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飛
摘 要:中西方傳統誠信觀有著深刻的社會背景與文化淵源。目前,我國消費領域誠信缺失現象嚴重,因此,必須從加強公民道德教育,完善公民、企業(yè)和其他組織的誠信系統,建立健全信用法律和制度,強化政府監(jiān)督職能,規(guī)范公民和組織的誠信行為,維護社會信用秩序等方面入手加強誠信建設。
關鍵詞:東方;西方;城市差異;社會發(fā)展;影響;前資本主義
中圖分類號:F09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7394(2015)01-0051-05
我國市場經濟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誠信問題成為當前經濟生活中的一個重要話題,并日益被人們所關注。近年來,我國各個領域出現了比較嚴重的誠信缺失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引發(fā)了社會誠信危機,影響了我國社會經濟的有序發(fā)展。加強誠信問題研究,建立社會誠信體系,是我國法治建設的內容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中西方誠信觀的淵源及內涵
(一)中國傳統誠信觀
誠信在中國文化中是一個占核心地位的道德范疇??鬃邮侵袊鴼v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其主要思想反映在《論語》一書中,孔子的誠信思想蘊涵在他的倫理思想之中。孔子認為,要做“仁人”,不僅應該擁有孝、悌、忠、恕的社會道德,而且也應該具有恭、寬、信、敏、惠的個人道德。子路問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庇謫栔唬骸肮?、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之。”(《論語·陽貨》)在孔子看來,一個人具備了莊重、寬厚、誠實、勤敏、慈惠五種美德,就可以成為“仁人”。
孟子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也是中國最早的倫理思想家。在孟子的學說中,“朋友有信”即朋友之間要講誠信。在孟子看來,家庭以外的社會成員可稱之為朋友,朋友之間應當以平等的身份相互對待,“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挾也”(《孟子·萬章下》),這是五倫中唯一講平等的關系。意指,交友不要倚仗自己年齡大,不要倚仗自己地位高,不要倚仗自己有錢有勢的兄弟。
在墨子學說中,“兼相愛”和“交相利”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皭廴苏?,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亦從而利之。”(《墨子·兼愛中》)“兼愛”本身就是以“交相利”為基本內容的。所謂“交相利”是指人與人、國與國在相互交往中堅持互利原則,彼此不得侵犯對方的利益。“交相利”原則,既是實現“兼相愛”的必要途徑,也是“兼相愛”所必然要求的行為準則。“兼相愛”與“交相利”相統一的思想,表明了墨子“義利合一”的義利觀。在中國倫理思想史上,墨子第一次提出“義利合一”的思想,以“交相利”為道德行為準則,并且把“興天下之大利,除天下之大害”作為其行為的最高宗旨,的確難能可貴。
中國傳統誠信觀把“誠信”作為基礎性的道德原則,既是做人的道德準則,又是為政的道德準則,還是從商的道德準則?!叭藷o信不立?!毙攀菙[在第一位的,誠信是立身做人的首要條件。董仲舒也把“信”列為“五?!敝?,當作最基本的道德規(guī)范。朱熹說:“凡人所以立身行己,應事接物,莫大乎誠敬?!比⌒庞诿袷菫檎幕緱l件,從政愛民應該做到誠信?!胺蛘\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吳兢在《貞觀政要》卷五《誠信第十七》里面講道:“君之所保,惟在于誠信。誠信立則下無二心?!闭\信之德對于統治者籠絡人心、國家政權穩(wěn)定起著重要作用。誠信是為政之本,立國之本,治國之本。“君臣不信,則百姓誹謗,社會不寧。處官不信,則少不畏長,貴賤相輕。賞罰不信,則民易犯法,不可使令?!敝挥凶龅搅苏\信,社會才會有序,國家才會安定。誠信是“百行之源”,而作為百行之一的商業(yè),自然要遵守誠信的準則。誠信歷來是中國“良賈”的傳統美德,也是儒家普遍奉行的商業(yè)倫理。
(二)西方誠信觀產生的淵源
在西方社會的文明進程中,通過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的洗禮,個體自身漸漸獲得了獨立性與自主性,富有選擇的自由和權利,而個體之間也呈現出平等的特點,交往關系伴隨著商品經濟的發(fā)展而不斷擴展。這就促使西方人將信任的給予擴展到陌生人的廣闊空間去,為契約關系的形成打下了基礎。在以契約為基礎的交往關系中,雙方的利益、需求、目的等都是直接表達出來的,契約雙方是平等的,并有外在力量進行約束。人們往往出于自我利益的考慮,加上契約的外在約束機制,會自覺遵守自己的諾言。
