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主語存在與否,漢語語法學界歷來爭議較多,羅仁地系統(tǒng)地研究了這個問題,從跨句共指、關系化、比較構造、提升、不可或缺性、反身代詞、偽被動結構等方面進行論證,提出漢語是無主語言的主張。針對這個觀點,本文進行評述,指出漢語中存在主語這樣的語法范疇,極少數無主句不足以改變漢語整體構造特征。
關鍵詞:主語 無主句 羅仁地
一、引言
關于漢語主語,語法學界歷來爭議不休。少數研究者干脆否認漢語存在主語這樣一個語法范疇。申小龍聲稱:“主語、謂語是以西方語言事實為基礎抽象出來的語法的范疇?!芨爬ㄎ鞣秸Z言的事實,卻不能概括而只會歪曲漢語的事實”(1987a:102);主語和賓語“很可能是子虛烏有的洋范疇”(1987b:38)。但申小龍并未對其觀點進行理論上的論證。系統(tǒng)地提出漢語是無主語言的是著名學者羅仁地(LaPolla,1993)。鑒于其在學界的聲望,本文將對其理論模式進行回應,提出自己的看法。
二、LaPolla(1993)簡介
羅仁地從類型學的角度研究漢語,其理論根據是Dixon(1979)提出的“普世語義—句法元素”(universal semantic-syntactic primitives)理論。該理論認為,人類語言的謂詞論元有三種:S(the single argument of an intransitive verb,不及物謂詞的唯一論元),A(agent,施事)和P(patient,受事)是及物謂詞的兩個論元。就一種語言而言,在一個句法構造中,如果S和P發(fā)揮的功能相似,與A顯著不同,那么就認為“S”和“P”有中立化(neutralization①)傾向,形成[S,P]支點(pivot),該支點就是主語,該語言就是[S,P]支點型語言,亦稱作格(ergative)語言,如迪爾巴爾語(Dyirbal)。如果“S”和“A”發(fā)揮的功能相似,與“P”顯著不同,那么就認為“S”和“A”有中立化傾向,形成[S,A]支點,該支點就是主語,該語言就是[S,A]支點型語言,亦稱賓格(accusative)語言,如英語②。如果一種語言(如Jaceltec語),不存在某種中立化傾向,那么就很難說什么是主語,這種語言不存在任何支點,也就不存在主語。
在這一理論框架下,LaPolla(1993)對漢語構造支點(construction pivot)的類型學屬性進行驗證,驗證對象包括:跨句共指(cross-clause coreference)、關系化(relativization)、比較構造(comparative construction)、提升(raising)、不可或缺性(indispensability)、反身代詞(reflexives)、偽被動結構(pseudo-passive)等。
(一)跨語句共指
據Dixon(1980)(見LaPolla,1993),在[S,A]支點型語言中,如果第一句的S和第二句的A互指,那么第二句的“A”可以直接用零形代詞,例如下面例(1)a;如果第一句的S和第二句的“P”互指,則第二句須用被動形式,零形代詞才能與第一句的S形成共指關系,例如(1)b;不允許第一句的“S”與主動形式的第二句中表示“P”的零形代詞直接形成互指關系,如例(1)c。
(1)a.The man went downhill and ? saw the dog.
b.The dog went downhill and ? was seen by the man.
c.*The dog went downhill and the man saw ?.
