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雙語詞典是溝通兩種語言的橋梁,也是跨文化交際的重要工具。雙語詞典釋義作為雙語詞典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在編者和用戶之間的交際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甚至對交際的成敗起著決定性作用。合作原則是交際過程中普遍遵循的原則,雙語詞典作為編者與用戶交際的媒介,其釋義必然也要遵循這一原則,才能保證交際的成功。本文試探討合作原則是如何運用于雙語詞典釋義中以及合作原則對釋義的重要指導作用。
關鍵詞:合作原則;雙語詞典釋義;交際;編者;用戶
作者簡介:呂穎 (1990-),漢族,河南省信陽人,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雙語詞典學及電子詞典學。
[中圖分類號]:H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18--03
一、引言
雙語詞典學是詞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詞典學曾經(jīng)一度被視為語言學的一個分支,直到近代,才從語言學中分離出來,成為一門相對獨立的學科。語用學也曾被歸于語言學范疇之內(nèi),后來才發(fā)展成為獨立于語言學的一門學科。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無論是詞典學還是語用學都不能完全擺脫語言學的影響。詞典學的發(fā)展依然要受語言學相關理論的影響。語用學亦然。相似的經(jīng)歷似乎決定了兩者的發(fā)展必然會有一定交集。胡開寶和張柏然認為,近20年來,隨著語用學原理的廣泛應用和雙語詞典編纂理論研究的深入,許多學者開始關注語用學原理在雙語詞典編纂實踐中的應用(胡開寶 張柏然,2004)。但是,縱觀詞典學浩瀚如海的研究,筆者發(fā)現(xiàn)將雙語詞典與語義學、詞匯學、翻譯、西方文論等學科結(jié)合起來的研究屢見不鮮,而將雙語詞典與語用學綜合分析的研究則如鳳毛麟角。 隨著全球化的發(fā)展趨勢以及國際交流的日益頻繁, 國內(nèi)對外語能力尤其是英語能力要求的進一步提高無疑給雙語詞典的編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帶來了更大的挑戰(zhàn), 因為“雙語詞典是溝通兩種語言的橋梁,也是跨文化交際的重要工具”(李明 周敬華,2000)。雙語詞典編纂觸及不同語言、不同文化之間信息和文化的交流,是發(fā)生在現(xiàn)實情境中的編者和用戶之間的書面交際活動。既為交際,那么就必須考慮如何保證這一交際的成功, 如何保證詞典編纂者的辛苦和努力作的是有用功, 保證詞典滿足用戶需求因而受到用戶歡迎并在用戶外語的學習過程中切實發(fā)揮到指導作用?為了回答這些問題,筆者擬在本文探討合作原則在雙語詞典釋義中的應用以及合作原則對于釋義的重要指導作用,以期揭示釋義對于保證成功的交際所起的重要重用。
二、雙語詞典釋義
釋義是詞典編纂的中心工作,決定著詞典質(zhì)量的高低,也是保證交際成功的關鍵。雙語詞典釋義自然也不例外。雍和明(2013:10)認為,“詞典可看作編者和用戶之間相互作用的信息交流和傳輸系統(tǒng)?!倍谶@個信息交流和傳輸系統(tǒng)中,詞典釋義無疑發(fā)揮了橋梁和紐帶的重要作用。無論是理解型(亦稱消極型)雙語詞典還是生成型(亦稱積極型)雙語詞典,釋義都在其中扮演著積極的角色,幫助用戶實現(xiàn)交際的目的,為交際的成功作保障。詞典的釋義常常被形象地比喻為“詞典的靈魂”,因為“詞典編纂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解釋詞義”(轉(zhuǎn)引自魏向清,2005:5)。黃建華和陳楚祥(2001)也認為,詞典編纂的基本任務是釋義??v覽詞典學研究的專著和文章,對釋義的分析和研究隨處可見。然而這些釋義大多是針對單語詞典而言的,對雙語詞典釋義的研究則相對薄弱、冷清很多。無論是研究的范圍還是研究的深度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筆者冒昧嘗試將雙語詞典釋義與合作原則結(jié)合起來研究,探討合作原則在雙語詞典釋義中的應用。
三、合作原則