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對信用價值做了精辟的論述:“切記:善于付錢者是別人錢袋的主人……一次失信,你朋友的錢袋則會永遠向你關閉。”“影響信用的事,哪怕十分瑣碎也得注意……行為謹慎還能表明你一直把欠人的東西記在心上,會使你在眾人心目中成為一個認真可靠的人,這就又增加了你的誠信?!盵1]
馬克思在《資本論》曾引用英國經濟學家托馬斯·圖克的話說:“信用,在它的最簡單的表現上,是一種適當的或不適當的信任,它使一個人把一定的資本額,以貨幣形式或以估計為一定貨幣價值的商品的形式,委托給另一個人,這個資本額到期后一定要償還。”[2]資本主義信用是一種對借的償還和對允諾的履行,成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運行的游戲規(guī)則。
西方最早在法律的界面研究契約的是羅馬法,然后在西方諸多國家的法律中都得到闡述與發(fā)展,最后以法律作為保障的信用原則被奉為法律中的帝王條款。
西方社會的信用觀念與基督教文化聯系在一起,在《舊約·出埃及記》中,耶和華與以摩西為首的猶太人立約,其主要內容是十戒。在十戒中,誠信便是其中一個主要的道德訓條。在《圣經》中到處都可以看到人與上帝立約,如果違反約定,就要受到上帝的制裁,上帝成了最高的外在權威。
美國當代著名思想家福山在其著作《信任——社會美德與繁榮的創(chuàng)造》一書中,也通過嚴密地分析,證實了誠信作為一種社會美德對一個社會的現代化進程所起的作用非常重要和巨大。在今天的西方發(fā)達國家,“市場經濟的靈魂就是誠信”,“誠信是最好的競爭手段”等理念已經家喻戶曉并深入人心。[3]著名經濟倫理學里查德·狄喬治認為,公司的誠信行為主要是由公司中的個人決定的。誠信行為為最低程度的道德,做到誠信則要有道德上的想像力和勇氣。里查德·狄喬治認為,公司的信譽至關重要,也是公司的重要資產之一,要獲得信譽就得依賴于誠信。信譽就是可以依靠信賴,這是講究道德的公司理所當然地從公司的產品或服務的用戶那里得到的一種報酬。作為倫理的信譽不僅取決于道德行為,也取決于什么被理解為道德行為?!盵4]
歸納中西方思想家關于誠信的主要觀點,結合現代人類實踐賦予誠信范疇的新內涵,可以歸結為,誠信的基本含義就是誠實守信。就消費社會而言,誠信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的道德基礎,是市場各主體之間、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依照規(guī)范承擔責任、履行義務、享受權利。誠實和守信,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相互轉化,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誠實是守信之后所表現出來的品質,守信是誠實的依據和標準。
二、消費社會對誠信的要求
消費社會,又稱為“技術社會”、“后工業(yè)社會”、“后現代社會”,是指生產相對過剩,需要鼓勵消費以便維持、拉動、剌激生產,物質極大豐富的社會形態(tài)。人類自從開發(fā)了市場交易,誠信就和交易行為緊密結合在一起,并且成為市場交易能順利進行的重要基礎。當社會進入到資本主義社會,大工業(yè)生產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高效率,大量的商品堆積孕育了一個發(fā)達的市場,又啟動了一個巨大的信托網,營造了一個以資本市場為依托,以貿易為紐帶的現代經濟,誠信在經濟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進一步顯示出來。誠信是市場的生命,是實現維護交易及其預期遠景、實現交易目標、訂立契約并維護契約的重要保障。而在信息時代,人們的交易行為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對誠信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網絡的出現使生產者與消費者的直接交互溝通成為可能,生產者可利用電子網絡媒體直接提供商品和服務,而消費者可以直接從互聯網絡購買商品和服務,并直接向生產者提出個人需求和建議。社會越發(fā)展,技術越進步,對誠信的要求也越高,誠信的規(guī)范效用也越大。在這種意義上,維護誠信,維護可以預期的交易遠景,是訂立契約、維護契約、實現交易目標的保障。
現代消費社會,要打造誠信社會,要將“德治”與“法治”結合起來,既要重視誠信道德教育,培育“誠信”文化,更要重視相關的誠信法制建設,為打造誠信社會提供法律支持。當違反誠信行為超過道德規(guī)范時,就要給予法律制裁,法律才具有強制性和威懾力。要讓經濟主體明白,只有通過公平公開的競爭手段和誠信行為,才能獲得應有的利益,靠坑蒙、詐騙、制假、售假等手段損害他人和國家利益來滿足個人私欲,只能得到法律制度、市場規(guī)則、社會輿論的制裁和懲罰。