在[S,P]支點型語言中,如果第一句的“S”和第二句的“P”互指,那么第二句的“P”可以直接用零形代詞,也就是說,(1)c那樣的句式是符合語法的;如果第一句的“S”和第二句的“A”互指,則第二句須用反被動(antipassive construction)形式,零形代詞才能與第一句的“S”形成共指關系;不允許第一句的“S”與主動形式的第二句中表示“A”的零形代詞直接形成互指關系,也就是說,像(1)a那樣的句式是不合語法的。
LaPolla(1993)說,通過以下例句證明,漢語中不存在支點,既看不出“S”和“A”的中立化,也看不出“S”和“P”的中立化。
(2)a.小狗走到山下,那個人就看見了?。
b.那個人走到山下,?就看見了小狗。
LaPolla(1993)說,[S,A]支點型語言不允許第一句的S與第二句表示P的零形代詞直接形成互指關系,漢語卻允許;[S,P]支點型語言不允許第一句的S與第二句表示A的零形代詞直接形成互指關系,漢語也允許。因此,漢語無支點,看不出任何中立化。
(二)關系化
據Keenan & Comrie(1979a;1979b,見LaPolla 1993),人類語言按照不同句法成分關系化程度的不同,存在以下“可及性等級”(Accessibility Hierachy):
SU>DO>IO>OBL>GEN>COM③
如果一種語言的關系化可以采用主要策略(primary strategy),也就是說,關系化過程中如果存在保留和不保留代詞這兩種策略并且采用其中不保留代詞這種策略④,這一策略會用來將主語關系化,因為主語是最可關系化的名詞短語。他們發(fā)現,[S,A]支點型語言,只有“S”和“A”可以被關系化而不保留代詞;Dixon(1980)發(fā)現,[S,P]支點型語言,只有“S”和“P”可以被關系化而不保留代詞。LaPolla發(fā)現漢語中許多語義角色都可以被關系化而不保留代詞。例如:
(3)我?i在那個食堂吃飯的朋友i買了書。
(4)剛才?i不舒服的那個人i走了。
(5)我討厭我朋友在那個食堂吃?i的飯i。
(6)我不想在我朋友?i吃飯的那個食堂i吃飯。
(7)我買蘋果給他i的那個朋友i來了。
(8)他給?iA的學生i不多。
(9)我給?i幫忙的那個人i已經走了。
(10)我用?i來寫字的毛筆i不見了。
(11)我認識?i爸爸寫過很多書的那個人i。
(12)?i比我高的那個人i走了。
(13)我比他i高的那個人i走了。
(14)消防隊來得早的那場火?i損失不大⑤。
(15)李四才雇來?i?i只干了幾天就被他爸爸開除的那個人i又來了。
LaPolla(1993)說,從以上例句可以看出,除例(7)和例(13)外⑥,其余各句被關系化后都未保留代詞。其中,被關系化的成分有施事A,如例(3);系事S,如例(4);受事P,如例(5);地點名詞,如例(6);目標、受益者,如例(8)、例(9);工具,如例(10);領有者,如例(11);比較結構中的任何一個論元,如例(12)、例(13);話題,如例(14)。甚至兩個不同性質的語義角色P和S都能共存于一個關系化結構中,如例(15)。
(三)比較構造
LaPolla(1993)同意Light(1989)的觀點,認為:沒有修飾語的漢語靜態(tài)謂詞,如:“高”天生具有比較性(inherently comparative),因為一個語句即使沒有表比較的介詞短語,也是個比較句。例如,如果兩個人站在我面前,我說約翰高,意思是“約翰(比另外那個人)高”,而不是“約翰高”。
LaPolla(1993)說,“漢語表示比較點的成分是天生具有比較性的單一論元述謂詞(靜態(tài)謂詞)”,“單一論元靜態(tài)謂詞,例如用于比較構造的謂詞,只能帶一個論元(話題),因此無需談論‘主語和‘非主語的對立”。例如:
(16)我比約翰高。
(17)我喜歡他比我喜歡你多。
在LaPolla看來,例(16)里的“我……高本身就表達了比較義,“我”是“高”的喂一論元;例(17)也一樣,“我喜歡他……多”本身也表達了比較的意思,“我喜歡他”是“多”的唯一論元,二者都是“X PP VP”結構,其中“X”代表一個被比較的事物,“PP”代表介賓短語,指比及其賓語,也就是另一個被比較的事物,“VP”代表只帶一個論元的靜態(tài)謂詞。二者唯一的不同之處是,前者的論元是名詞短語,后者的論元是語句。
(四)提升
據Chomsky(1981)和Bresnan(1982)等(見LaPolla 1993),只有內嵌句的主語才能被提升到主句謂詞,如“seem”的主語位置。例如:
(18)a.It seems Paul bought the car.
b.Paul seems to have bought the car.
c.*The car seems Paul to have bought.
d.It seems Paul is happy.
e.Paul seems to be happy.
f.The car seems to have been bought by Paul.
