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菲
味道是我們品嘗到食物中的“非揮發(fā)性”化學物質。我們熟悉的味道都有哪些?幾百年來,我們熟悉的四種味道是酸、甜、苦、咸;而第五種味道——鮮味也在1908年被日本科學家發(fā)現,并廣泛應用于食品工業(yè)和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現在,美國普渡大學的理查德·馬特教授認為,除了上述五種味道,還有一種神秘的“第六味道”,它隱藏在已知的五種味道之中,卻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對某一道菜的喜愛和胃口,且這種味道的發(fā)現和應用甚至可以影響我們的飲食和健康。
這味道是什么?其實,當你吃蛋糕、嚼比薩餅、啃牛排、吸大棒骨骨髓的時候,你可能已經嘗到它了,科學家們將“第六味覺”命名為Oleogustus——這是一個拉丁語詞匯,指油或脂肪的味道,它還沒有對應的中文名,但你可以近似地把它理解為“油脂味”。
“油脂味”并沒有聽起來那么美味
油脂味聽起來似乎十分可口誘人,但其實不然,有興趣的各位可以去喝一口植物油嘗一嘗,看看味道好不好。真正的油脂味并不是我們品嘗美食時的愉悅感受,它嘗起來其實挺惡心的。而我們品嘗到的美味的油脂味并非真正的油脂味,而是源自甘油三酯——甘油和脂肪酸(即產生油脂味的真正物質)酯化后產生的產物。它也有脂溶性味道,但它并不是真正的油脂味。真正產生“油脂味”的化學源頭是未酯化脂肪酸(NEFA)。
不同的化合物代表不同的味道,它們都能發(fā)出營養(yǎng)信號:
甜味——自由羥基和碳水化合物,酸味——氫離子和酸性物質,苦味、過酸——食物腐敗產生的化合物,咸味——鈉離子及其他人體必需的礦物質,鮮味——蛋白質及氨基酸。那么油脂味呢?科學家認為,過多的脂肪酸意味著腐敗的食物。所以當未酯化脂肪酸的濃度超過某一個數值時(因人而異),就會讓人明顯產生惡心反感的感覺。且當濃度更高時,人的口腔對質地的感受及嗅覺也參與其中。食品工業(yè)很早就意識到人們對脂肪酸本身味道的抵觸,將加工食品中油脂的味道刻意降低到0.1%~3%,低于人類感知的水平,或通過特殊方法將它們酯化。
越敏感,越不容易胖
在“第六味覺”被發(fā)現之后,味覺與營養(yǎng)、肥胖也建立了新的聯系。長期高脂肪飲食容易導致“脂肪味兒”的主要味覺接受器CD36減少,而CD36恰恰能夠讓人們對脂肪產生滿足感。換句話說,CD36的減少讓人們對脂肪變得“反應遲鈍”,吃得就會越來越多。不論是動物實驗還是人群實驗,科學家們都發(fā)現,對油脂味感覺越敏感的個體越瘦,而對它的味道較為遲鈍的個體則容易進食更多的脂肪,脂肪積累得更多。
現在,人們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味道和食物本身帶給人們的感覺,也能利用這些知識改變人們的飲食習慣和健康:它可以應用于提高加工食品的質量,減少心血管疾病,治療味覺障礙等。在“第六味道”被發(fā)掘之后,還有更多的可能等待我們去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