三、消費社會誠信缺失原因分析
(一)轉型期價值觀念移位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人們從“單位人”轉變?yōu)椤笆袌鋈恕?,并獲得了獨立“經濟人”的地位,與此同時,個人利益得到了充分尊重,而市場經濟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原則,給人們的價值觀帶來巨大的沖擊,一些人的價值觀甚至扭曲移位。在一些人的價值取向里,只有利益,沒有其他。利益是他們的唯一目的,是他們的唯一追求。市場經濟發(fā)展以來,催生了一些人急功近利的價值觀念。他們?yōu)榱丝斐雒?、快發(fā)財,就置誠信于不顧,不擇手段,甚至以犯罪的手段來達到目的,從而導致誠信危機越演越烈。
(二)轉型時期市場經濟存在制度上的缺陷
我國市場化改革采用的是漸進式改革,這種漸進式改革也存在明顯弱點。分階段漸進式改革為腐敗行為留下了體制性空間。一是兩種體制并存、持續(xù)的時間較長,有可能延緩改革進程;二是沒有完全解決新舊兩種體制的矛盾,又產生了新的矛盾,為改革增加了難度;三是推進市場化進程遲緩,給舊體制力量留有充分的時間來與之對抗,舊體制有可能重新復歸;四是改革期間可能產生新的利益集團,為維護既得利益,阻礙改革進程;五是政府制度安排與市場化要求出現不一致情況。由于以上原因,新的制度體系就難以確立。
(三)社會信用體系不健全
社會信用體系是一種維護經濟活動、社會生活正常秩序和促進誠信的社會機制。它以法律法規(guī)為依據,以信用活動的參與者為主體,以信用活動者的信用記錄為基礎,旨在規(guī)范信用數據的收集和使用,形成激勵守信、懲戒失信的機制。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以來,經濟實現了快速發(fā)展,但是與之相適應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卻嚴重滯后。
1.信用記錄缺失
信用記錄是個人和機構在社會經濟活動中信用狀況的記載。它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基礎環(huán)節(jié)。有了信用記錄,激勵守信和懲處失信才有依據。
2.信用信息缺乏
完善信用體系建設,必須有充分的信用信息。而信用信息分散于各類機構之中,分散于不同人群之中?!鞍巡煌男庞眯畔⒌氖占?、使用者及信用信息內容在制度或機制上做一安排,使三者統一起來,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關鍵所在。”[5]而就我國目前的情況看,信用信息尚未得到有效的整合和利用。
3.獎懲機制缺位
形成激勵守信、懲戒失信的社會機制,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核心內容。如果激勵守信、懲戒失信的機制缺位或者不到位,就會挫傷守信者的積極性,助長失信者的消極性。就我國現在的情況分析,守信者得到激勵的程度不高,失信者受到懲罰的力度不大是導致部分社會失信問題的原因之一。
(四)誠信的法律法規(guī)不完善
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也是法制經濟。信用需要法制來作為保障。發(fā)展市場經濟以來,雖然我們在法制建設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保證了市場經濟的高速運行。但不可否認,在市場經濟的健康運行方面,我們的法律制度保障功能還沒有完全到位。
1.誠信方面的立法嚴重滯后
市場經濟條件下,誠信是建立在法律制度基礎上的。早在2008年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就有代表提議我國應制定誠信法,建立和完善社會信用體系。但時至今日,我國尚未建立與誠信管理直接相關的法律。2.對失信行為的懲罰不嚴
行為主體在做失信還是誠信選擇時,是要算成本的。失信成本是指行為主體因為失信行為而付出的代價,它主要包括道德成本、經濟成本和法律成本。當自身的失信成本低于失信收益,失信行為有利可圖的時候,行為主體就有可能選擇失信行為,放棄誠信做法;當自身的失信成本高于失信收益,失信行為無利可圖,并可能因之而帶來損失,遭到譴責,受到處罰的時候,行為主體就會放棄失信行為,而選擇誠信。就我國的失信情況分析,社會失信成本過低,是導致當下社會誠信缺失問題嚴重的一個重要的因素。而社會失信成本過低,主要是對失信行為的懲罰不到位。
四、消費社會誠信建設
(一)加強德治教育、倡導誠信風尚
誠信失范的根源在于個人道德品行,而對個人品德的改造,有賴于養(yǎng)成良好的社會誠信風氣。政府要站在德治的高度,運用“大教育”的手段來調整社會道德。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構筑的倫理規(guī)范來教育民眾,來推進全民誠信品質的養(yǎng)成。誠信道德教育尤其要從青少年抓起,這對于全社會誠信風尚的養(yǎng)成,有事半功倍的作用。政府除了要鍛造成為誠信政府,以引導世風外,還要科學運用新聞媒體的宣傳功能和優(yōu)秀作品的育化功能,來加大社會誠信的力度,感染社會民眾。
