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圈內朋友頻繁談起“新媒體”這個概念,仿佛一夜之間“新媒體”就把傳統(tǒng)媒體沖擊得七零八落,丟盔卸甲??擅總€人真要說起“新媒體”的優(yōu)勢所在和生存模式時,卻又都語焉不詳,無法清晰表達出究竟什么是“新媒體”。
想想也是,在知名門戶網(wǎng)站都被冠以“傳統(tǒng)媒體”名頭的今天,究竟什么才算是“新媒體”大家似乎一下子都迷茫了,難道我們是被一幫看不見的對手打敗了嗎?自然不是,只是因為各種資訊傳播形式過于日新月異了,以至于我們還來不及為之命名,它們就更新?lián)Q代,所以我們也就說不準什么是“新媒體”了。
說不準也沒什么關系,這不妨礙我們去做事。在和我們英國的編輯部聊了很久以后,我覺得我們的傳媒理念和應對能力還是很落后,人家根本就不關注什么概念和詞匯,他們的應對辦法就是,盡快熟悉每一種新興媒體形式,把自己的內容轉化成適合這種媒體形式的內容,然后賣給讀者。你有千變萬化,我有一定之規(guī),長此下來,活得異常開心。
很簡單不是嗎?這才是追隨潮流的媒體人該做的事情,管他什么概念呢,只要讀者喜歡就去做。英國evo的同事們會在Twitter、Facebook、YouTube剛剛興起時就去注冊賬戶,然后把雜志上內容迅速轉化為適合在這些媒體上傳播的內容,吸引了眾多的粉絲;當我們還在為紙媒訂閱量下滑嚴重而憂郁的時候,他們已經(jīng)把雜志60%的讀者都轉化為電子訂閱了。
而來自美國的同行們更為犀利,擅長大數(shù)據(jù)分析的他們,已經(jīng)開始針對每一個讀者的不同閱讀習慣和閱讀介質,推出個性化服務:在每個用戶最想閱讀的時間段推送新聞;在每個用戶查詢最多的條目上提供附加服務;在每個用戶閱讀頻率最低的時間段去保持靜默。在中國,似乎只有惡意插件內容服務商才關注這些,實在是有點諷刺意味。
在這個信息無限膨脹的時代里,“內容為王”依舊是媒體存活的根本,但是各種新介質的興起和流行,會帶來另外一個媒體生存鐵律——內容被人看到,才是王道。順應這一鐵律的媒體,就都是“新媒體”,違背的則都是“傳統(tǒng)媒體”。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判斷,我們需要做點什么,各位媒體同行都很清楚了吧。
在此還要和各位道歉,由于《汽車與運動evo》編輯人員的疏忽,造成10月13日微信訂閱號發(fā)布的內容有誤,我們隨即刪除了有誤內容并于10月14日重新發(fā)送了內容。這個失誤反映了我們距離“新媒體”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也希望大家繼續(xù)支持我們,幫助我們盡快完成“新媒體”的轉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