內嵌句的“A”和“S”都可以被提升到主語位置,但提升“P”就不行。要提升“P”,必須先將該句被動化,即讓“P”成為“S”后才可以提升,例如(20)f。由此可見,英語是[S,A]支點型語言。
LaPolla說,他尚未發(fā)現[S,P]支點型語言的提升例證。關于漢語,LaPolla說,無論是A還是P,都可以自由提升,不同的語義角色自由提升,不受任何限制。例如:
(19)a.好像保羅買了車子。
b.保羅好像買了車子。
c.車子好像保羅買了。
LaPolla推論說,這使得人們無法確定漢語語義角色的中立化模式,因此,這種構造也為否定漢語主語的存在提供了證據。
(五)不可或缺性
據Keenan(1976)和Connolly(1989)(見LaPolla 1993),一個非主語成分可以從句子里移走而句子依舊完整,但主語卻不行。例如:
(20)a.Mark eats pizza when he is happy.
b.Mark eats when he is happy.
c.*Eats pizza when he is happy.
(21)a.Mark is sleeping.
b.*Is sleeping.
LaPolla說,英語可以省去P,但不可以省去S或A,因此S和A有中立化傾向,英語是[S,A]支點型語言。但漢語中P、S、A都可以省去,看不出中立化模式。例如:
(22)吃了。
(23)下雨了。
(六)反身代詞
Tang(1989:99)認為“反身代詞的先行詞一定是主語”。LaPolla(1993)不贊成這個結論,例如:
(24)老張明明知道王歡(老王的兒子)把那些零件拿走了,可是要足夠的證據才能告訴老王自己的兒子在偷東西。
(25)老張明明知道他兒子把那些零件拿走了,可是告訴老王自己的兒子在偷東西,老張也倒霉了。
LaPolla說,上句“自己”回指老王,下句“自己”回指老張。因此,漢語反身代詞的先行詞不一定都是主語,反身代詞現象并不能證明漢語主語的存在。
(七)偽被動構造
LaPolla(1993)說,在下列各句中,A未出現,P位于句首位置,卻不是被動句,而是偽被動句。
(26)酒喝了。
(27)嘿,老朋友都不認識啦 ???
(28)天不怕,地不怕(只怕廣東人講官話)。
LaPolla(同上)說,英語被動結構如“The wine was drunk”,位居句首的P是主語,但漢語卻難以斷定,因為P雖然位于句首位置,卻無法從句法角度得到確認,因為它不是真正的被動句,而是偽被動句。
LaPolla以Givon(1984:145)“主語化的語法很大程度上指將主語的格角色與賓語的格角色區(qū)分開來的語法”的論斷為依據,說在漢語里,即使A和P同時出現,仍然無法從句法角度分辨主語和賓語。例如:
(29)a.張三飯都吃了。
b.飯,張三都吃了。
LaPolla認為趙元任(Chao,1968:325)舉的一個可作兩種解讀的例句也支持他的這一觀點:
(30)這個人誰都不認得。
a.Nobody knows this man.
b.This man doesnt know anybody.
