的輕松幽默,學生們看得笑逐顏開。
失明了,還怎樣畫出一個笑臉?
這難不住劉芳。劉芳專門去學了兩年繪畫,希望用畫筆留住這個繽紛的世界。畫得最用心的是一只貓頭鷹:黃褐相間的羽毛,站在枯枝上,背景是湛藍的天空,最動人的是那對眼睛——又圓又大,仿佛能看穿一切黑暗。
文章介紹說,2007年,她完全被黑暗包圍。令人稱奇的是,她的班級成績不僅沒有退步,反而出了兩個語文單科中考狀元,在白云三中至今無人超越。
一個盲人,如何能夠創(chuàng)造這樣的奇跡?我們深深知道,這奇跡的背后是劉芳的堅韌、愛心和魅力在影響、感動、感染著學生們。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失去了光明的劉芳沒有氣餒,沒有彷徨,她堅定地從命運的陰霾中走出來,扼住了命運的咽喉,成為一個陽光燦爛的人。
文章描述說,初見劉芳,很多人不相信這是個盲人。在家,她掃地、洗衣服、倒開水、沖咖啡、炒菜、在跑步機上鍛煉,動作熟練得幾乎與常人無異。借助盲人軟件,她發(fā)短信比很多明眼人還快。
遭遇到人生的厄運后,劉芳仍然熱愛生活,熱愛事業(yè)。作為一個盲人,她不僅教書,還堅持讀書,且把這種生活當作擴展心靈光明的一種方式,令我們這些耳聰目明的健康人感到羞愧不已。不能不說這是一種人生智慧。
劉芳的堅持還不止如此,她比健康人看得更遠。
文章提到,2011年7月,她和一些年齡相仿的同事去外地參加培訓,閑談間,大家談起了共同的青春歲月。有人隨口建議:“你也寫寫我們的青春唄?!?/p>
那一晚,她失眠了,十幾年人生風雨如海嘯般涌上心頭。一張張遠去或變老的面孔,一群群來了又走的學生,校園里的每個角落,大山里的偏遠村莊,那些歡笑,那些淚水……一樁樁、一件件,像是得到召喚一樣浮現(xiàn)于腦海,讓她心潮澎湃、血脈賁張。
這讓劉芳看到了她生活的另一幀美景。
劉芳又創(chuàng)造了一個奇跡。她已先后完成了兩部長篇小說,一部17萬字,一部28萬字,其中一部已經(jīng)出版。這部歷時8個月寫成的《石榴青青》,80%以上的內(nèi)容是真事——一群“70后”年輕教師堅守西部農(nóng)村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文章評論說,劉芳寫的這本書色彩明麗、幽默風趣,很多細微觀察比其他作家更敏銳。
劉芳在挫折面前,不低頭、不后退、不怨天尤人、不自暴自棄,這確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品質(zhì)。劉芳的信念、智慧、視野,劉芳的堅強、堅定、堅持,確是值得我們教師和學生好好學習的。
(責任編輯 邵 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