(二)加快建立完善社會信用體系
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是一項覆蓋全社會的誠信系統工程。建設社會信用體系,就是要對參與經濟社會活動的個人、法人和其他組織的信用狀況進行如實記錄,并提供給使用者。這種制度的安排和機制的形成,會讓不良信用記錄者受到懲戒,有良好信用記錄者得到激勵,促使參與經濟社會活動的個人、法人和其他組織都能珍視自己的信用行為和信用記錄,從而在全社會形成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氛圍和環(huán)境。
1.制定和推廣信用信息標準和信用信息主體信用號碼
為社會廣泛認可的信用信息標準和信息主體信用號碼是實現信息跨部門、跨地區(qū)流動的前提。在社會信用體系完善的國家,都制定有信用信息標準和信用信息主體信用號碼。如在美國,人是可以自由流動的,但每個人都有一個必須終生相伴的安全保障號碼,這個號碼無法偽造。通過這個號碼,每個人都有著一份由資信公司做出的資信記錄。銀行、公司或業(yè)務對象只要付30美元,就可以隨時查詢個人的資信情況。如果有人因為失信而被資信公司備下案底,那他的麻煩就大了。
2.建設信用基礎數據庫
建立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必須以建立個人、法人和其他組織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為核心環(huán)節(jié)。按照信用信息標準和信用信息主體信用號碼,記錄并歸集個人、法人和其他組織在經濟、社會活動中的信用狀況,形成準確和比較完整的個人、法人和其他組織的信用記錄。
(三)建立健全社會信用信息管理制度
信用信息的管理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信息安全的管理。應當建立健全技術保障體系,依法保護個人隱私、商業(yè)秘密。建立信息查詢內部分級管理制度,在信用信息收集、整理、保存和使用過程中確保信用信息不泄露;二是信息主體權益的保護。信用信息不僅關乎信息主體的隱私權、名譽權等基本人格權,也關系到信息主體在社會資源分配過程中獲取份額的大小。因此,在征信實踐中既要能公平公正地評價個人、法人和其他組織的信用狀況,又要能保護信息主體合法權益不受侵害。
(四)建立健全信用法律和制度
健全法律體系,特別是市場經濟法律體系,用制度規(guī)范和約束人們的行為。借助于法律和制度,使信譽成為企業(yè)和個人發(fā)展的無形資產,形成誠信者獲得利益與方便,失信者受到懲罰的游戲規(guī)則。教育自我修養(yǎng)是誠信發(fā)揮作用的重要途徑,但不能對每個人同樣有效,在當前情況下,必須依法加大對失信行為的懲罰力度。為此,應當建立相應的法律保障,在涉及到誠信管理的范圍、誠信管理機構、誠信的信息披露、誠信的懲罰范圍等方面都應有具體的法律規(guī)定,從而做到誠信管理有法可依,維護誠信管理的權威性、嚴肅性和公正性,在誠信問題上將道德制約與法律制約結合起來。
(五)強化政府監(jiān)督職能,維護社會信用秩序
當前,我國正在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程。市場經濟主要是按照價值規(guī)律,通過公平競爭、優(yōu)勝劣汰推動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市場雖然能夠比較好地解決效率、公平和結構問題,但也不是完美無缺的。由于利益矛盾和市場調節(jié)自身的缺陷,經濟運行可能產生宏觀不平衡的問題,市場秩序也可能出現局部混亂的問題。特別是在我國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這一矛盾有時表現尤為突出。當前社會信用秩序較差就是由于企業(yè)、個人與銀行各個主體的矛盾沖突,市場自身難以調節(jié)解決所致。市場經濟與市場調節(jié)表現的這些不足,只有通過政府協調來實現,這就為政府的法律監(jiān)督和行政管理提供了條件。
參考文獻:
[1]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M].上海:三聯出版社,2010:157.
[2]馬克思.資本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305.
[3]福山,彭志華.信任——社會美德與創(chuàng)造經濟繁榮[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268.
[4]狄喬治.國際商務中的誠信競爭[M].翁紹軍,馬迅,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9.
[5]李松.中國社會誠信危機[M].北京:中國商業(yè)出版社,2011:158.
責任編輯 徐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