LaPolla的研究是建立在一切語言都有格變這樣一個基本假設基礎之上的,根據格變的不同形式和規(guī)律,區(qū)分出主格、賓格或作格、通格等。
LaPolla(1993)把“主語”界定為可以顯示出具有專門的語法化的指稱特性的名詞短語,認為“主語”不僅具有可能與其語義角色相關聯的突出地位,就像各種句法環(huán)境中語義角色的有限中立化所證明的那樣。LaPolla的結論是:漢語尚未語法化出一個賓格格式或作格格式,因此“主語”和“直接賓語”這些句法范疇在漢語中根本不存在”。
三、本文作者的回應
現代漢語是一個沒有格變的語言,LaPolla對漢語施事和受事成分做的格分析自然毫無結果。從語言類型學的角度研究漢語,首先應區(qū)分有格變的語言和沒有格變的語言,把漢語作為沒有格變的語言的典型代表,才能做出有意義的發(fā)現。
其次,主語和主格是什么關系,需要搞清楚。在有完整格變的語言(如拉丁語)里,主語的形式標記是主格,語序相對自由,可以說語序主要不是句法上的事,而是風格、話語(信息包裝)方面的事;在格變不完整的語言(如英語)里,主語的形式標記在某些情況下(如名詞)是位置和功能,在另一些情況下(如代名詞)是位置+主格和功能,可以說語序主要是句法方面的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風格、話語(信息包裝)方面的事;在沒有格變的語言(如漢語)里,主語的形式標記僅是位置,語序既是句法方面的事,又是話語方面的事,與風格的關系不很大??梢哉f漢語沒有主格和賓格的區(qū)別,但是不能說漢語表示施事的成分與表示受事的成分在語序上沒有區(qū)別,如果語序上有區(qū)別,就不能說漢語沒有主語和賓語的區(qū)別。認清這一點,就不會像LaPolla那樣削漢語之足來適格變語言分類之履。
LaPolla借用的Dixon(1979)提出的“普世語義—句法元素”理論也存在問題。“S”代表“subject”(主語),是句法范疇;“A”和“P”分別代表“agent”(施事)和“patient”(受事),是語義范疇。如果硬把它們合在一起,稱為語義—句法元素,就應當同時至少把另一個句法范疇“object”(賓語)也算進來。另外,說施事和受事是普世語義—句法元素而其他語義范疇統(tǒng)統(tǒng)不是,也需要有充足的論證。每一種語言都有大量不表示施受關系的句子,不能根據對表施受關系句子里主語的研究來對不表施受關系的句子里的主語下結論。
LaPolla的具體分析和研究,問題也不少。
(一)跨語句共指與主語的關系
LaPolla所舉的例(2)b“那個人走到山下,就看見了小狗?!笔侨魏握Z言都有的并列語句共享主語現象,不說明任何問題;例(2)a“小狗走到山下,那個人就看見了。”僅說明漢語賓語的所指如果明確無誤,可以省略。類似現象英語里也大量存在,許多謂詞表達同一個意思兼有及物與非及物用法。例如:
(31)a.I know it.(我知道[這件事]。)
b.I know.(我知道。)
(32)a.Have you eaten it?(你吃它了沒有?)
b.Have you eaten?(你吃[飯]了沒有?)
例(31)和例(32)并不妨礙我們對例(2)a中主語的認定,更無法作為漢語沒有主語和賓語的論據。因為如果漢語沒有主賓語的區(qū)別,就無法從句法上把“小狗看見了那個人”和“那個人看見了小狗”區(qū)別開來,施事和受事只能憑借上下文或語境判斷。很可能每一種語言都有賓語省略現象,需要研究的是,一種語言在什么情況下可以省略賓語。
(二)關系化與主語的關系