合作原則是語用學中最為重要的原則之一。它是由美國哲學家格萊斯(Grice)提出來的。格萊斯認為,“談話是受一定條件制約的,人們的交談之所以不致成為一連串互不連貫的話語是因為談話人都遵循著一個原則,即合作原則。”(轉(zhuǎn)引自徐兆娟,2006:24)他在《邏輯與會話》一書中對合作原則進行了較為全面的闡釋,并提出,“根據(jù)會話目的和交流方向,提供交際所需要的話語或信息?!保℅rice,1975: 307-308)格萊斯的合作原則包括四個范疇,每個范疇又包括一個準則和幾個次準則。
1 數(shù)量準則 (Quantity maxim)
(1)使你的話語如(交談的當前目的)所要求的那樣信息充分;
(2)不要使你的話語比所要求的信息更充分。
2 質(zhì)量準則 (Quality maxim):設法使你的話語真實。
(1)不要說自知虛假的話;
(2)不要說缺乏足夠證據(jù)的話。
3 關系準則 (Relation maxim)
要有關聯(lián)
4 方式準則 (Manner maxim)
(1)避免含混不清
(2)避免歧義
(3)要簡短(避免冗長)
(4)要有序(姜望琪,2003:60)
這四條準則分別對交際雙方說話的信息量、真實性、關聯(lián)性和方式作出了規(guī)定。合作原則的出現(xiàn)引發(fā)了學者們的普遍關注。很多學者對格萊斯的合作原則提出了批評,認為它的表述不夠嚴謹。美國學者格林(Green)將格萊斯提出的合作原則通過陳述句式,更籠統(tǒng)地重新表述為:人們會根據(jù)自己的目標行事(何自然 冉永平,2009: 69)。這表明,合作原則不應僅僅局限于言語交際和言語行為。她又根據(jù)合作原則的四大準則,將其重新表述為新的四個范疇及相對應準則:
1 數(shù)量準則
(1)行為者會盡可能多做事情,以實現(xiàn)當前目標;
(2)行為者不會做超出需要的事情。
2 質(zhì)量準則:行為者不會欺騙對方,因此行為者會盡可能說真話。
(1)行為者不會說自認為虛假的事情;
(2)行為者不會說缺乏足夠證據(jù)的事情。
3關系準則: 行為者的行為將和他的意圖相關、有聯(lián)系。
4方式準則
(1)行為者不會向?qū)Ψ窖陲椬约旱男袨?,因此為了交際需要,行為者不會說話晦澀;
(2)行為者會采取一定的行為,以便毫不含糊地再現(xiàn)自己的交際意圖;
(3)行為者不會把過多的精力花在不必要的行為上;
(4)行為者會有序地實施某一計劃,以增加實現(xiàn)某一目標的最大可能性。 (何自然 冉永平,2009:69-70)
經(jīng)過以上重釋的合作原則及其準則既可適用于以會話為基礎的言語交際, 也可包括非言語交際。同時也說明了,交際雙方的配合不僅僅只發(fā)生在會話時的說話者和聽話者之間,做其他事情時或進行別的形式的交際時也需要交際雙方的配合,否則交際就會失敗或者產(chǎn)生別的意圖。
四、合作原則在雙語詞典釋義中的應用
如果說雙語詞典是詞典編者和用戶進行交際的一座橋梁,那么雙語詞典的釋義則是編者和用戶通過這座橋梁的一個重要工具。在這一過程中,發(fā)碼人(詞典編纂者)作為原語言語集團的代言人向編碼人(用戶)傳輸該言語集團的詞匯信息及相關的知識(胡開寶 張柏然,2004:51)。在詞典編纂者和用戶的互動交際中,釋義無疑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既然編者和用戶之間的互動可被視為交際,那么釋義也應該是交際的一部分,也就應該遵循格萊斯的合作原則。
4.1 質(zhì)準則與雙語詞典釋義
質(zhì)準則在雙語詞典釋義中體現(xiàn)為釋義的準確性。雙語詞典的釋義(亦稱譯義)承載著雙語詞典信息的重要部分,是編者和用戶交際的重要參與者。由于雙語詞典編纂周期較長以及用戶對詞典的權(quán)威性的信賴等原因,釋義一旦發(fā)生錯誤,就會對用戶造成很大的干擾,甚至可能“貽誤一生”。所以眾多詞典編纂家紛紛強調(diào)詞典編纂時信息傳達的準確性。李明和周敬華在《雙語詞典編纂》中表示,人們常把雙語詞典稱為“博學的老師”、“語言的裁判”,因此雙語詞典首先必須具有科學性才符合“老師”、“裁判”的稱號。而準確性是科學性的必要前提。作為雙語詞典重要的組成部分,雙語詞典的釋義當然也要保證準確性。編纂者不能無任何依據(jù)地隨意捏造釋義,更不能明知道釋義不對卻還要呈現(xiàn)給用戶。黃建華和陳楚祥將詞目看作左項,釋義看作右項,并認為,詞典的右項是衡量一部詞典編的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志,因此也是詞典編者最需要“精耕細作”的一塊土地。其中所提的“精耕細作”其實也暗含了對釋義準確性的要求?!俄f氏三版新國際英語詞典》的前言中說,編者在釋義時遵循的一貫方針是“堅持不懈地做到詞典編纂的三項基本要求:準確、清晰、全面,當它們發(fā)生抵觸時,準確應置于首位(轉(zhuǎn)引自黃建華 陳楚祥,2001:104)??梢姡蛟S沒有直接言明 ,但《韋氏三版新國際英語詞典》的宣言無疑表明了其在編纂詞典釋義時充分遵循了合作原則的質(zhì)準則。
4.2 量準則與雙語詞典釋義
量準則在雙語詞典釋義中體現(xiàn)為釋義所包含信息的充分性。 本文以英漢雙語詞典為例說明此點。英漢兩種語言屬于不同的體系,英語屬于印歐語系而漢語則屬于漢藏體系,所以兩種語言之間必然會存在著較大的詞匯差異。劉宓慶曾對英漢兩種語言的特性和差異作過精辟的總結(jié),“英語詞義靈活,詞的含義范圍廣,詞義對語境的依賴性較大,一詞多義現(xiàn)象十分普遍,而漢語詞義嚴謹,詞的涵義范圍狹窄,比較精確固定,詞義的伸縮性和對語境的依賴性較小,獨立性較大?!保▌㈠祽c,1980)因此,英漢雙語詞典中對詞目的釋義應當盡量做到用盡可能多的精確的漢語對應詞來加以解釋, 以便于用戶能在不同的場合根據(jù)自己的需要選擇符合當時語境的對應釋義,從而保證交際的暢通無阻。下面以《新英漢》(第四版)和《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七版,以下簡稱《牛津高階》)對一些詞目的釋義為例,展現(xiàn)兩部詞典的釋義對于合作原則量準則遵循程度的不同。
evolve
vi. 1. 發(fā)展,進展;逐步形成;漸進;演變;展開 2.[生] 進化,生長,發(fā)育
vt. 1.發(fā)展; 作出;使逐步形成;使?jié)u進;使演變;展開 2. 引申出,推斷出 3. 放出,散發(fā)(氣味、氣體、熱等)4.[生] 進化形成;發(fā)育成
——《新英漢》(四版)
V 1. (使)逐漸形成,逐步發(fā)展,逐漸演變 2. (動植物等)進化;進化形成
——《牛津高階》(七版)
從上述例子中不難看出,《新英漢》(四版)為用戶呈現(xiàn)了更多的漢語釋義,有助于用戶在使用時根據(jù)需求選擇自己所需要的釋義,而《牛津高階》(七版)提供對應漢語釋義的數(shù)量則遠遠少于《新英漢》(四版)。究其原因, 《牛津高階》(七版)為外國人所編,因此在編纂時不免會忽略英漢詞匯的差異性以及中國用戶對于釋義需求的特殊性,而《新英漢》(四版)是中國人自己編纂的詞典,因而編者能夠很好地把握英漢詞匯的差異,并在釋義的處理中,完美地體現(xiàn)出來,所提供的豐富的釋義因滿足了用戶的多樣需求而受到用戶的歡迎。 《牛津高階》(七版)編者在處理釋義時并非不愿意遵循合作原則的量準則為用戶提供盡可能多滿足用戶需要的釋義,而是忽略了英漢兩種語言以及兩國文化的差異,因而不能夠很好的遵循量準則,也就不能很好地滿足用戶的需求,實現(xiàn)多維的動態(tài)交際。
信息的充分性還在于詞目的釋義是否涵蓋了外延意義和內(nèi)涵意義。一些詞目除了外延意義(也稱字面意義或所指意義)外,還存在跟其社會文化密切相連的內(nèi)涵意義。比如“blue ”這個詞除了我們所熟悉的表示顏色的意義外,在西方國家,這個詞還常用來形容人的心情憂傷。所以釋義時必須覆蓋其外延意義和內(nèi)涵意義,以便用戶全面掌握該詞,從而正確地進行交際。
鑒于此,筆者認為詞典編纂者在編纂詞典的詞目釋義時,一定要積極遵循合作原則的量準則,不斷反問自己是否提供給了用戶足夠的信息量?什么時候應當提供盡可能多的信息?什么時候又應該去除不必要的釋義?唯有如此,編纂者才會思慮周全,在釋義的處理上更加盡善盡美,為成功的交際作提供保證。
4.3 關系準則與雙語詞典釋義
關系準則在雙語詞典的釋義中體現(xiàn)為信息的相關性。 所謂信息的相關性在這里指詞典編者要根據(jù)編纂目的提供相應信息。雙語詞典可分為內(nèi)向型(本族語外族語詞典)和外向型(外族語本族語詞典)。內(nèi)向的外漢詞典需要側(cè)重辨異方面,可采取解釋、加注等多種釋義方法,以便本國讀者掌握詞目的細微含義。而外向的漢外詞典則強調(diào)提供可靠的釋義。
此外,非語文性雙語詞典可分為總體式雙語百科詞典、跨科式雙語百科詞典、??齐p語詞典、專名雙語詞典和專題雙語詞典。編纂者需根據(jù)所編詞典所屬內(nèi)型,相應地處理其釋義。
比如說編一本科技詞典,雖然其中包含的詞匯還有別的意項,但編者可以只收錄其與科技有關的釋義,而不必將其所有的釋義列齊全。
4.4 方式準則與雙語詞典釋義
方式準則在雙語詞典釋義中可以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各釋義項的內(nèi)容要簡潔、明了,避免含混不清,避免歧義。下面請看《英漢辭?!穼lamour 一詞的第二個釋義項的呈現(xiàn):