LaPolla所說的關系化中代詞的省略與保留僅適用于采用關系代詞(relative pronoun)標記關系從句(即名詞性中心語的修飾從句)的語言。漢語修飾語從句的標記是固有的,根本不用關系代詞,所以不存在代詞的保留或省略問題。他所舉的例證中,例(7)、例(11)不合語法;例(8)和例(9)各缺少一個賓語,語義不清楚,也不太合語法。
(三)比較構造與主語
LaPolla關于一元謂詞的比較句無所謂主語和非主語的說法完全不能成立。任何一個比較結構都必然包含三個論元,其中兩個是被比較的事物,一個是比較的屬性、態(tài)勢、行為等方面。不同語言有不同的比較結構,英語的比較結構是“A Adj./Adv-er than B”,漢語的比較結構是“A比B 形容詞/副詞”,其中“A”和“B”代表被比較的事物,形容詞/副詞代表比較的屬性、態(tài)勢、行為等,缺少其中任何一個論元,結構就不完整。比較結構與謂詞的性質沒有直接關系,比較句實際是把兩個核心語句與一個比較結構整合在一起。例如“我比約翰高”就是用“A比B 形容詞/副詞”把“我高”和“約翰高”整合在了一起。盡管謂語由形容詞擔任,形容詞沒有賓語,但是介詞比有賓語,不區(qū)分句子的主語是哪一成分,介詞的賓語是哪個成分,就無法區(qū)分哪個成分代表超越者,哪個成分代表被超越者。
LaPolla關于單一論元靜態(tài)謂詞“天生具有比較性”的說法實際說的是相關句子的語用意義,即在一定條件下,述謂形容詞擔任謂語的句子可以理解為表示比較的意思,這些形容詞本身并沒有比較性。單一論元的語句當然不涉及主語和賓語等其他成分的區(qū)分,但也不是不需要談主語問題,因為主語和謂語仍然存在語序問題。例如“這本書好”跟“這本好書”,如果不從語序上對主語和非主語加以區(qū)別,就無法正確地表達語義。
(四)提升與主語
LaPolla說的“提升”指在由假主語“it”、非人稱謂詞(impersonal verb,如seem)和一個語句構成的主謂補構造中,語句的主語前移并取代假主語“it”,語句失去主語后,轉化成一個帶to不定式。LaPolla以為漢語的好像等于英語的“seem”,認為(20)b和(20)c屬于提升。其實好像并不等于“seem”,“seem”是謂詞,但是卻不像謂詞,而是副詞,例(20)a~(20)c都是簡單句,不是含有內嵌句的復雜句。
(五)主語的不可或缺性
例(20)a~(20)b語義并不等值,“eat”和“eat pizza”意思并不一樣。例(23)和例(24)的確沒有主語,可是表面沒有主語不等于原本就沒有主語,不等于主語補不出來。與賓語省略一樣,每一種語言都有主語省略現象。需要研究的是,漢語在什么情況下可以省略主語,而不是否認漢語有主語。
(六)反身代詞與主語
漢語反身代詞的使用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程工, 1999),它既不能證明漢語有主語,更不能證明漢語沒有主語。
(七)偽被動結構與主語
LaPolla說,“酒喝了”“老朋友都不認識啦”“天不怕,地不怕”等偽被動構造使人無法從句法上斷定哪個成分是主語。這些句子沒有任何被動標記,根本不是偽被動結構,只不過是賓語提到謂語之前而已,因為擔任這些句子謂語的都是及物謂詞,要求有賓語。現在謂語之后賓語的位置既然空缺,造成句義不完整,而賓語又可以前移,那么當然可以把謂語前的成分視為賓語。更重要的是,這些句子的主語都可以輕而易興地填補出來。比較:
(26)a.酒喝了。
b.酒我喝了。
(27)a.嘿,老朋友都不認識啦 ?。?/p>
b.嘿,你連老朋友都不認識啦 !?