glamour n. 2:一種激發(fā)想象,吸引人們對于異乎尋常、出乎意料、五光十色、異國情調(diào)的事物的興趣的、難捉摸的、神秘地動人的、并且常常是幻變的吸引力;
一種令人銷魂的異常迷人的氣氛;一種難以捉摸、抵抗的迷人力量;常指:和不尋常的肉體和性的誘惑力結(jié)合起來的個人的動人的美貌和體態(tài)(《英漢辭?!罚ㄞD(zhuǎn)引自李明 周敬華,2000:20)
這一段長達100多字的內(nèi)容并不能讓用戶了然,用戶看完這條釋義后還是如墜云霧,不知所云,更別提對該項釋義有清晰的把握從而運用自如了?其實編者只要用四個字:魅力,妖艷便可將其所要傳達的信息表達清楚。這樣的釋義的出現(xiàn)也說明了,編者在編纂詞典的釋義時不能很好地顧及到遵循合作原則的方式準則。
另一方面,每一個詞目各釋義項的排列也應當井然有序。托馬斯·克里默根據(jù)他任《英漢大詞典》客籍編輯時審稿的體會,認為:“釋義的結(jié)構(gòu)恰當不但能幫助讀者理解詞義而且不至于使他們困惑、為難?!保ㄞD(zhuǎn)引自黃建華 陳楚祥,2001:56)黃建華等認為,釋義項的排列在詞典中不外乎三種基本原則:歷史發(fā)展原則、邏輯聯(lián)系原則和使用頻率原則。三種排列方式各有千秋,編者可根據(jù)整部詞典的編纂目的、用戶群等因素綜合考慮選擇適當?shù)呐帕蟹绞健5幷咭欢ㄒx擇一種排列方式,然后整部詞典詞目釋義順序的排列都按照這種方式,不能隨心所欲,憑感覺排列從而不利于交際的進行。
五、結(jié)語
雙語詞典觸及兩種語言和兩種文化,是跨文化交際重要的橋梁。雙語詞典本身牽涉到編者和用戶兩方,是編者和用戶交際的媒介。不過雙語詞典體現(xiàn)出來的這種交際又不同于我們常見的面對面會話交際、電話交際和書信、郵件交際。它的特殊之處在于,編者在編纂時便會考慮用戶的需求,與自己心中的用戶交流,尋求他們的所需,以編出滿足他們需求的詞典。而用戶除了以通過郵件等的方式向編者反饋意見,與編者交流外,更為普遍的情況是,用戶在外語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求助于詞典,查詢所需信息,而那個所需要的信息是編者提前準備好的。釋義作為雙語詞典重要的組成部分,在這樣特殊的交際中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不管如何特殊,既涉及交際,就必然會與語用學中的合作原則有一定關系。換句話說,編者在編纂時就會注意遵循合作原則,而合作原則就會在這個交際過程中得以體現(xiàn),并不僅限于雙語詞典的釋義過程,而是穿插于雙語詞典的方方面面。本文中,筆者僅以雙語詞典最重要的部分之一——釋義為出發(fā)點來探尋合作原則在其中的應用,而沒有對雙語詞典其它應用合作原則的部分(如例證等) 加以討論和分析,這亦是本文的局限性之一。因此本文權(quán)當拋磚引玉,也期待更多、更全面探討合作原則在雙語詞典中應用的文章的問世。
參考文獻:
[1] Grice, H.P. Logic and Conversation[M].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5.
[2] 何兆熊. 語用學[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
[3] 何自然 冉永平. 新編語用學概論[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4] 黃群英 章宜華. 雙語詞典理論與實踐:20年的發(fā)展歷程與展望[J]. 辭書研究,2012(5).
[5] 胡開寶 張柏然. 論語用學原理在雙語詞典編纂中的應用[J]. 2004(2).
[6] 黃建華 陳楚祥. 雙語詞典學導論[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7] 姜望琪. 當代語用學[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8] 李明 周敬華. 雙語詞典編纂[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9] 劉宓慶. 試論英漢詞義的差異[J]. 外國語,1980(1).
[10] 徐兆娟. 語用學視角下的雙語詞典詞語定義研究[D]. 廣西師范大學,2006.
[11] 雍和明 彭敬. 交際詞典學[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