(28)a.天不怕,地不怕(只怕廣東人講官話)。
b.我天不怕,地不怕(只怕廣東人講官話)。
四、一項實證研究
對于一個漢語句子來說,主語是否不重要?是否可有可無?是否根本不存在?為了了解省主句和無主句的使用頻率,本文從小說、戲劇和新聞這三種常見文本中隨機抽選兩頁,對這兩種句子進行了調查。對省主句和無主句的界定,本文采用呂叔湘(1946/1984:445;1979/1984:521)、張志公(1953/1959:45)、高名凱⑦(1953/1986:402)、趙元任⑧(Chao,1968:61)、林杏光(1990:41)、劉月華(2001:18)等公認的看法,即省主句是主語由于某些原因不說出來、但卻可以添補出來的句子,無主句是根本沒有主語、也無法添補主語的句子。小說文本選自梁曉聲(2006:84-5),戲劇文本選自汪曾祺(1998:454-5),文本選自宋常青(2008:15-6)。在統(tǒng)計時,以自然句(即前后各有一個逗號、句號、分號、問號、引號或感嘆號的句子)為單位,自然句中的直接引語和相當于直接引語的間接引語部分也視為自然句。獨詞句,如“狠心賊”“唔”“也許永遠”等,和詩歌或歌詞,如“抬頭仰望北斗星,心中想念毛澤東”等,不在統(tǒng)計范圍之內。調查結果見表1。
表1顯示,三種文本的185個句子中沒有一個無主句;省略主語句有21個,占句子總數的11.4%,其中祈使句7個,陳述句14個。以下是陳述句省略主語的幾個例子:
(33)紅衛(wèi)兵袖標,簡直是光宗耀祖的“鐵十字”!而這對于我又是隨時隨地都可能失掉的。一旦失掉了,[這]也就意味著我將同時失掉一名充當“紅外圍”的資格,一掃帚被掃到“黑七類”一堆去。(小說)
(34)如果當時中國也像中世紀的西方國家一樣,花一大筆錢便可買到一個貴族稱號,[中國]準有無數人寧肯傾家蕩產,甚至賣兒賣女,無兒無女便賣自己的鮮血自己的眼睛,也要買一個紅色出生。(小說)
(35)但鑒于他本人在文化大革命中表現還算積極,平素人緣也不錯,和頭頭們都有點交情,所以[頭頭們]對他大大開恩,沒干脆將他劃入另冊,保留他在“紅外圍”的次紅的行列。(小說)
(36)幾個女人有點失望,也有些傷心,各人在心里罵著自己的狠心賊。
“你看[那狠心賊]說走就走了”
“[那狠心賊]可高興哩,比什么也高興,比起新年,娶新——”
“新什么?新什么?”
“新媳婦!新媳婦!”
“拴馬樁也不頂事了!”
“[拴馬樁]不行了,[馬]脫了韁了!”
……
“現在你知道他們到了哪里?”
“[我]管他哩,[他們]也許跑到天邊去了”?。☉騽。?/p>
(37)你們要能代表老百姓的利益,我們給你提供信息。不代表老百姓利益[我們]就對不起。(新聞)
(38)11月17號,有傳言稱搬遷已定,連搬遷時間也已確定,[傳言]導致拆遷戶再次上訪,并最終釀成“11·17”事件。(新聞)
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主語省略受上下文和語境的限制,脫離上下文,除“管他哩”之類的習語外,這些句子的主語一個也不能省。
表1還顯示,戲劇文本中的主語省略句占了所有省主句的一大半。這表明主語省略句主要出現在口語中。
以上兩項調查統(tǒng)計的結果表明,主語在漢語句子中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成分。在特定的上下文或語境中,如果所指明確無誤,主語可以省略。由于主語省略現象在各種語言中都有,因而不能以此證明漢語中主語不重要。在主語問題上,一些語言(如英語)不存在無主句;一些語言(如漢語)有少數幾種無主句(如“是我不對”)⑨。任何一種語言都有少數特殊情況,這些特殊情況不足以決定該語言的基本性質或結構類型。
從以上調查和分析中可以得出結論:主語是漢語語句的一個必有成分;沒有主語的句子,往往是有意地省略了主語,只有極少數是補不出主語的無主句。
五、結語
詹衛(wèi)東(1999)曾經提出了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簡單地否定主語或主謂結構,通常以一種語言類型學的研究面貌出現。在一番所謂的語言共性與個性的比較中得出漢語無主語的驚人結論,對揭示語言事實,到底是助益大呢,還是害處大?”這個問題,他并未回答。通過對羅仁地的觀點進行評述,本文的回答是:這種做法對解釋漢語事實并無任何益處。承認漢語有主語,是成功解決主語問題的第一步。
注釋:
①Comrie(1981)使用的術語是“grouping”,沈家煊(1989)譯為“歸并”。
②英語用同一個格表示S和A,稱為主格(nominative),用另一個格表示P,稱為賓格(accusative);迪爾巴爾語用同一個格表示S和P,稱為通格(absolutive),用另一個格表示A,稱為作格(ergative)。因此,英語是主-賓格語言,而迪爾巴爾語是通-作格語言(參見Comrie,1981)
③SU(subject,主語),DO(direct object,直接賓語),IO(indirect object,間接賓語),OBL(oblique object,旁格),GEN(genitive,所有格),COM(object of comparison,比較格)。
④不保留代詞又稱無標記(unmarked type)形式。
⑤LaPolla未標出回指的成分。
⑥LaPolla認為,例(7)和例(13)的共同點是代詞充當次要謂詞(secondary verb)的賓語。在例(7)中,主要謂詞“買”不是雙及物謂詞,當出現目標格(goal)時,就必須添加謂詞給形成連動結構(serialconstruction)。在(13)中,主要謂詞是走,要出現比較的對象,也必須添加次要謂詞比,形成比較結構(comparative construction)。
⑦高名凱稱無主句為絕對句。
⑧趙元任稱有主句為整句(full sentence),稱無主句為零句(minor sentence)。
⑨這些少數無主句也是從有主語的句子轉化而來的(參見施兵,2009)。
參考文獻:
[1]Bresnan,Joan.Control and Complementation[J].LinguisticInquiry,1982,13(3): 343-435.
[2]Chao,Yuen-ren.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8.
[3]Chomsky,N.Lectures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Z].Dordrecht:Foris Publications,1981.
[4]Comrie,Bernard.Language Universals and LinguisticTypology[M].Oxford:Blackwell,1981.
[5]Connolly,Leo A.Case Grammar,Subjecthood,and xErgativity[Z].Presentde at the 1989 Annual Meeting of the LSA,Washingtong,D.C.,Dec.,1989.
[6]Dixon,R.M.W.Ergativity[J].Language,1979,55(1): 59-138.
[7]Dixon,R.M.W.The Languages of Australia[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0.
[8]Givon,Talmy.Syntax:A Functional-typological Introduction.Vol.I[M].Amsterdam: John Benjamins,1984.
[9]Keenan,Edward L.& Bernard Comrie.Data on the NounPhrase Accessibility Hierarchy[J].Language,(1979a), 55(2):333-51.
[10]Keenan,Edward L.& Bernard Comrie.Noun Phrase AccessibilityRevisited[J].Language,(1979b),55(3): 649-64.
[11]Keenan,Edward L.Towards a Universal Definition of Subject[A].In Charles N.Li(ed.).Subject and Topic[C].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76:305-33.
[12]LaPolla,Randy J.Arguments against‘Subject and ‘Direct Objectas Viable Concepts in Chinese《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三本第四部分,1993.
[13]Light,Timothy.The Door is Closed on ZHE NE[A].JamesH-Y.Tai,Frank F.S.Hsueh(eds.).Functionalism and Chinese Grammar[C].South Orange,N.J.: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1989:127-156.
[14]Tang,Chih-chen Jane.Chinese Reflexives[J].NaturalLanguage and Linguistic Theory,1989,(7):93-121.
[15]程工.語言共性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16]高名凱.漢語語法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
[17]科姆里,伯納德.語言共性和語言類型(Language Universals and Linguistic Typology)[M].沈家煊(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
[18]梁曉聲.一個紅衛(wèi)兵的自白[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
[19]林杏光.漢語句型.[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0.
[20]劉月華,潘文娛,故幃.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增補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21]呂叔湘.從主語、賓語的分別談國語句子的分析[C].開明書店二十周年紀念文集[C].北京:中華書局,1985.
[22]呂叔湘.漢語語法分析問題[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23]呂叔湘.漢語語法論文集(增訂本)[C].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24]申小龍.論漢語語法學的民族化道路[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版)1987,(3).
[25]申小龍.歷史性的反撥:中國文化語言學[J].學習與探索1987,(3).
[26]施兵.漢語的核心句型與主語[D].北京外國語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
[27]宋常青.隴南事件仍未透明[J].瞭望周刊,2008,(48).
[28]汪曾祺.汪曾祺全集戲劇卷[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29]張志公.漢語語法常識[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59.
(施兵 北京林業(yè)大學外語學院 100083)